在当下的年轻人之中,流行一种生活态度,叫作“佛系”。大家在正当好的年纪,不想努力,不想拼搏,拒绝做一个“社畜”,而是选择过一种无欲无求的“躺平”生活。
其实,古代“佛系”的人也不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过着回归田园的隐士生活,这也是一种“佛系”的生活态度。然而梁武帝萧衍贵为皇帝之尊却玩真的,真正地出家而受菩萨戒。
年少时,萧衍是一介名士,身列“竟陵八友”之一;东征中,他是一代名将,满腹韬略,骁勇善战;创建南梁后,他是有为之君,文治武功有目共睹。
然而,这么一个文韬武略的人,晚年却成了虔诚的佛教徒,大造佛寺佛像,翻译佛教著述,亲自召集佛法大会,讲经说法,甚至多次舍身同泰寺,大臣们“前后用赎身钱至三亿万”才把他赎回。
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秣陵县(今属江苏省南京市)同夏里三桥宅,御史萧道赐喜得一孙,此小儿便是后来代齐立梁的萧衍。
萧衍出生不久,家人起了个小名“练儿”。“练”的本意是白绢,这似乎是个女孩子的名字,其实不然,古代的沙弥又叫“阿练儿”,本是梵语的音译,又译成阿兰若(rě),意思是远离喧噪的寂静之所。
古人起小名喜欢用贱格,因为贱名好养活,如“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小名“寄奴”。不过,萧衍出身并不低微,为次等士族之后。祖上萧整于永嘉之乱时携家族南渡,侨居南兰陵(今属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世称“兰陵萧氏”。
尽管给新生儿取名为“练儿”,但兰陵萧氏却信奉南朝宋当时流行的五斗米道,萧氏子孙中经常带有“道”“之”字,“之”字是五斗米道的标志。萧衍在他的《会三教诗》中也写过此事。
少时学周孔,弱冠穷六经。
中复观道书,有名与无名。
成年后的萧衍是那种“比你命好还比你聪明”的人。据《梁书·武帝本纪》载,萧衍青年时期就文武双全,居住的地方有“云气”,强大的气场让路过的人都受到影响。
王导的五世孙—南齐名士王俭精研《三礼》,第一次见到萧衍便被他“惊艳”到了,断言萧衍“贵不可言”。这便是“萧郎”这个典故的由来。王导的六世孙王融识鉴过人,更是时常对亲友夸赞萧衍。
南齐武帝永明二年(484年)正月,竟陵王萧子良(齐武帝次子)开建西邸,广招文学之士,20岁的萧衍和王融、沈约等八人游于萧子良门下,被称为“竟陵八友”。
“竟陵八友”这个文人集团,促进了南齐文学与佛学的发展。文学上,推动了“永明体”的产生;佛学上,融儒入佛,注重修行。然而,“竟陵八友”的影响不只如此,政治上更是左右了后来南齐的政局走向。
永明十一年(493年),南齐武帝萧赜病重,由于太子早逝,南齐武帝本想传位给体恤百姓疾苦的次子萧子良,考虑再三还是选了嫡长孙。萧子良为此发动政变,王融身先士卒,萧衍却临阵倒戈。萧子良政变失败后忧郁而死。
萧昭业即位后,由西昌侯萧鸾(齐武帝的堂弟)辅政。仅一年时间,萧鸾连废两任皇帝,自己登基称帝,即齐明帝。
其中,萧衍运用谋略解决了齐武帝时代留下的宿将的威胁,为萧鸾篡位立下了定策之功,从七品的诸王咨议参军提升为四品的宁朔将军。
在齐明帝一朝,萧衍两次领兵与北魏作战,因屡立战功升任雍州刺史。这为他势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他日后争夺政权的资本。南朝宋中叶以后,南朝的精锐已经不是北府兵了,而是聚居在今天湖北襄阳一带的以晋陕侨民为主的雍州兵。
在主政雍州期间,他的结发妻子郗徽或许因他纳妾而投井自尽。郗徽出身于中原名门,自幼容貌秀美、聪慧过人,先后拒绝做皇后和王妃,相中了才子萧衍,与他结为连理。郗徽死后,萧衍再未立皇后。
齐明帝萧鸾当了不到五年皇帝就去世了,太子萧宝卷继位,成为南朝齐第六位皇帝。萧宝卷继承了他老爹的凶残,对宰辅大臣稍有不满立即加以诛杀,逼得文官告退,武将造反。连萧衍的兄长也未能幸免。
萧衍听闻兄长被杀的消息,打着拥立萧宝卷的弟弟南康王萧宝融为帝的旗号,召集部下起兵,十来个月就攻到了京师建康城下,萧宝卷最后被部下所杀,他的头颅也被献给了萧衍。
中兴二年(502年),38岁的萧衍正式在建康的南郊祭告天地,登坛接受百官朝贺,建立梁朝,改元天监。萧衍称帝后,先是封萧宝融为巴陵王,之后又派人给萧宝融送去金子,逼其吞金自尽。
随着萧衍登基称帝,以何种思想治国也摆上了台面。精通儒释道三家的梁武帝,最开始选择了儒家,亲著《制旨孝经义》《周易讲疏》,改变魏晋以来崇尚空谈的风气。而对于道家,梁武帝礼遇陶弘景,时人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
在宣扬儒学的同时,梁武帝的思想也在向佛教倾斜。第一次是南朝梁天监三年(504年),梁武帝时年40岁。据《辩正论》卷八记载,四月初八这天,梁武帝发菩提心“舍道”,皈依师是梁初的“僧正”释慧超。不过这一次梁武帝并没有持戒。
个人层面,萧衍青少年时期学习儒家经典,但他在发迹的过程中,所做出的一系列抉择都有违儒家伦理。如早年背弃有知遇之恩的萧子良,协助萧鸾篡位以致齐武帝子孙被屠戮殆尽;主政雍州期间因纳妾导致结发之妻投井;自己篡位后又逼死了无辜的萧宝融。
这些事成了萧衍的“心病”,心病还需心药医治,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无法安顿他的灵魂,而佛教则主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虔心事佛,不再造业,可以消除罪孽。
社会层面,自汉末乱世以来,儒家的忠孝观被冲击得七零八落,君臣相疑、手足相残已成寻常之事,甚至有弑父之举,这也让魏晋以来官方提倡的“以孝治国”成了笑话。
道教因其严密的组织形式,已经成了令统治者恐惧的力量,虽然道教并没有彻底灭亡哪个王朝,但汉末张角,割据汉中的张鲁,东晋的孙恩、卢循等人的起义,足以让统治者心惊胆战。
为了医治心病,也为了转移统治阶层的内部矛盾,麻痹人们的反抗思维,萧衍最终选择了以佛教治国。
之后,萧衍便在“佛系”之路上狂奔。在皇帝的提倡下,南朝本就流行的佛教,在梁朝时期达到了高峰。以《文选》名垂后世的昭明太子萧统,也曾将《金刚经》分为三十二品。而在民间,佛寺和僧尼的数量也出现了爆发性增长。
一般来说,普通民众信奉佛教追求的是实际功效,重在该信仰能否实现自己的愿望,但作为士林领袖的萧衍并不只如此,博学多才的他精研佛法,复振了大乘佛教。
不仅如此,萧衍曾多次受菩萨戒,并且身体力行戒酒断肉,远离女色。
沉迷于佛事的梁武帝年事渐高,对朝堂的掌控变弱,这也造成了各地对民众的剥削加重。而身处庙堂的梁武帝并未察觉这一点,仍然沉醉在他亲手创造的盛世幻梦中,直到侯景之乱戳破镜花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