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第九》)
译:孔子说:“到严寒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零的。”
此处孔子以松柏喻指世间一切人等,无论是领导者还是平民百姓,只有历经考验,才能认识其人格的高低,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通过慎重考察之后,明了其人格品格才可放心与之交往,否则在自己身处险境之时,落井下石的人也许就是自己的某些朋友。
身为领导者,身边总少不了朋友,可在你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朋友当中你最先想到谁?哪怕这时候有一两位伸出援助之手的朋友也是一个莫大的幸福。历史上,重义轻利,把友谊看得极为神圣的人大有人在,这也是整个社会构建道德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不能否认的是,还有另外一种人,仅仅把朋友当做可供利用的资源,一旦人家失势找上他时,他立即换上另一副面孔。东晋大将王敦因谋反被杀,他的侄子王应想去投奔江州刺史王彬;王应的父亲王含想去投奔荆州刺史王舒。王含问王应:“大将军以前和王彬关系怎么样,而你却想去归附他?”王应说:“这正是应当去的原因。王彬在人家强盛时,能够提出不问意见,这不是常人能够做到的。到了看见人家有难时,就一定会产生怜悯之情。荆州刺史王舒是个安分守己的人,从来不敢做出格的事,我看投奔他没用。”王含不听从他的意见,于是两人就一起投奔王舒,王舒果然把王含父子沉入长江。
当初王彬听说王应要来,已秘密地准备了船只等待他们;他们最终没能来,王彬深引为憾事。实际上一个人是不是可以相交成为朋友,不可以等到大事当前再去判断,而应在平常的小事中就注意观察,这样可以防止临时抱佛脚。
春秋战国时期的蔺相如曾是赵国宦官缪贤的一名舍人,缪贤曾因犯法获罪,打算逃往燕国躲避。相如问他:“您为什么选择燕国呢?”缪贤说:“我曾跟随大王在边境与燕王相会,燕王曾握着我的手,表示愿意和我结为朋友。所以我想燕王一定会接纳我的。”相如劝阻说:“我看未必啊。赵国比燕国强大,您当时又是赵王的红人,所以燕王才愿意和您结交。如今您在赵国获罪,逃往燕国是为了躲避处罚。燕国惧怕赵国,势必不敢收留,他甚至会把你抓起来送回赵国的。你不如向赵王负荆请罪,也许有幸获免。”缪贤觉得有理,就照相如所说的办,向赵王请罪,果然得到了赵王的赦免。
缪贤以为燕王是真的想和自己交朋友,他显然没有考虑自己背后的一些隐性因素,比如自己当时的地位、对燕王的有用性,等等。可是现在他成了赵国的罪人,地位已经变了,交朋友的价值也就失去了,他贸然到燕国去,当然很危险了。蔺相如看问题可真是一针见血啊。
王舒、燕王在友与利的选择上都看重后者,在他们眼里,情义二字不值分文,而且会成为自己的障碍,此一时彼一时,此时的他只是必欲除友而后快了。
利益是一块试金石,山盟海誓不可信,利益面前见分晓。有的人私心重,交友时碰到这样的人,千万别被他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免得让这样的关系毁了自己。
○不可轻信的几种人
领导者要有一双察人的慧眼,这样在自己危难之时,才知道要投奔谁。一般来说,下面几种人不可轻信。
自吹狂——这种人很喜欢夸赞自己的能力,如果你愿意听,他可能就会成为万能的人。事实上,这种人的能力是有问题的,因为他心虚,所以靠吹嘘来壮声势,好比胆小鬼走夜路要吹口哨一样。真有能力的人反而不吹嘘了,因为他有自信,也不怕别人不相信,甚至他还不屑向你说明他的能力呢!所以对“自吹狂”,一切的一切,先打对折再说。
支票机——这种人喜欢开支票,任何事情他都可以答应,不只是如此,他还可以主动承诺为你做任何事,可是每一张支票都是“空头支票”,无法兑现。这种人有的是开支票开成习惯,并非恶意,也非有意,但这种习惯会造成他不把承诺当一回事,对这种人,你的态度要有所保留,免得大失所望。
漏风嘴——这种人喜欢到处串门子,串门子还不打紧,还喜欢讲“我告诉你,可是你不可以告诉别人”的“秘密”。如果他也向你传播某人的“秘密”,你当然不可再告诉别人,但要有所警觉,这正是“漏风嘴”,动不动就走漏口风。对这种人,你的态度要有所保留,他就算不是“坏人”,也会因为一张嘴巴而弄坏很多事情!你如果告诉他秘密,那么很快,你的秘密将不再是秘密!
铜牙槽——这种人的特色是嘴巴很硬,不是说他平常说话很硬,而是死不认账,明明事实摆在面前,他还要强辩,像有一副铜牙槽那般。对这种人,你的态度也要有所保留,因为他有可能瞒下了更大的错误,而且,这种人也不会勇于承担错误,你若对他毫无保留,有一天倒霉的会是你自己。
天天醉——这种人好饮,而且每饮必醉,甚至每醉必发酒疯。这种人有个性上的缺陷,有无法控制情绪的缺点,会误事,也会误自己!因此,你对他的态度要小心,因为他的能力再好,终有一天会误事!
不孝子——这种人连父母都可以不要,甚至虐待父母,那么他对别人也可以如此。对这种人,你要小心,因为他的无情可以创造大事业,但也会毁灭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