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译:孟子说:“人有所不去做的事情,才能做成更重要的事情。”
在取舍之间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古人云:两利相权从其重,两害相衡取其轻,正确的作出选择才能有所作为。因为即使是再伟大的领导者其精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是什么事情都得而兼之,所谓“舍得,舍得”,有所得则必有所舍,所以领导者在处理事务时也应掌握好舍与得的关系。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必为。
左宗棠在三次落榜后,绝意于科场,发誓再不参加科举考试,绝不是意气用事,而是在人生路口上作出的新选择。但是,值得说明的是,这种选择并不是以消极的或者反动的方式进行的。
因为,在人的一生中,当你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理想后,为了不走弯路,早日达到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必然要依据理想实现的进程和现实的发展变化,对自己的人生航向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说,既是人对自己的反省,也是一个社会的人应该具有的良好素质和品格。从这一意义上说,左宗棠在自己人生的十字路口重新进行的关键性选择,不但对他自己来说是重要的,而且对社会来说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这里需要的就是常人所不具备的能力和魄力。
但是,做到这一点在不同的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意义。比如,当社会也为自己的重新选择提供了某些新选择的愿望和意向相当或者相同时,人的重新选择就容易得多,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时势造英雄。时势一般指时代形势处于变化多端,社会环境处于大动**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实际上等于给一切具有英雄气质的人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并且成为英雄的机遇,也就是说,这是一个需要英雄而且必将产生英雄的时代。如,曹操的脱颖而出在相当程度上就是时代需要和他个人的努力相一致的结果。但是,如果社会并没有为英雄的产生提供条件,或者社会正处于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这时,人们的思想意识也自然会处于相对平稳状态,这时英雄的产生就比较困难。特别是当一个人的选择与时代的要求和同时代人的选择相左时,这种选择不但不会为时代所容纳和承认,同时也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要想成功就比较困难。左宗棠无疑属于后者。左宗棠当时所处的那个时代,科举是人们唯一走向成功的通道。这一通道不但是时代给人们选择好了的,同时也是人们的唯一的选择和需求。也正是如此,左宗棠的父辈自始至终给他灌输的都是科举之道。但是,左宗棠并没有按照时代和家庭给他规划好的路线走下去,当他明白无误地看到自己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的后果,特别是当他看出这条路的弊端时,他便义无反顾地对他的人生进行了重新选择。实践证明,左宗棠的选择不但显示出他过人的胆识和魄力,而且也说明,人的价值的实现途径是多样的,关键是你能否正确地对待自己,客观地估价自己。一个人只有正确而客观地对待和估价自己,他才能够面对现实对自己的人生之路作出正确的选择。
当然,当人对自己的人生之路进行重新选择时,还应该具有超前意识,也就是说,这种选择应该是以对社会的发展趋势的正确判断和准确把握为前提,而不应是盲目的,这样,你才能保证重新选择的正确性。如左宗棠,如果不是对大清朝前景的准确把握,如果不是他冷静而敏锐地看出“经世有用之学”对大清朝重振雄风的作用,他也许会作另外的选择。
○知轻重,学会选择
领导者的所有领导活动无一不与利益有关系。我们可以说,领导者就是处在一个利益圈之中。领导者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利益的**,领导者在获利的同时也会有所损害,领导者处理的一切问题,都涉及到利害得失问题,处理好这个问题对于领导者的前途和成就至关重要。在比较选择和权衡的过程中,领导者应该遵循“两利相权从其重,两害相衡取其轻”的原则。
减少损失,获取最大利益,是每一位决策者的主观愿望,然而利与害的关系总是紧密关联的。所以孙子讲,“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因此,领导者在制订计划,采取措施时一定要考虑有利和有害两方面,在利思害,在害思利,方可减少领导工作中的盲目性。
“两利相权从其重,两害相衡取其轻”,看起来简单易行,然而在领导工作的实践中,却很难把握。有些领导者往往因贪图蝇头小利而贻误大事。高明的领导者,胸中时时都装有种种利益的砝码,时时都要掂量得失的分量,衡量利害。决心和计划不被小利所**,也不为小害所影响,一方面能把握全局,多看几步棋,善于权衡利弊,趋利避害,不因小利而受大害,不为争吃一兵一卒而丢失全盘,另一方面,为掌握主动权,学会放弃,学会“丢卒保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