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孟子·万章下》)
译:智,就像是一种技巧;圣,就像是一种力量。犹如在百步之外射箭,射到,是靠你的力量;射中目的,就不是仅靠你的力量了。”
善于运用智慧,这是一个领导者不同于常人之处,三国时期诸葛亮对蜀军阵法的重视和演练,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话说回来,诸葛亮终其一生也未能剪灭群雄,将三足鼎立的格局操纵成一统山河。这固然是由客观历史原因决定的,然而追溯起来,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出现,刘备根本不可能成为后来三足鼎立中的一极,这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正是由于诸葛亮的苦心经营,才使刘备有了一块安身立命的根据地。诸葛亮锐意进取,以利益为根据地,进一步操纵周边的力量,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实力的政治军事集团。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智慧二字。
唐朝宰相狄仁杰面对武则天夺取李氏天下,从来就没有反对过她。即便在武则天大施**威、滥杀无辜的年代,他也没有反过,只不过坚守岗位,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尽可能地减少酷吏们造成的损失。这正是他的聪明之处。他知道,以当时自己之位卑德薄,人微言轻,反之无益,不如保存力量,以待将来。武则天代唐称帝,他也不持反对态度,而是积极合作,主动参与,且多有贡献和建树。在狄仁杰看来,武则天当皇帝这件事,挡是挡不住的。只要她能把国家治理好(武则天确有这个才能),也未必不是天下苍生之福,何必一定要李姓男人来当皇帝呢?因此,与其阻拦武则天,不如帮她当好皇帝,这才真正是对国家、百姓负责。何况,武则天总是要死的。只要能让她在去世后还政于李唐,自己也仍不失为忠臣。为此,就更应该和武则天合作,以便在立嗣问题上有更多的发言权,也能为将来政权的交替打下坚实的基础,作好组织上的准备。狄仁杰的这种想法和做法,正体现了他一个杰出政治家的英明睿智和远见卓识。狄仁杰虽已到晚年,却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这时虽已是九旬老人,精力却还十分充沛,头脑也还十分清醒。他知道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有两件事必须抓紧。一件是赶紧立李家的人为太子,另一件是要让尽可能多地可以托付后事的人进入政府,掌握要职。
圣历元年(公元698年3月),武则天以治病为名,将庐陵王李显(即被废的中宗)从外地接回神都洛阳,藏在宫中,然后召见狄仁杰。狄仁杰慷慨陈词,力主立李显为太子,武则天却打断了他的话,把李显从幕帐后唤出,很亲切地对狄仁杰说:朕现在就把储君交给你了!又对李显说:快拜谢国老吧,是国老让你复位的。
第二件事狄仁杰做得也很漂亮。武则天要他推荐奇才,他立即就举荐了张柬之。
过了几天,武则天又要狄仁杰荐贤。狄仁杰说,臣已荐过张柬之。武则天说,朕已让他当洛州司马(京都卫戍司令)了。狄仁杰说,当司马无以尽其才。武则天点了点头,任命张柬之当了宰相。此外,姚崇、崔玄祎、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人,也都在他的举荐下担任了要职。
狄仁杰这两着棋对后来的政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现在已经安排妥当,可以含笑瞑目了。他知道只要时机一到,张柬之等人就会发动宫廷政变,复辟大唐王朝。
武则天现在已经钻进了狄仁杰的圈套,但她没有办法。
事实上,武则天最头痛的就是立储问题。她有两个儿子,三个侄子,儿子姓李,侄子姓武,按说选择余地很大,其实立谁都不合适。立儿子为嗣吧,等于把江山还给丈夫李治;立侄子吧,又等于把江山送给哥哥武元爽或武元庆,而这两个人又是她最讨厌的。江山岂能送他们!但,如果不还给丈夫,又不送给哥哥,还能给谁?
狄仁杰进言,他说:请陛下想一想,姑侄和母子,哪一个更亲?陛下如果立儿子为嗣,那么千秋万岁之后,还可以配享太庙,作为帝王之母祭祀无穷。如果立侄子为嗣,臣等可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哪个皇帝会给他姑妈立庙的。这话其他大臣以前也说过,但狄仁杰说得似乎更亲切更实在。最终武则天听从了他的建议。
神龙元年,一班既已掌握了政权又已掌握了军权的朝臣趁武则天病重卧床之际,借口其男宠张易之、张昌宗谋反,率羽林军包围武则天所居之迎仙宫,不由分说地砍下那两个男宠的脑袋,提着人头逼她交出大权。领兵的人,是武则天一手提拔的大臣崔玄祎;杀二张者,则为李义府的儿子李湛。此外,还有平时最为亲近的左右羽林军将士五百多人。他们的领头人,就是被狄仁杰称为“文可领袖群臣,武可统帅三军”的宰相张柬之。至此,狄仁杰完成了他还政于李唐的愿望。如果狄仁杰鲁莽行事,不要说还政于李唐,就是独善其身恐怕也不能够做到,所以领导者不仅要善于用力,还要善于用智。
○智者的决策依据
为了作出正确的决策。管理者必须认真考虑下列决策依据因素:
1.事实依据
事实是指决策对象客观存在的情况,包括决策者对这种情况的客观了解和认识。事实是决策的基本依据。在决策中,只有把决策对象的客观存在情况搞清楚,才能真正找到目标与现状的差距,才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否则,如果事实不清楚,或者在对事实的认识和了解中掺进了个人偏见,不管是说得过好还是过坏,都会使决策失去基本依据,造成决策从根本上的失误。这种情况在实际中并不少见。狄仁杰正是看出武则天已成皇上这一既定事实后才作出了选择。
2.价值依据
这里的“价值”是指决策者的价值观,伦理道德和某些心理因素。这些因素虽然都有主观性,但仍然是决策的依据或前提。这是因为,对任何事物的认识和判断都不可避免地要掺进这些主观因素。否则就不能解释,为什么对同一事物会有截然两种或多种不同的看法,为什么对同一些方案会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或多种选择。
不可忽视价值判断和伦理、心理因素在决策中的影响和作用。但是,我们也要正确认识事实依据与价值依据的关系。这里一个最基本的关系就是价值判断要以事实为基础。如果离开了这个基础,就不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如果价值观离开事实的依据,有时可能作出“好”的决策,却永远也作不出正确的决策。
3.环境、条件依据
所谓环境和条件是指决策对象事实因素和决策者价值因素以外的各种因素,如自然条件、资源条件、社会制度条件以及人们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条件等。在决策中之所以必须考虑这些因素,是因为这些因素对整个决策,包括决策目标的确定、决策方案的选择以及决策方式方法的采用等都起着制约作用。也就是说,在决策中,不但要看决策对象在事实上能够达到的程度,决策者在价值判断上希望达到的程度,还必须要看由各种环境和条件所制约而可能达到的程度。
实际上,决策就是这三者因素的综合,因而是决策中必须考虑的三个基本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