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尽心上》)
译:孟子说:“做一件事情就像挖井,挖到九轫深还见不到泉水,不过就是一眼废井。”
挖井虽然已挖到九轫深但是见不到泉水,仍然是一眼废井,只有挖出泉水,才算是可用之井,否则前功尽弃,自己以前的努力也是白白浪费,所以领导者做事是需要气魄的,“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是领导者最震撼人的一种意念,以此可以向下属们展示自己出手果断,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有时候,领导者行管理之道就需要有这种一竿子插到底的决心。
清朝乾隆时期,在征讨大小金川期间,大学士兼四川总督阿尔泰因屡屡被乾隆指责“畏首畏尾”、“迁就番夷”,受命出兵又受阻于打箭炉,为此焦急万端。无奈之中,他采纳部下宋元俊的建议,兵分三路,一路从班谰山直捣小金川门户,一路从饶碛截取甲金达山梁,一路绕小金川尾闾。这一着果然奏效。阿尔泰三路清兵齐逼,小金川腹背受敌,狼狈不堪。不久,清军收复碉寨百余座,宋元俊因功升为副将。乾隆三十六年九月,乾隆又调理藩院尚书温福为定边右副将军,统帅清军先攻小金川,决计不打则已,打则彻底解决问题。
十月,温福抵达四川,仍采取三路分兵策,由温福、董天弼和阿尔泰各率领一路清军攻击小金川。至次年初,陆续攻占了小金川要地巴朗拉和达木巴京。参将薛琮率三千清军深入,由于参赞大臣桂林策应不力,致使三千部队全军覆没。温福重新布置军队,他本人亲率西路主力,阿桂率南路,相继攻克资哩、东玛、路顶宗、喀木巴尔等碉寨,使战局大开。
十二月,乾隆授温福为定边大将军,阿桂、丰升阿为副将军,大举进发。清军连连获胜,接连攻克明郭宗、底木达,俘获小金川土司泽旺。泽旺的儿子僧格桑从美诺寨逃到大金川隐匿起来,清军向大金川索取挑衅祸首僧格桑,遭到大金川的蛮横拒绝。
随着征讨小金川的顺利进行,乾隆越来越感到必须彻底剿灭大金川,才能够根除西南祸根。但他虽然早已下定了剿灭小金川的决心,而对于大金川,仍迟迟未能确定具体的征讨方针。这其中固然是有深层次的原因:一是由于大金川兵强势广,地形险要,“跬步皆山”,难攻易守,不易攻克;二是因为索诺木尚未正式与清廷为敌,表面上看尚属“安分”。
乾隆因此谕告军机大臣:如果索诺木见小金川已被攻破,心里知道畏惧,那么朝廷可不必穷究其既往之罪。但如果索诺木“仍然罔知忌惮,屯聚不退”,那么朝廷当“以我胜兵全力剿击金川,亦属一劳永逸之计”。为此,乾隆多次降谕:“小金川以服属土司,敢于跳梁肆恶,抗拒官兵,非捣穴擒渠不足以示惩创。”
当得悉大金川土司索诺木暗中派兵支持小金川对抗官兵,索诺木还想侵占各土司,进而袭击内地时,乾隆愈加坚定了剿灭大金川的决心。
乾隆三十七年三月,乾隆和军机大臣们商议道:“僧格桑力不能支,不惜献地为饵耸动金川助兵,而索诺木实欲吞并各土司,令其诸弟分布,且有即将打到维州桥亦不难之语,竟欲侵扰内地,其情节尤为可恶。若仍稍事因循,将来土司接壤,必尽被金川蚕食,如何是好?”
取得一致意见后,乾隆果断下令:**平小金川后,即“出其不意,攻剿大金川,并擒索诺木”。此后,他还多次下谕,反复阐述征剿大金川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并于这一年七月十日下谕,宣布要正式进剿大金川。
至此,乾隆二征大金川并决心永除祸根的战役,便正式拉开了序幕。
乾隆做人有一种一竿子到底的气势,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水落石出,这显示出了他成大事的魄力和能力。
○始终盯着目标行事
目标是领导和管理工作的向导,是要人们经过努力去实现的,而不是摆给别人看的。然而,有些领导者在工作中常出现这种现象:订工作计划时,把目标说得头头是道;开展工作时,却把目标忘得一干二净;总结工作时,又追悔莫及。以后,又周而复始地循环。有的领导者经过几次这样的循环,顿悟了,懂得盯着目标做工作了。而有的领导者,则继续进行着这种恶性循环。为了少付出代价,建议领导者掌握以下要点:
(1)把目标公之于众。日标确定之后,要把它公布出来,人人皆知,让每个人都关心目标,在群众中造成大家都为实现日标而奋斗的舆论和风气。群众的力量和舆论的力量是强劲的,舆论一旦形成,目标就不容易被少数制定目标的领导者所遗弃,舆论和群众的群体行为;对领导者有促进和监督作用。当领导者在工作中偏离日标或工作不得力,有达不到目标的危险时,群众会理直气壮地拿着目标向领导提意见,迫使领导者把注意力拉回到实现目标的正确轨道上来。
(2)遇事想一想是否与目标有关。多数领导者经常处于矛盾状态之中,一方面他要盯住目标做工作,要作出实际贡献;一方面又被来自上下左右的种种与目标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事情所干扰。有的领导者抱怨道:与其说我领导别人,不如说我被众人领导,甚至可以说我成了俘虏,任人支配。事实也的确如此,当他正要处理他目标之内的事情时,别人来访他需要接待一番,去处理来者所要求办的事情。
就这样,领导者欲盯住目标工作,而实际上却很难办到。
领导者如果采取“来了什么,就做什么”的态度,那他就只有穷于应付了。也许他很有才能,对送上门来的一件件事情都处理得很好,然而其中许多事情与他要完成的目标毫无关系,他实际上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他被那些大大小小的、不少是“善意”的“干扰者”逼得无成果或无绩效。
领导者遇事应先想想与目标是否有关,把目标作为判断标准。如果有关,就积极认真地办;如果无关或关系不大,就尽可能不办,能推就推,能拖就拖,能敷衍就敷衍。但在态度上要温和,把不办的道理向要求办事的人说明白,请对方理解。
(3)时时检查工作是否偏离了目标。如果客观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原定的目标已经与当前的情况不适应的时候,适当修正目标就成为必要的了,如果仍固执地抱着原来的目标不放,那也可能导致失败或无效。不盯着目标做工作,不可能获得好的效益,没有修正目标的灵活性,也不会有好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