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劝谏也要讲究方式方法(1 / 1)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译:孟子对齐宣王说:“王有个臣僚将妻儿托付给朋友照顾,而自己到楚国游览去了,等到他回来,(看到)他的妻儿在受冻挨饿,他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和他的朋友断绝交往。”(孟子)说:“司法长官不能治理好士人,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撤掉他。”(孟子)说:“国家治理不好,该怎么办呢?”齐宣王(听后)向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其他事情上去了。

身为臣子,对帝王的过失就应及时指出,及时劝谏,上利国家,下利于民,可是封建帝王集大权于一身,完全凭借自己感情用事,臣子稍有不慎极有可能因此招来杀身之祸,孟子劝谏时体现了其高明的方法,使齐宣王自知不对,又入情入理。作为忠臣要敢于指出帝王的过失,但是也要注意方法,要忠之有道,忠之有术,忠之有效。

对于劝谏,孔子的学生子游有一种意见,他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对于国君一再劝谏,必然会招来侮辱;对于朋友一再批评,必然会被疏远。)这是一种点到为止的为官之道。对国君的过错,同流合污是奸臣,装聋作哑是懦夫,据理力争是傻瓜,只有点到为止,才是真正的聪明人。他点了,百姓会说他是正直大臣;他不强谏,不会遭到国君的反感。既保住了官位,又落下个好名声。其实这样的意思,孔子也说过:“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可中国政坛上有那么些人,大约是受到“文死谏,武死战”的影响,有时好得理不让人,连皇帝也不让,结果自己倒了大霉。

在明朝的皇帝中,明武宗朱厚照也算得是个“出类拔萃”的了,他十五岁继位,在位十六年,可以说没干过一件好事。

他有一个最大的喜好,就是出巡。他在位十六年间,倒有七年是在外间巡游中度过的。第一次巡游是从正德十二年(1517年)到十四年,地点是居庸关外的宣化一带,所到之处,闹得个鸡飞狗跳,人仰马翻,天怒人怨。可刚刚回京不几天,在近侍江彬的撺掇下,他又要去江南。这一来,引来满朝大臣的一致反对,纷纷上书劝阻,有的奏疏中写得十分尖锐:“陛下登基以来,祖宗法纪一坏于刘瑾,再坏于佞幸,又坏于边帅。”当时上书的上自内阁近臣,北京、南京中枢各机构,甚至连御医也单独奏上一本,人数多达数百人。

这些大臣,自然都是怀着忠悃之情。可却有点不看对象,像明武宗这样的人,根本就是顽童恶少,不通于理,不近于情,岂是几封奏疏所能说动的?果然,他不止不听劝谏,反而滥施**威,下令将兵部侍郎黄巩等人锁拿上枷,押入锦衣卫,命翰林修撰舒芬等一百零七人在午门外跪罚五天。他以为用这种严厉的手段,一定会将大臣们吓回去,岂料大理寺正周叙等十人认为自己负有平反冤狱的责任,连忙上书请求宽免黄巩等人。武宗更加愤怒,下令将周叙等人一并逮入狱中毒打一顿,然后和黄巩等一起披枷带锁在午门前罚跪五天。这一来,激起了更大的抗议,工部主事林文辂等三人再次上疏,更有甚者,金吾卫指挥张英竟然在端门前以佩刀自刭,以死谏阻,当即被江彬下令杖打而死。

明朝有一种惩治大臣的残酷手段,即“廷杖”,就是在皇宫大殿之上,大庭广众之中,众目睽睽之下,以木棒打大臣的屁股。这个损招是朱元璋首倡,后来在明朝竟成为一种制度。这一次,明武宗也使出了这个手段,将所有上疏的大臣,一律处以刑杖,多则六十杖,少则三十,有十余人硬是被活活打死。如果在此时以孔子的“事君数,斯辱矣”、“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的话来约束自己,也许会少吃些苦头。

○巧妙掌握劝说方式

作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总要与其他人发生各种关系,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说话是少不了的。

当我们与人谈话时,不要一开始就讨论意见不同的问题,要以意见相同的话题作为开头,如果有可能的话,最好一直讲些对方同意的见解,这就是巧妙的“处世术”,有关领导更需要注意运用这方面的艺术手法。

一个有技巧的人会让对方在开始时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而回答一连串肯定的答案。这样会使他的心情松弛,就好比撞球,只能依着球杆的力量前进,而无法倒退。

当一个人说“不”的时候,他全身的神经、肌肉系统都会处于紧张状态,而欲采取抵制态度来防卫外力的干扰。但是一个人说“是”、“对”的时候,却是处于松弛状态,心情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我们愈能使对方说“对”,就愈能达到说服的目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但大多数人却忽视了它的重要。好像事实上要与人唱反调才能显示自己的独特,才能显示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许你会为此而沾沾自喜,但这对你不会有任何好处的。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一再昭示:为人处世要懂得温文柔和。所以如果你想要说服他人,那么,你必须这样去做:

先从观点一致的问题谈起,使他同意你的看法而连连称是,待其放松戒备后,再引导他逐步接受你的要求,以达到说服的目的。

多数的人,要使别人同意他自己的观点时,往往会不厌其烦地大谈特谈。聪明的领导者却总是让对方说,说出他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如果你不同意他,你也许会很想打断他。但不要那样,那样做很危险。当他有许多话急着说出来的时候,他是不会理你的。因此你要耐心地听着,抱着一种开放的心胸。要做得诚恳,让他的想法得以倾诉。

为什么要提倡这种观点呢?这是因为当别人优于我们,超越我们时,可以给他一种优越感。但是当我们处在压过他们,凌驾他们之上时,就会令他们产生不服输的念头。

这就要求我们须有谦虚的态度,鼓励别人畅谈他们的观点,自己不要喋喋不休地自吹自擂。每个人都有相同的需求,都希望别人重视自己、关心自己,为什么不肯牺牲一点点,而投其所好呢?

给他人说话的机会,使之能畅所欲言,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的心声。

因此,领导者如果希望人们接受他的思想方式,就应该学会其中谈话的技巧。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理想主义者,都喜欢为自己做的事找个动听的理由。因此,如果要改变别人,就要挑起他的高贵动机。

事实上,你所遇见的每一个人也包括你本人在内,总是把自己看得很高,认为自己具有高贵的品质。

因此说,一个人去做一件事,通常是为了两种原因:一种真正的原因,另一种则是听来很动听的原因。

每个人本身都曾想到那个真正的原因。你用不着强调它。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在心底里都是理想主义者,总喜欢想到那个好听的动机。因此,为了改变人们,领导者可以试着运用这一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