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考察透彻后再下手(1 / 1)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梁惠王上》)

译: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

只会蛮干的人,能把事情变得更复杂,有时复杂得无从下手,无力回天。领导者在行事之前,仔细分析敌我局势的细枝末节,先“权”先“度”,直到心中有数,胜券在握,才进行他的实际行动,从而仗仗旗开得胜……

在众多的战争中,人们似乎见识了很多的闯将、猛将,但对一个富于智慧、深知兵法、文武双全的将军却知之甚少,尤其对诸如左宗棠的文韬武略,我们没有很全面的了解。同治元年正月十五日(1862年2月13日),左宗棠率军进入浙西开化与太平军作战,开辟了浙江战场。浙江是当时太平天国的重要基地。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李世贤兄弟努力发展江浙生产并且在当地布有重兵。李秀成在攻克杭州后,向北进入江苏,两次攻打上海,后来因天京被围,不得不率师回援。浙江的主要军事工作由李世贤负责,他以金华为中心,布下二十万重兵防守浙西、浙中地区,来防止左宗棠的进犯。同时,李世贤布下重兵防守宁波、绍兴,并会同汪海洋和李秀成的部将分别防守杭州、湖州。此外,杨辅清率领太平军的一部分在皖浙交界一带活动。当时在左宗棠准备入浙之前,杨辅清即率太平军进攻徽州,其目的在于以此扰乱朝廷军队,自己进入江西,左宗棠看穿了他的想法,于是派刘典率兵赴婺源,以阻挡杨辅清的攻势。随后左宗棠率军由江西广信进入皖南。左宗棠与杨辅清在皖南展开激战,杨辅清战败被迫撤退。

左宗棠占领开化后,遂于二月又攻下遂安县城。他向清廷提出“依傍徽郡,取道严州”的建议,认为由李世贤设重兵的“金华介衢、严之中,城墙坚固,军队人数众多,如果我军由金华进攻的话,那么严州的太平军必然会由淳、寿一带潜出包抄,对我军来说不利。应当先攻下严州”。但这时李世贤已经率大军从金华进攻衢州,左宗棠迫于形势只好从遂安回兵救援衢州。左宗棠同李世贤军在衢州打了两个多月,李世贤因久攻衢州不下回军金华,以龙游、寿昌、兰溪三县为犄角之势。六月,左宗棠在解衢州之围后,改变了原先拟订“直捣严州,以规省会”的用兵计划,认为“此时杭州的兵力不多,太平军的主力现在都在金华。应该先将龙游、寿昌、兰溪、汤溪等地方攻下,然后分兵严、处蹙之,以取破竹之势”。于是,他制订了“先金华而后严、处”的进攻方略。从左宗棠战略的这一转变来看,当初他因为是兵力不足,所以不敢与李世贤决战于金华,想走捷径从严州进取杭州。而此时他在衢州一带数次打败太平军,并且新招募的士兵也已经到位,再加上军队增加了大炮和战船,使左宗棠军军的实力大为增强。这样,左宗棠决心在金华与李世贤决战,妄图于此歼灭太平军主力,为克复全浙打下基础。从此,左宗棠结束了在衢州一带徘徊半年的局面,把进取金华作为战略重点,展开了金华一线的会战。

左宗棠能把战局及敌我实力分析的如此透彻,组织布局军队如此精辟,实堪称为一代儒将,用兵鬼没神出,战术变幻莫测,确实已摆脱了一般军事指挥者身上形影不离的那种打仗猛,指挥死搬教条。这是在战争中,指挥者所很难做到的。

○决策前的考察对信息的要求

决策离不开信息,反过来也对信息有一定要求。归纳起来,决策对信息的基本要求是:

(1)准确

准确是信息的生命,也是决策的生命。没有准确的信息,就不会有准确而科学的决策。为此,在决策中一定要收集和运用准确的信息,同时要防止信息在传递和加工中失真。决策者应善于对所收集的消息、资料等进行加工,以便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切忌听风就是雨。为了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必须要选择可靠的信息源,同时要建立信息的监督控制系统,一般说,信息机构与决策机构应当分设,使他们之间能够相互制约,以防领导意志的干扰。

(2)及时

一般说,信息具有时效性。信息越及时、越新颖,对决策越有利。过时的信息,不但对决策不利,还可能造成决策的失误。为了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必须保证信息传递线路的畅通。从组织机构来说,就是要尽量减少层次和环节,防止掣肘和扯皮。

(3)适用

所谓“适用”有两层含义:一是有用,即收集和提供的信息,对于决策问题的提出、决策方案的制订和选择以及决策方案的修改和完善等能够起到依据或参考作用,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制订。

二是适量,也就是说提供给决策者使用的信息既不能过少,也不能过多。

信息量过少,决策中的信息不足、依据不充分,自然会影响决策的质量;信息过量,也会对决策的制订形成干扰,并且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增加决策成本,降低决策效率。

信息的有用而适量,主要由信息的提供者来保证。这就要求信息提供者对决策的内容有所了解,根据决策的需要对所收集信息进行加工和筛选。决策者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信息要有一定的鉴别和取舍能力,关系不大的信息,不要过多收集,可听可不听的意见也不必花费精力去过多征求。必须认识到,决策者的注意力是一种最宝贵的资源,不能无谓地消耗在大量无关的信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