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自谦受益,自负受损(1 / 1)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第九》)

译:孔子平时杜绝四种毛病:不主观臆测,不绝对武断,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臆测、武断、固执、自以为是,是一般人的痼疾顽症。它是以“我”为核心表现出来的一种自我膨胀的极端心态。如果把这种心态带到工作决策中去,就会感情用事,缺乏理性的指导,一些所谓的有勇无谋之辈即经常义气用事,结果往往不得善终,领导者要杜绝这种顽症需要在道德的自我修养上下工夫,修身养性,才能使自己逐渐趋于理智。

在纷纭变幻的战争环境里,良好的个性修养,是正确运用谋略的必要素质。有许多勇将就是毁在自己的性格弱点上。常胜将军、三国时的忠勇之士关羽就是一个毁在自负性格上的人。他自负地拒绝与东吴联姻的故事就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三国时代,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形成以后,三国之间的“伐谋”与“伐交”的活动就融合在一起。在这场复杂的斗争中,孙、刘、曹三家都在积极地活动,千方百计地争取盟友,破坏对手的联合。因为三家势力基本均等,所以被孤立的一方就处在非常危险的地位。

刘备在汉中击败曹操以后,自立为汉中王,曹操闻讯大怒,决定联吴抗刘。东吴接到曹操的来书之后,文臣武将议论纷纷,联曹抗刘的问题一时难以定夺。当时关羽镇守荆州,荆州是孙权日思夜想希望夺回之地。但一向谨慎、擅长权衡利弊的孙权没有马上决定联谁抗谁的问题。他一面好言打发走曹操的使者,另一方面又派诸葛瑾去荆州替自己的儿子说亲,以便探听关云长的虚实。这个决定表现了孙权精明、谨慎的性格,显示了他的谋才大略。

而可悲的是,不可一世的关羽由于自高自大,对当时的局势看得不甚清楚。他自认为自己勇冠三军、谋略在胸,只需殚精竭虑,便可保住荆州,对于联盟抗战的政治谋略却缺乏一点头脑,以致在诸葛瑾表述了孙权想与关羽结为亲家,使“两家结好,并力破曹”时,关羽盛气凌人地道:“我关羽的虎女怎么能嫁给孙权的犬子?”诸葛瑾被堵回去,报告给孙权,孙权闻言,下定决心联曹破刘,夺回荆州。

孙、曹联军与关羽决战于荆州。由于联军兵多将广,关羽四面作战,疲于应付。所以,虽然有后来的水淹七军之功,但在战略上还是一步步被动起来,最后终于败走麦城,走上了亡人失地的道路。

良好的性格修养,是冷静、准确地运用谋略的必要素质。一个狂傲的人很难全面把握局势,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判断。从这一方面来看,关羽的军事失败也可说是一种性格悲剧了。

同为刘备手下的庞统因不听劝告而命丧落凤坡。庞统号称“凤雏”,是与“卧龙”诸葛亮齐名的谋略之士,但他却中道死去,给人留下了许多遗憾。

庞统初到刘备帐下时,资历浅,急于建功立业,以便使龙凤相齐。所以,在这种急于求功的心理支配下,庞统决计攻打雒城。在此之前,诸葛亮早有书信来,告诫刘备和庞统切勿操之过急,一定小心从事。可惜庞统看了诸葛亮的信后,认为诸葛亮怕自己取了西川,成了功业,而故意写信阻拦。所以,当刘备劝阻庞统不要急于进兵时,他说:“诸葛亮以信相阻,是不想让我独成大功,希望主公拿定主意。”坚决要求出击雒县。

庞统统率军队,迤逦前进,前去攻打雒城,走到中途山脉连绵处,抬头一看,两山逼窄,树木丛杂;又正值夏末秋初,枝叶茂盛。庞统心中有感,勒住马问:“这是什么地方?”军内的几位新近投降的军士回答说:“这儿名叫落凤坡。”庞统惊讶地说:“我道号叫凤雏,此处名为落凤坡,恐怕对我不利。”急令军队后退。只听坡前一声炮响,箭如飞蝗。可怜一向神机妙算的凤雏庞统就这样死于乱箭之中。

庞统惨死落凤坡的故事告诉我们,主观武断、喜功好胜的个人名利思想,常会堵塞智慧泉水的涌流。所以,兵家强调为将之道,当先治心。谋略家不仅需要有良好的才智,更需要有成熟的思想修养。没有个人杂念,专一破敌,才有可能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审时度势,认真研究对手,想到多种可能性,提前作好应付各种复杂局面的准备。

善于神机妙算的庞统死于落凤坡,并非天意有数,全在人为不足。所以身居领导职位要善于养心,孟子曾说:“养心莫善于寡欲。”欲望少了,心境自然就会超凡脱俗,另外,自以为是,不善听劝告也是庞统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于自信非优秀领导

绝大部分的领导都对他们自己的决策给予太多的自信。这样不仅会伤害到自己,甚至给自己以后决策带来副作用。

有许多过于自信的领导,常常能给别人留下有才干的印象,比如“敢作敢为”、“当机立断”,“胸有成竹”……,但是在决策中,他们却不止一次犯下严重的错误,往往第一、第二次错误能让别人理解,可是第三次错误之后,下属终于明白:过于自信就是他们“触礁”的根源!换句话说,这些过于自信的领导绝不是一个优秀的决策者。

过于自信的领导,是作不好决策的,因为他是缺乏自知之明的人,无法了解自己,也难以和他人沟通,往往使决策变形。

一个领导,既不能了解自身的决策方案,也不知道竞争对手的决策方案,这样的领导,要求他作出妥善、正确的决策是不可能的,失败是他惟一的结局!

有许多事实表明:绝大部分的领导都对他们自己的决策给予太多的自信。有很多领导对他们所相信的决策过于自信,受到伤害,甚至给自己以后决策带来副作用。

如果真能从过于自信中吸取教训,明白自信是决策所需要的,而过于自信——自负则是决策不需要的,那么领导在作出决策时,就掌握了“适度”法则。

喜好当场作决策却毫无事前计划经验的领导,经常以为:“我有充分的能力与足够的相关经验,因此我的判断必然是可靠可信的。”但机警的下属在听闻这种说法时,总会知道:“大概他又在吹了!”

发挥整个管理群的集体智慧与经验来参与决策,远胜于只依靠领导的个人决策。一个完整的、设计良好的、详尽的轮廓或计划,将大为减低造成不必要失败的危险性——它至多只是将决策后延一些而已,但如决策不当或鲁莽从事,很可能将造成致命的伤害。

身为领导的决策者,如果要改掉过于自信的毛病,首先要承认无知——即承认事实上还有许多自己不了解的东西。然后主动去搜集、了解它们,创造出一个清楚无误的决策方案。

为你的决策明白地做出一个方案,是防止你在判断上过于自信的一剂良药。仔细地界定问题通常有助于你去了解困难的所在。仔细列出决策所需要的情报,是更进一步抵抗过于自信的武器。

另外,作为决策者必须牢记,没有一个人能了解世界上所有已知和未知的知识,如果领导者都懂得这一点,就不会作出失败的决策来了。

你要知道的是,这里所说的是针对“过于自信”,而不要因此打击了自己“执行的自信”。这也就是说,领导者在作决策时,应是一位现实主义者,但在执行时,他又该是一位乐观主义者。不幸的是,仅有极少数人士才能在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角色转换时机上掌握得恰到好处。

当你收集情报或作决策之际须以务实的态度来审慎思考问题,考虑你所可能有的选择,列明其幅度范围或可能性,权衡其可能性——好处与坏处都要包括在内。

但在时机已迈入执行决策阶段时,只想正面的好处向前冲,使尽全力以求成功。说服其他人各就各位,狂热地投入工作。当你能以这种方式将过度自信导入正轨为你所用时,那你就已把它掌握好了。

一定要抓住自信,别把自负当成自信。一味追求冒险、喜欢赌博的人作出的并不是好的决策,畏首畏尾、谨慎过头的人也同样作不好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