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躬身自省以求进(1 / 1)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第一》)

译:曾子说:“我每天常常再三反省自己:替人办事有不竭尽心力的吗?与朋友相交,有不讲信用的吗?我所传授于人的,有不是我日常讲习的吗?”

自省是一种自我改进和自我激励的手段,只有坚持每日自省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及时地改正,才能时时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每天进步,永远向前,自强不息。很少领导者能够在屡建战功的情况下仍谦虚谨慎,注重心性修养。而最后招致杀身之祸的往往就是由于他们居功自傲不善自省的性情。

三国时期,邓艾以奇兵灭蜀后,不觉自傲起来。司马昭对邓艾本来就有防范之心,看他逐渐目空一切,怕久而久之事有所变,就发诏书调他回京当太尉,明升暗降,削夺了他的兵权。邓艾虽有杀伐征战的谋略,却少一点知人、自知的智力。他既弄不清楚自己的处境的危险,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惹出了麻烦。他只想到自己对魏国的使命尚未完成,还有东吴待他前去剿灭,因而上书司马昭说:“我军新灭西蜀,以此胜势进攻东吴,东吴人人恐惧,所到之处必如秋风扫落叶。为了将养兵力,一举灭吴,我想领几万兵马作好准备。”而且,他还喋喋不休地说明自己灭吴的计划,全不知这将会引起什么后果。司马昭看书后内心更疑,他命令临军卫瓘前去晓谕邓艾说:“临事应该上报,不该独断专行,封赐蜀主刘禅。”邓艾争辩说,“我奉命出征,一切都听从朝廷指挥。我封赐刘禅,是因此举可以感化东吴,为灭吴作准备。如果等朝廷命来,往返路远,迁延日月,于国家的安定不利。《春秋》中说,士大夫出使边地,只要可以安社稷、利国家,凡事皆可自己做主。邓艾虽说比不上古人更具节义,却还不至于干出有损国家的事。”

邓艾的强硬不驯的言辞更加使司马昭疑惧之心大增,而那些嫉妒邓艾之功的人纷纷上书诬蔑邓艾心存叛逆之意。司马昭最后决定除掉邓艾。他派遣人马监禁邓艾前往京师,在路途中将他杀了。

一世聪明的邓艾由于一时虑事不明、招人疑惧而被杀身亡,就是由于其居功自傲的性情。邓艾一片苦心,却由于自己不善内省,不明真相,糊里糊涂地被杀,真是令人痛惜。

而文治武功的汉武帝却居功不忘自省。

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在统治期间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网罗人才;颁行“推恩令”,使诸侯王多分封子弟为侯,以削弱割据势力;澄清吏治,设置十三郡刺史,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发布“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打击不法的富商大贾;采纳桑弘羊建议,把冶铁、制盐、铸钱收归官营;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曾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横贯中西的“丝绸之路”,发展了与西域各国的文化经济交流;派唐蒙至夜郎,在西南先后建立了七个郡;用卫青、霍去病为将,进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西北边境的威胁;又南征百越、东进朝鲜,在那里建立州郡……。汉武帝时疆域东、南至海,西到巴尔喀什湖、费尔干那盆地、葱岭,西南到云南、广西以及越南北、中部,北到大漠,东北迤至朝鲜半岛北部,成为亚洲最富强繁荣的国家,真可谓是文治武功,业绩显赫,出现了西汉王朝的鼎盛之世。

然而正是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立下丰功伟绩的帝王,却在晚年下了一道反躬自省的《轮台罪己诏》。原来,汉武帝由于连年用兵,以及泰山封禅、挥霍无度等,也带来了国库空虚、徭役繁重,以及农民大量破产流亡的尖锐矛盾。汉武帝对此还是有比较清醒的,在他执政的晚年,更进一步认识到多年用兵所带来的严重政治危机,于是明确表示,要停止战争,轻徭薄赋,实行“与民休息”的富国政策。《轮台罪己诏》文字虽不多,却显示出一个英明统治者对自己功过得失的清醒认识,他不愧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帝王之一。汉武帝以一国之主至高无上的身份,敢于公开承认治国过失,其躬身自省的精神,在我国历史上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轮台罪己诏》,发人深省,令人赞叹,是所有后世领导者的楷模。

○从内省中完善自我

在领导位置坐得久了,很容易得官老爷的病。这种病的主要症状有:自高自大、藐视他人、刚愎自用、唯我独尊。一旦得了这种病,这个领导很快就会失去下属的拥戴和尊敬,没有了群众基础,光凭领导者一个人,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让组织有什么发展的。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自省其身,对于其德的培养、对于其病的防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自觉地不断内省,才能进行认真地自我批评,促进自己不断进步。内省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自动的,因此有自觉的内省就必然能自觉地接受别人的批评,认真地进行自我批评,不断地完善自己。

身居要职的领导者,很有必要经常反省自己,看看自己身上是不是有官老爷病,看看自己和卓越的领导人还相差多远。孔子告诉人们:“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覆辙,是一种理性的生活态度。

领导者首先要经常反省自己的理想信念、宗旨观念有无偏离。理想信念、宗旨观念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集中表现,是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作为一个领导者,如果理想信念、宗旨观念动摇了,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就会失去精神支柱、失去追求,就会迷惘、消沉、空虚,这往往是蜕化变质和滑向腐败的开端。

其次,要经常反省自己的思想和道德有无滑坡。商有商道,政有政德。作为领导,要有良好的精神境界和商业道德,要对事业忠诚,对员工真诚、坦诚,对名利淡泊。只有这样,才会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真诚心,才能够妥善处理自己与集体、与下属、与其他相关利益人的关系,才能抵御坏的思想的侵袭。

最后,领导者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言和行有无过失。一个人的言和行是其综合素质的体现。每个领导者在工作之余,都要经常反省,想一想自己说了多少不应说的空话、大话和错话,想一想自己做了多少不应做的闲事、蠢事和错事。这样,就可以经常及时纠正自己的不足,防止陷入“小病不医,大病难治”的被动局面。

领导者只有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克服自身的毛病,才能增强个人的领导魅力,才能提升领导力。

内省是领导者提升自身素质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内省的方法很多,常见的主要有三种:

一是反省法。

反省法,即通过对自我言行的回顾和反思来实现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方法。如记日记、写总结、独立思考等等,都属于这种方法。

二是对照法。

对照法,也就是对自己的言行作出规定,然后经常对照检查。对照法还有一种更为简单的形式,即“座右铭”的办法。针对自己所要努力的方向或改正的缺点,选择一些警句名言,书写出来,挂在室内,或压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下,时时对照提醒自己,改正缺点,不断进取。

三是比较法。

比较法,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通过彼此间的认识和比较,从而形成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的方法。

没有高山,显不出低谷,别人的优点是衡量自己的尺度。领导者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应经常注意观察、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用自己的言行和其他人比较对照,特别是同优秀的领导们进行比较,从中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努力向他们看齐,不断地在工作中改正自己的缺点,从而实现自省修身的目的。

无论是哪种方法,最终的目的都是要领导者反省自己,正视自己。

只有敢于正视自己,敢于内省,才有可能提高自己,改正不足,才有可能达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