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孟子·离娄上》)
译:所以,人必先有了自取侮辱的行为,然后人们才会去侮辱他;家必先有了门毁的因素,然后外人才会去毁坏他;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然后其他国家的人才去讨伐它。
家与国必定是先自身衰落,然后别人才会攻击,如果自身强盛想必即使有外患也是不足为虑的。做人同样如此,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作为领导者,怎么也得有点骨气,如果太自轻自贱了,连自己的领导也是看不起的,所以,人必自重,人才重之,只有自己的骨气硬,别人才会看重你。
汉武帝在历史上被称为雄才大略,但是在他统治期间也有许多过失。大凡建立了点功业的最高掌权者,总容易产生骄傲情绪,以为自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普天下的臣民,在他的眼中,如奴如仆,他趾高气扬,甚至草菅人命。汉武帝向来以严酷著称,他对大臣的任用完全以自己的好恶作为标准,臣下对他稍有不如意的地方就有被杀头的危险。即便是他所器重的大臣,也从来不放在眼里。大将军卫青,在对匈奴作战中,功不可没,最为汉武帝所器重,满朝公卿,没有比他的功劳再高的人了。可就是对这样一位朝廷重臣,他依然缺少一点起码的礼敬。有一次当卫青向他上奏时,他竟然蹲在厕所里相见。面对汉武帝的**威,当时有个大臣曾当面怒气冲冲地指责他说:“皇上求贤的力度很大,可是对他们随意杀戮,总有一天,贤人们都被你给杀净了?”汉武帝满不在乎地笑着说:“不怕没有人才?就怕没人能发现人才。以我求贤力度之大,还怕会没人才!”那个大臣还是很气愤地进行劝说:“皇上您说的对,但臣总以为这样会寒了天下贤士的心啊!希望陛下从今以后加以改正,不要认为愚臣的说法没有道理。”这位不计个人生死利害,敢于向皇上劝说的人是谁呢?他叫汲黯。此人刚正不阿,总是在事实面前据理力争。对于当时功高位重的大将军卫青,别人见了全都跪拜,只有汲黯,只是作揖而已。有人劝他说:“皇上故意让所有人都对大将军甘拜下风,大将军功高盖世,足下不可以不拜。”汲黯说:“我不拜见大将军,难道大将军就不贵重了吗?”卫青其人,倒是十分谦逊,他听了以后,反而敬重汲黯,两人成为朋友。
有一次,汉武帝又要招贤纳士了,在民间大肆宣传自己十分重视人才。汲黯驳斥道:“陛下私下里用刑严酷,表面上却雍容大度,这是王者之风吗?”当时将汉武帝说得下不来台,满面怒色,拂袖而去。在场的公卿大臣个个为汲黯捏了把汗,纷纷指责他,他却说:“身为臣子如果只是为了独善其身,而不指出皇帝的过失,那么,国家受到损失怎么办呢?”汉武帝回到后宫后,想想汲黯说的也有道理,就自己给自己找了个台阶,说:“汲黯这个人,真是太死心眼!”
由于汲黯的严谨,连不可一世的汉武帝对他也不得不敬畏三分,上面说过,他接见卫青有时在厕所,接见丞相公孙弘有时也衣冠不整,随随便便,唯有对汲黯,不是衣冠楚楚,从来不敢见面。汲黯用自己的骨气为自己赢得了尊重。
汉武帝虽然以严谨著称,可他还颇有点容人的气度,对一再顶撞他的汲黯,虽然也曾降过他的职,贬过他的官,可后来还是起用,而且是重用。而汲黯,更应该是做臣下的榜样。
○不要唯唯诺诺
唯唯诺诺,是退缩、软弱、依赖、懈怠的象征。唯唯诺诺,会使你的才干被埋没,会使领导对你的才干产生怀疑,会使你难以创造出令领导满意的工作实绩。
什么是唯唯诺诺?它是下属没有自信、没有魄力、缺乏勇气的一种表现,是一种软弱的被领导者的心理缺陷。唯唯诺诺者多遵守纪律,乐于服从,但在许多情况下,这种服从对领导者来说是一种无用的服从。因为这种人给人的感觉便是,难当大任,不可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独当一面地成为领导的“台柱子”。
唯唯诺诺,会使你创造不出领导满意的工作实绩。唯唯诺诺者有一个特证,就是比较依赖,不能够脱离开领导的直接指挥和明确指示而独立开展工作,工作中也是谨小慎微,胆小怕事,不敢有所创新,不敢越雷池半步。试想,领导之所以把一部分工作交给下级去做,是因他觉得自己的下属能很好地完成它,如果你仍旧需要事事得到上级的确切命令才行事,就等于把他分配给你的工作又踢了回去,他一定不会高兴的。而且,事实上,要做好任何一件事,都离不开人的勇气和胆识,许多工作还需要人的创造性,没有或缺乏这方面的素质,就难以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而一个没有工作实绩,在领导眼中是无能之辈的下属,想获得领导的欣赏和重用,这种可能性实在是很小。
所以,下属要想获得领导的重视和尊重,使自己成为一个对领导有用甚至是无法离开的人,就要尽量避免唯唯诺诺这种软弱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