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入国家汽车生产目录,李书福拿着自己拼装汽车的资料,到省里、部里软磨硬泡,但都被拒绝。无奈之下,他回到厂里开始研究进入目录的国有企业。反复比较后,他看中了四川的一家工厂。它隶属于德阳监狱,厂子就在监狱里,犯人就是工人。此时,工厂已经停产,但汽车目录中依然在册。根据目录,它只能生产6字头的轻型客车和两厢轿车。经过谈判,双方合资成立四川吉利波音汽车有限公司,李书福投入2400万元,占股70%。新的公司成立后,因为设在监狱里,进出不便,加上特殊的管理机制,导致效率低下,让李书福叫苦不迭。他几次和监狱长协商,全资收购工厂,却都被拒绝。直到不久后,监狱长因发生意外去世,李书福才得以将工厂收入囊中。

技术、厂地、牌照,一个个的拦路虎都被李书福搬掉。1998年8月8日,第一辆吉利豪情正式下线。

下线当天,李书福发出了700张邀请函,摆了100桌酒席。但让他失望的是,一直等到上午10点,邀请的重量级嘉宾全不见踪影。他这才明白,没有几个人敢为自己这个“黑户”站台。正当李书福忍着悲痛宣布开始时,外面突然一阵**。从一辆车里下来一位女领导。李书福一看,竟然是浙江省副省长叶荣宝。分管工业的叶副省长是前一天才收到邀请函的,一向希望浙江汽车工业能实现突破的她,决定给吉利“撑腰”。“没有叶副省长,吉利会走不少弯路”,李书福后来在不少场合都对叶荣宝表示出感激之情。

新生的吉利豪情定价5.8万元,几乎比夏利便宜一半。然而,它不仅没有一炮走红,反而摔了一个大跟头。经销商们看过车后,犹豫不决,吉利只能承诺,车卖完了再付款。第一批车出去后,问题不断。当地人开玩笑说:“吉利就是牛,上坡人推车,下雨得打伞”。还有人说的更狠:“不怕死的才开吉利”。李书福急了眼,把剩下的车全都用压路车销毁。他从全国搜罗技术人才,改进工艺。1999年底,新的一批豪情下线,销售了1600多辆。也就在这一年,吉利在宁波的基地开始建设,不久,第二款车美日问世。

虽然吉利车开始走入上升通道,但因没有合法“身份”,头上始终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这让李书福寝食不安。1999年,时任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到台州调研,李书福想尽办法争取到当面汇报的机会,恳请国家允许民营企业家做轿车梦,如果失败,自己承担。最后他说:“请国家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吧”。 2001年11月,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夕,吉利豪情终于登上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名录。消息传来,李书福当晚设下宴席,与众人彻夜痛饮。

在争取身份的同时,吉利开始在市场展开凌厉的攻势。在它的面前是一个强大的对手——夏利。1986年9月30日,以“全散装件”方式引进生产的第一辆夏利下线,售价10万元。从此,红色夏利席卷全国,成为国人记忆中抹不去的风景线。1996年,全国80%的出租车都是夏利车。吉利从外形到底盘,都拷贝夏利,采用的发动机就是天津丰田公司为夏利配置的丰田8A发动机。2000年,吉利的低价策略开始奏效,让夏利压力倍增。随后,它推出4.78万元的低价车型“骏雅”,与吉利展开正面竞争。这正中李书福下怀,比低价,咱最拿手。吉利2004年推出了29999元的豪情亮星,直接将汽车价格拉到3万元以下。此后,优利欧、自由舰等车型相继面世,吉利的销量一路飙升。

2005年,吉利实现销售近15万辆,进入全国前十,小型车排名第二。也就是在这年五月,吉利在香港上市,李书福登上了他人生的一座高峰。

兄弟淡出

“千万别跟丈母娘打麻将,千万别跟想法比你多的女人上床,千万别跟兄弟合伙开公司。”这是电影《中国合伙人》里的经典台词。当李书福站在镁光灯之下时,他的三个兄弟都退到了阴影中。创业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四兄弟却渐渐走散。

2002年6月,李书福在北京对外宣布,吉利集团和吉利汽车公司总裁全部换人,新任集团总裁徐刚曾是浙江省财政厅党组成员、省地税局总会计师,吉利汽车的总裁柏扬,毕业于哈工大,曾是华晨汽车高管。而吉利原总裁、李书福二哥李胥兵,仍持有公司股份,不过,退出管理一线,负责技术开发和新品。外界将李胥兵的“虚化”有多种解读,有的说兄弟不和,有的则认为李书福提升管理,逐步去家族化。但兄弟两人都没有对此作正面回应,不久,李胥兵出走,离开吉利自己创业。早在1997年,李书福决心做汽车时,兄弟们就分歧巨大。大哥李书芳第一个离开了吉利。

如果说和大哥、二哥之间算是和平分手的话,和四弟李书通之间,矛盾就完全公开化,甚至在市场上短兵相接。

对于摩托车到底是谁先开发的,李书通的说法是,1994年时,自己在修理台湾的光阳摩托时,看到了机会,因此变卖了大部分资产,投入到摩托的研发和制造。黄岩摩托车总厂成立时,李书通是董事长兼总经理。等到摩托车生产走上正规,三个哥哥才加入进来。对于四弟的说法,李书福则表示,弟弟当时铝合金搞的一塌糊涂,劝他生产摩托时,他一直都觉得太难。

1999年发生的摩托车大战,直接导致了李书通被请出吉利。当时,李书福全身心投入到宁波汽车基地建设上,摩托车生产主要由李书通负责。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李书通将嘉吉摩托(与嘉陵合资)的价格从3500元降到2800元。“降价行动让销量猛增,一天8000辆”,李书通后来表示。

但得到消息的李书福却怒不可遏,认为此举不但让吉利无利可图,也拉低了嘉吉摩托的品牌。两兄弟之间争执激烈,最后的结果是李书通的总裁职务被撤,调到宁波管理汽车厂。

李氏兄弟纷争的根由早就埋下了。当初做摩托车时,四兄弟之间并没有签什么协议,只是在口头上约定:李书福占50%,李胥兵30%,李书通20%,后来企业做大后,李书福大权独揽,也让其他人心生不满。(21世纪报道)

咽不下这口气的李书通毅然出走。“分家时,我没有从吉利带走一分钱”,李书通说。他利用自己做摩托车时积累的资金,带领一部分追随自己的老部下,开始独立创业。李书通花1000万元收购了一家日本摩托车科研机构,随后投资6亿元在上海成立杰士达汽车公司。为了解决牌照问题,李书通也如法炮制,花1600万元收购了陕西第二汽车制造厂,并将其迁到上海。2000年,在吉利的优利欧上市后不久,杰士达的美鹿也杀进市场。两者价格接近,外形如孪生兄弟,在市场上开始贴身肉搏。眼看兄弟相残的戏码越演越烈,李家人坐不住了。2002年,吉利收购了杰士达,改名华普汽车。李书通继续负责。两兄弟兜兜转转,又回到一个锅里抡勺子。但这种局面也没能维持多久,2005年,李书通清空了自己在吉利的所有股权,在老家台州投资13亿元,建立巨科铝业公司,干回自己的老本行。

分道扬镳的四兄弟,从此各自施展才华。与20多年前不同的是,此时,他们都已经身家亿万。

收购沃尔沃

卸下家族企业包袱的李书福,正面临着新的烦恼。吉利销量快速上升的同时,也引来更多的关注。

李书福开始频繁接受媒体采访,参加企业大佬云集的峰会、论坛。但让他不悦的是,自己就像一个挤进豪华酒宴的野小子,虽然穿着西装,打着领带,但自己和自己的产品常成为笑料,周围的目光满是蔑视。

2005年,在风云浙商的颁奖礼上,李书福夸张地摆动着手臂,以电影慢动作似的步履登上领奖台,上台后四处张望,顾盼之间,颇为自得。台下议论纷纷,笑声一片。当有人问他为何如此时,李书福一脸茫然:“主持人说让我走慢些”。有一次参加电视节目,有人质疑李书福造的低价车是不是质量有问题,李书福当场脱下脚上的皮鞋说,这双鞋80元,我们浙江当地一家企业产的,我已经穿了两三年,今天没来得及擦,如果擦干净了,它仍然很漂亮。然后又转头问自己的助理,我这件衬衣多少钱,助理告诉他,30元。李书福开心地说,纯棉的,我们的厂服,质量好,很舒服。

虽然用各种方式给自己的产品正名,但李书福心中始终愤愤不平。有同事回忆,李书福有一次喝酒后放声痛哭:“我一不偷、二不抢,每天从早晨6点半工作到晚上11点,辛辛苦苦办企业,为什么别人总嘲笑我?”

有人说,正是这种不服气让李书福下定决心,收购一系列企业,向高端迈进。这话最多说对了一半。李书福心里的账算的清楚,便宜车门槛低,竞争激烈,利润薄,而且随着经济发展,中高档车更有未来。此时的吉利,前有合资车这样的猛虎,后有奇瑞、比亚迪、长城这样的群狼,如果不早作打算,迟早会被吞噬。

早在2002年,在公司的一次会议上,李书福就宣布要收购一家世界级的汽车品牌企业。当时,员工们都把这当作老板的又一句“疯话”。这一年,吉利成立刚5年,卖的车都在5万元上下,而沃尔沃出身北欧,虽然在1999年被福特收购,但始终以血统高贵闻名,一辆车动辄六七十万元。这怎么看都是一个大大的“不可能”。但李书福是认真的。他在一次行业论坛上就放言,福特、通用有什么了不起,早晚会破产被收购。气得在场的福特一位高管拂袖而去,走时还悻悻地说:“我还是早点去找工作吧”。

李书福这个穷小子,从此开始对远在天边的“金发碧眼美女”朝思暮想。机会只要愿意找,总会有的。2006年,福特集团因连年亏损,领导层更迭。新任CEO穆拉利提出“一个福特”的新战略,开始削减集团内汽车品牌。一直盯着此事的李书福派人向福特发信,希望收购沃尔沃。美方回复很干脆:不卖!2008年初,在美国底特律车展上,李书福想尽办法,见到了福特的财务总监勒克莱尔,再次向他表明意图。对方通过翻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搞清楚谁是吉利,然后直接甩出一个问题:你知道沃尔沃一年的销售收入是多少吗?150亿美元。而吉利集团2007年的汽车销售额只有70亿元。对方的意思很明显:咱们根本就不在一个量级上。

碰了一鼻子灰的李书福并不气馁。他请来欧洲最知名的罗斯柴尔德银行,由女银行家俞丽萍领衔,组成强大的收购团队,在国内外奔走。到了年底,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处于风暴中心的福特不得不断臂求生,对外宣布出售沃尔沃等多个品牌。包括中国企业之内的多家公司闻风而动。一直在等这个机会的李书福,立即赶到美国。面对冷淡的穆拉利,李书福张口就说:“我是您的粉丝。”然后告诉穆拉利,自己最崇拜的公司就是波音,当年吉利的第一家汽车厂名字就叫四川波音公司,为此波音公司还找他打过官司。曾是波音公司CEO的穆拉利听到这番话,心花怒放。两人开始亲切地“忆当年”。有了这次好的开始,双方越走越近,并进入谈婚论嫁的阶段。沃尔沃开价60亿美元,李书福则通过团队讨价还价。

除了价格问题,还有一个问题非常棘手——沃尔沃工会反对交易。李书福知道此事关系重大,即使自己与福特谈妥,只要工会的态度不转变,这事就没戏。在与众人协商后,李书福决定亲自赶到瑞典,与工会谈判。面对工会代表的疑问,李书福都一一作了解答,剑拔弩张的气氛才有所缓和。就在大家轻舒一口气时,一位工会代表站起来说,你说了那么多,我想问你,你能不能用三个字来说明,为什么要收购沃尔沃吗?面对这个明显有刁难意味的要求,大家面面相觑。不料李书福却站起来说,我可以。然后他张开双臂,用蹩脚的英语说出了三个字:“I LOVE YOU”。此言一出,整个会场笑成一片。一场风波就此消弭。

2010年3月,吉利与福特签约,百分之百收购沃尔沃。李书福从2002年开始的这场追求,经过八年的“爱情长跑”,终于将这个高不可攀的 “欧洲公主”揽入怀中。这也是中国车企第一次并购世界级汽车品牌,这是李书福的成功,也是中国汽车的成功。

在这场婚姻中,李书福还有一个意外之喜。金融危机的影响让沃尔沃的身价不断下降,最后签约的价格从60亿美元变成18亿美元。

结语:

李书福的征程并没有结束。2018年2月,吉利出资90亿美元,收购奔驰母公司戴姆勒9.69%的股份,成为其最大股东,为中国车企再下一城。2021年,吉利旗下的汽车总销量突破220万辆,位居中国汽车业第一位。2022年4月,吉利投资的曹操出行用户突破1.2亿,成为出行领域的重要玩家。

李书福的烦恼也没有结束。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正加速狂奔,和李书福同样个性鲜明的王传福成为领跑者,比亚迪的市值2022年7月一度超过1万亿。吉利的市值却一直在1700亿元徘徊。特斯拉、蔚来、理想等汽车新贵更是虎视眈眈,让李书福压力倍增。2015年时,他就推出“蓝色吉利行动”,目标是2020年新能源汽车占自己销量的90%以上,但到2020年,吉利只卖出了6.1万辆新能源车,占总销量的5.1%。豪言落空,李书福变得更加急迫。他与腾讯、富士康、百度等联姻,开发智能新能源车。2021年1月,吉利宣布与贾跃亭合作。 “贾会计”的拿手戏是“谈梦想”,孙宏斌、许家印等大佬都曾中招。不过,这对李书福来说,并不算什么,一眼看到底的事,太无聊。

40多年前,李氏四兄弟坐在人生牌桌上,手上没有一张像样的牌。然而,他们冲破体制带来的“不能”和时势带来的“不可能”,让自己赢了一圈又一圈。他们凭什么?凭的是横冲直撞的胆略、抓住机会的识见和近乎疯癫的执著,正所谓“不疯魔,不成佛”。

创业是一趟没有尽头的路程,李书福仍在路上,他的三个兄弟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