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一下李白。李白和盛唐时期很多人都有过交往,比方说王昌龄。王昌龄比李白大三岁左右,王昌龄被贬,李白写了诗送给他,“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还有孟浩然,我们前面讲过他给孟浩然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和杜甫也有过交往。在杜甫三十多岁的时候,两个人一起游历过一段时间。后来两个人分别,再也没有见过。对杜甫而言,这是一段很重要的记忆,他在之后的人生里不断地回味这段记忆。他给李白写过十几首诗。李白也给杜甫写过诗,但是不多。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李白加入了永王李璘的幕府。结果永王李璘谋反,李白也被牵连。朝廷把他流放到夜郎,夜郎就是今天的贵州。从前那个地方气候不好,去了之后九死一生。
杜甫当时在秦州,他只知道李白被流放了,但是其他的消息就不知道了,所以很担心。他每天心里挂念着李白,因此好几个晚上做梦梦见李白。于是杜甫写了两首《梦李白》,这是第一首: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人难过的时候会哭。难过的程度越大,哭的声音越大。可是真的难过到了极点,哭是发不出声音的,这就是“吞声”。杜甫说其实要是真的知道你已经死了,反倒好过一些,大不了这样撕心裂肺地哭一场。可更难受的是什么?是他不确定李白是不是还活在人间。李白有可能还活着,有可能已经不在了。这个最折磨人。杜甫心里有一线希望,但是他又不是那么确定。现在也得不到什么确切的消息,每天只能活在煎熬里。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李白被流放到南方,南方多瘴气,很多人因为瘴气生病,可能就活不长了。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杜甫晚上梦到李白,他想大概是因为李白知道自己在想他。接下来他就开始写这个梦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恐怕自己在梦里面见到的,已经不是李白的生魂了。因为路太远了,谁也不知道在流放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可能李白现在已经去世了。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他的魂魄从南方来,又从北方回去,两个人就这样在梦里见了一面。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杜甫说你现在应该是在大狱里面,你怎么能飞来飞去呢?你怎么会到我的梦里来呢?上面“恐非平生魂”,他已经怀疑李白死掉了,这里他又在怀疑。他一直不能确定。可是感人的地方就在于他不能确定。他左右摇摆,犹犹豫豫。其实我们知道,他很想得到一个确定的消息,但是他内心又害怕得到一个确定的消息。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这首诗我最喜欢的是这两句。梦醒了,看到这满屋子的月光,但是又没有完全醒。“颜色”就是李白的容貌。他写自己将醒未醒之际,看见李白的脸庞还在自己眼前,月光就照在他的脸上。会不会还是你?是不是我们在现实中真的碰面呢?其实没有。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等到彻底醒来之后,他没有别的话好说,只能在诗里写下自己的祝愿。说什么呢?江湖险恶,你自己要多多保重了。
杜甫写下这首诗的时候,还是不确定,李白的消息不知道,死没死不知道,留给他的只有昨天晚上的一个梦而已。
这首诗好就好在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在交界之处的状态——“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在梦和现实的交界之处,在真和假的交界之处,那里有一个人,满怀关切。
那个人是杜甫。
这一边是杜甫,另外一边,李白在干什么呢?李白已经被赦免了。李白本来要去夜郎,结果走到白帝城的时候,朝廷把他赦免了。李白高兴坏了,写了一首《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