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君子盛德若愚(1 / 1)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论语·泰伯第八》)

译:曾子说:“自己才能高,却向才能低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自己有学问,看来好像没有;自己知识充实,看来好像空虚,别人无理侵犯,他能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曾经在这上面下过工夫呀!”

世上既没有全能全知的人,也没有一无所能、一无所知的人;何况智者千虑也会有一失,愚者千虑,就岂没有一得之见?因此,领导者为什么不能勇敢地放下多能、多知的架子,去向别人求问请教呢?能做到视有若无,会自欺;视实若虚,也一定不会自满。自欺者强不知以为知,以无知为有知,表现为浅薄、浮夸;自满者满足于小成绩,以虚为实,表现为故步自封,不再求进,必然招致失败。

即使是明君贤主,对下属尤其有真本事的下属也会存在很多疑忌。聪明的下属要学会避开他的疑忌点,别把所有的智慧锋芒毕露地表现出来,才能把上下相得的局面维持下去。

唐朝名将李靖虽然一直身临战阵,任职戎旅,但其政治才能早露端倪。

贞观四年(630年),李靖大破颉利可汗,班师回朝后,唐太宗任命他为尚书右仆射,主理政务。但李靖并没有自矜军功,放纵任为,反而谦虚恭敬,隐晦自己的政治才华。他每次参加宰相会议,总是装出一副自己什么都不懂的姿态,很谦虚地听房玄龄、王硅、魏征等人议政,说起话来也故意结结巴巴,似乎不善言辞,与他在军中的善谋健谈判若两人。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李靖深知,自己当年不仅没有参与李渊父子起兵反隋的密谋,反而曾经要向隋炀帝告发这件事,这不能不在唐朝两代天子头脑里留下阴影。李渊曾两度要杀他,都与这事相关联。因此,李靖除了在战场挥洒自如外,其他场合总是十分小心恭谨,唯恐留下不良后果。另外,唐太宗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事变之前,曾向李靖问计,实际上是希望李靖站在自己的一边。李靖本着疏不问亲的原则,向李世民表示推辞。事后,李靖对此事也心存戒惧。

随着军功日重,李靖更怕功高震主,对自己的行为很收敛。唐太宗虽为一代明君,但为稳固统治计,对文臣虽能做到优待有加,放心任用,虚心纳谏,胸怀宽大,但对武将中功高望重者则心存疑惧,时刻注意考察试探。如尉迟敬德,他虽一直是李世民的心腹爱将,曾出生入死救过李世民之命,又在玄武门事变中立下首功,而且他性格粗率,毫无政治野心,对李世民忠心不贰。但李世民对他却总是放心不下,常加试探。一次,李世民说:“为什么总有人说你要谋反?”尉迟敬德听了非常委屈,气极之下,大呼道:“我怎么会谋反呢?”说完,脱下衣衫,露出身上道道伤疤,把李世民弄得很不好意思。

李靖对唐太宗的这种疑惧武臣的心理显然是洞悉的,所以他并不以位居宰相自喜,而把自己这方面的才华收敛起来。有时他还不得不以自晦来消除唐太宗的疑忌。

有一次,唐太宗让李靖向大将侯君集传授兵法,但不久以后,侯君集对太宗说:“李靖将来要谋反。”唐太宗便问为什么。侯君集说:“李靖教我兵法,只教一些粗浅的东西,不教精华部分,如此留一手,显然是要谋反。”太宗便追问李靖怎么回事。李靖从容答道:“这是侯君集要谋反。现在,国家已经安定,我教给他的兵法,足以制服四方,而他却还要把我的兵法全学到手,这不是为了谋反是为了什么呢?”唐太宗听了,这才消除对李靖的怀疑。

李靖在宰相的位置上只待了四年多,却始终诚惶诚恐,觉得倒不如退下来,安享晚年。贞观八年(634年),六十四岁的李靖以患“足疾”为由,向唐太宗请求退休,言辞恳切之至。唐太宗便遣中书侍郎岑文本转告他说:“自古以来,身在富贵之中而能知足的人很少。不管是愚笨的,还是聪明的,都不能知满知足。有些人即使并无才能,又有疾病,也往往勉强支撑,不肯退下来。您能如此识大体,很值得称赞。我今天不但要成全您的这种美德,而且要以您为一代楷模。”于是,他下诏给李靖以特殊礼遇,让他在家中休养,在病情好转时,每隔两三天到门下、中书省一次,参加宰相们议事,处理政务,又给他加特进的官衔。

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改封李靖为卫国公。贞观十四年,李靖的妻子死,唐太宗特下沼,按汉代卫青、霍去病的办法,筑坟以像突厥的铁山、吐谷浑的积石山形状,表彰李靖的功绩,让其妻子分享荣耀。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命画师将李靖肖像画于凌烟阁,列为唐王朝开国二十四大功臣之一。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靖因病去世,终年七十九岁。唐太宗下令追赠司徒、并州都督,让他陪葬昭陵。

李靖的大智,即使放在整个历史中来看,也是十分出色的。他凭军功登上相位之后,却对自己的才能丝毫不加施展,甚至还装出木讷之相。这种办法使他自己免遭历代都曾有过的悲剧结局,安然无恙地度过余生。能进能止,这是李靖的军事理论在其政治生涯和人生态度中的巧妙运用。看来,李靖不仅精通战场兵法,更深谙人生兵法。他在宰相位置上表现得“尸位素餐”,非不能也,实不为也。他隐藏起自己大智的另一半,使自己前面所立之功丝毫无损,一生固荣无忧。这显然是一种比施展才华更能显示才华的更大智慧。

○给自己创造一个主动的大氛围

疑心重的上司的最大特点就是总怕下属对自己不利,处理不好就会处处被动,如果不能离开他,就只能用韬光养晦的策略保护自己。

洪应明先生的《菜根谭》中说:“不是改变操履,而是指人应隐身锋芒,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不露锋芒,并不是消蚀锋芒,而是不要恃才恃权恃财而咄咄逼人,从而使个人更容易被社会、被他人所接受。其实,这也是一种强化自己的学识、才能和修养的过程。学会以此来应变人生。有助于培养自己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技巧,也是放弃个人的虚荣心,踏踏实实地走入人生旅途的表现。

凡事没有取胜的把握,就不必四处张扬,与其使人早有预闻而有准备,不如突然制胜而使人惊愕不已。自古道:识时务者为俊杰。所谓时务,就是客观形势或时代潮流。认清客观形势和时代潮流,才是聪明能干的人。人的一切活动都需要借助客观条件,并且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人要想建立功业,取得出色的成就,更要认清和善于利用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因时制宜,待时而动。落后于时势,见识狭窄,处处受阻,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反之,客观条件不具备、不允许的情况下,不讲究策略,不善于韬光养晦,一味地硬拼蛮干,英雄倒是英雄,然而却可能一事无成,或于事无补。这也就是韬光养晦在为官者与上司相处过程中应变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