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论语·八佾第三》)
译:孔子说:“服事君上,处处按臣子的礼节行事,别人倒以为是谄媚。”
有一次,魏征无故受到谴责,他对唐太宗说:“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自古以来,只有“忠臣”这个称号,这是对臣下最高的褒称,而“良臣”这个称号却很少有人提起,即使提起,也是将二者视同一体。
魏征所说的良臣,指的是既能为国家作出积极的贡献,使自己获得美名,又显示了国君的英明,这种大臣,只有在明君圣主时代才能出现。他所说的忠臣,指的是在政治黑暗时代,不顾个人的生死安危,敢于揭逆鳞,抗强暴,虽然到诛灭的大祸,却落下了忠臣的赞誉,然而却反衬出国君的昏暴。然而无论是忠臣与良臣,其动机只有一个,即是为国家昌盛,为民众富足,这也是每一个有责任心的部属必须具备的精神追求。
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其时,晋国的国君晋灵公夷皋是个极其荒**的家伙。他不惜民力,大修楼台苑囿,名为桃园,极其奢靡。他和他的宠臣屠岸贾在园内高台上以弹弓向外弹人为乐;还经常纵恶犬伤人;又因厨师蒸煮熊掌未熟而将其杀死。夷皋是由晋国的贵族权臣卿大夫赵盾拥立的,见到国君如此荒**,赵盾不禁忧心忡忡,一再向灵公劝谏,灵公不只不听,反而派了杀手去刺杀赵盾,那个杀手半夜来到赵盾家,只见他早已朝衣朝冠,穿戴整齐,等候上朝。见赵盾如此忠于国事,这位杀手十分感动,叹道:“杀忠臣是一死,违背君命也是一死,我宁违君命,不杀忠臣!”当场头撞槐树而死。晋灵公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设宴款待赵盾,想在宴席之间,以伏兵杀害赵盾。幸而灵公的侍臣提弥明原来曾受过赵盾的大恩,十分敬爱赵盾,他知灵公的阴谋,提醒赵盾说:“君赐臣酒,三杯而罢,切莫贪杯!”赵盾明白他的心意,及早退出。其时,灵公的伏兵还未安排好,一见赵盾要走,他穷凶极恶,连忙放出恶犬追伤赵盾,提弥明截住恶犬将其杀死。赵盾对灵公说:“没有人的支持,即使恶犬再凶猛,又有什么用?”不过,赵盾在晋国是再也不能呆下去了,他只好逃往他国。可在他还没有离开国境时,他的兄弟赵穿已经在桃园将那个昏君杀死。由于晋灵公无道,他的死,民众拍手称快。赵穿将赵盾接了回来,依旧主持国政。这时,赵国的太史董狐便在史书上写道:“赵盾弑其君。”并公之于朝堂。古人讲究所谓“春秋笔法”,一字之中寓褒贬,“弑”字,即意味着以下杀上,是一种罪在不赦的罪行。赵盾对董狐说:“弑君的是赵穿,我无罪。”董狐说:“您是国家的执政大臣,逃亡没有离开国境,返国又没有惩处乱臣,你不承担罪责又该由谁来承担呢?”据说赵盾曾要求董狐改写,董狐说:“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我的头可断,但这个记载绝不能改!”孔子对此大加赞扬,说:“董狐真是古代优秀的史官呀,他秉笔直书,不掩饰赵盾的罪过;赵盾其人也是个好人,甘受恶名。如果他当时逃出国境就好了!”另一位耿直的太史是齐太史,史佚其名。他是春秋时期齐庄公(其在位时间为公元前553到前548年)的史臣。齐庄公也是个荒唐的家伙,他居然同自己的大臣崔杼的宠妾通奸,而他的君位还是由于崔杼的拥立而得到的。崔杼自然不甘受此侮辱,于是有了杀害齐庄公的念头。他借机称病不上朝,齐庄公以看望崔杼为名,乘机又与其妾幽会,还高兴得又唱又叫。崔杼于是紧闭大门,他早已安排好的伏兵,手持武器,将庄公团团围困。齐庄公走投无路了,请求伏兵解围,伏兵不答应;请求订立个盟约,双方互不追究,伏兵也不答应;庄公又要求让他回到自己的祖庙去自杀,伏兵还是不答应,说:“您的大臣崔杼有病,不能亲自听取您的要求,我们只知道捕杀**贼,别的一概不知。”齐庄公想翻墙而逃,被射中大腿,从墙上掉了下来,到底还是被杀掉了。齐国的相国晏婴得知这个消息,说道:“国君如果是为了国家的社稷江山而死,我们做臣下的当义不容辞,随君而死;如果他是由于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死,除非是他所宠爱的近臣,其他人没有必要为他殉葬!”但他还是立即赶到崔杼家,对着庄公的尸体哭泣志哀,尽了一个做臣子应有的礼节。当时有人向崔杼建议将晏婴杀掉,崔杼说:“他这个人在百姓中有威望,放了他能得到民心。”可齐国的太史却没有晏婴这种见解,他在史书上记载道:“崔杼弑庄公。”崔杼此时手握生杀予夺的大权,当即将这个太史杀了,可太史的二弟照样这么写,崔杼又将他也杀了,岂料他的三弟还是坚持这样记载,崔杼无可奈何,只得由他。从此,董狐、齐太史弟兄,作为不畏权势,秉笔直书的史官形象,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大名,被后世的史学家所推崇和效法,直到今天,还被视为中国史学家优良传统的体现者。而他们不畏权势,为了坚持自己的见解,甚至不惜牺牲性命,这是任何时候都难能可贵的一种职业精神。
○不做好好先生
冯梦龙在《古今谭概》中讲了一个“好好先生”的故事:说的是东汉末年有个叫司马徽的人,无论别人讲什么事,他都一律回答“好”。朋友的儿子死了,他也说“大好”,妻子因此责怪他,他还是说“大好”。这种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老好人,讲面子不讲人格,讲人情不讲原则,被孟子斥为“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其本质是利己主义。要做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就要根除这种腐朽庸俗的思想作风,坚持原则。
具有高尚人格的领导者都是坚持正义、坚持真理、坚持原则的。屈原不同流合污,坚持其“百变不离其宗”的信念和爱国主张,尽管有人劝告他改变主张以免去灾难,但他却仍然不改孤忠耿直的爱国情怀。
不随波逐流,才能坚持原则,绝不能“墙头草,随风倒,哪有利往哪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一些与原则相违之事摆在面前,倘若意志不坚,或碍于情面,就很容易放弃原则。当然,原则不是死教条,而应与灵活性相结合,才能塑造出多姿多彩、宽容正直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