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论语·子路第十三》)
译:孔子说:“南方的人有句话说:‘人如果没有恒心,就不能做巫医。’这句话真说得好呀!《易·恒卦》上也说:‘如果不能恒久保持自己的德行,常会有羞辱随在后面。’”孔子说:“《易》上这句话是叫无恒的人不要占卦了。”
在事业的初始阶段,要做到谨慎小心是不难的。可一旦事业有成,能保持这种状态的就不多见了,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这种现象是普遍的,它反映了人的自制力是脆弱的,对成败的认识也是浅薄的。人都有放纵的欲望,特别在功成名就时,这种欲望就更加强烈。这时若不能控制自己,当初的斗志就会**然无存,就不会遵循事物本身的规律办事,而变得意志消退,一意孤行了,恒心没有了,这是败亡的先兆。
南北朝时,宋文帝刘义隆的第十一子刘彧性情宽厚,做事稳重,人们都夸他能成大事。刘彧服侍了几个皇帝,都让他们十分满意,宋世祖刘骏对他说:“你贵为亲王,但能不骄不躁,待人平和,这在王爷之中十分难能可贵了,你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
刘彧回答说:“我虽为皇亲,但国家需要能人办事,我想自己学问不多,不谦逊就不能学到知识。我是有些自卑,哪里还敢以亲王自重呢?”
刘骏死后,他的儿子刘子业当了皇帝。刘子业粗野残暴,杀了许多大臣。刘彧作为他的叔父,也没有幸免,被囚禁在宫中,遭到极端的虐待和殴打。
刘子业曾亲口对刘彧说:“你这个人威望很高,人缘很好,留着你只能威胁我的皇位,你就别想活着出去了。”
刘彧被关在特制的大竹笼里,像猪一样被喂养。刘子业还封他为“猪王”,把他的衣服全部剥光。
刘彧遭此横祸,人性大变,对所有的人都充满了仇恨,他说:“我自信没有亏待过别人,怎会有这样的下场呢?看来我从前太愚蠢了,对人没有一点防范之心。”
后来宫廷发生了政变,不得人心的刘子业被杀,刘彧被众人拥戴当上了皇帝。
刘彧继位的第一天,忠于他的大臣就劝他说:“刘子业多行不义,都是他自以为当了皇帝就可以胡作非为的结果。现在皇上地位不稳,有许多人还在观望,皇上切不可不吸取教训了。”
刘彧重赏了这位大臣,还在群臣面前表扬他。
刘彧为了稳定局面,安定人心,日夜不停地办理政事。有时一件事他拿不定主意,便把群臣召来,共同商议。这样,天下很快走向了正轨,有了复苏的迹象。
随着形势的好转,刘彧渐渐放松下来,他开始疏远政事,打击政敌。他杀光了刘骏的二十八个儿子,又对违背他旨意的忠直大臣痛下杀手。在他的残暴统治下,刘宋王朝摇摇欲坠,走向衰亡了。
刘彧当亲王时有稳重的优点,只因受了刘子业的虐待而变得暴躁凶残,他这样前后不一,虽有原因,但给刘宋王朝带来了灾难,他还是不可原谅的。
人的改变有很多理由,如果造成了失败的事实,那么就没有一条理由可以成立了。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也不丢严谨的作风,不舍弃处事的原则,才能迎来胜利之日。
北宋时,唐介在当地方官期间,告诫自己要做官爱民,对百姓的事一定要认真对待。
由于政绩突出,后来被调到朝廷做官。唐介官职升了,慎重的态度一点也没有改变。
当时,朝廷有不少官有土地,出租给农民,征收赋税,作为国家的收入。皇亲国戚见有利可图,于是低价收买官地,甚至用尽了手段,巧取豪夺。
唐介为了国家和农民的利益据理力争,宋仁宗只好采纳了他的建议,明令禁止。
宰相文彦博结党营私,短时间内把他的心腹张尧佐连升数级,身兼多职。唐介弹劾文彦博,惹恼了宋仁宗,于是被贬到岭南,受尽了苦楚。
有人怪他不会变通,唐介说:“我问心无愧,朝廷终会起用我的。在事关国家和百姓的大事上,我一向不敢掉以轻心,不能因为怕丢官就不说真话了。”
宋仁宗死后,继位的英宗马上下旨,召他回朝。
唐介严谨办事,保持始终,不因重压而改变自己,朝廷最后还是肯定他的。凭着这一点,他最终做到了副宰相的高位,死后也享尽了殊荣。
做人不能把自己的优点改掉而迎合世俗,这是得不偿失的。在正确的事情上,人们要始终如一地坚持,长久必见成效。
○恒心是成功的前提
“人而无恒”,常常对一切工作都抱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日曝之,十日寒之,干干停停,浅尝辄止的态度。这样的人,纵然立下大志,雄心勃勃,但一旦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或者危险时,就畏缩不前,半途而废;有时,即使在经历了百千次实验,接近成功时,也会由于不能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没有持之以恒而功亏一篑,前功尽弃!
设想一下:如果诺贝尔为制造炸药,在倾家**产,又失掉爱妻,而父亲和弟弟更为此丧生的特别艰难困苦情况下,灰心泄气,没有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精神继续实验下去,那么,造福于人类的TNT能够制造成功吗?
如果居里夫人在和丈夫经历了上万次的提炼失败后,也是心灰意懒地打退堂鼓,特别是当她丈夫遭无妄之灾,惨死在车祸下,际遇如此悲痛的境况下,她就此而撒手,没有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精神继续实验下去,那么,又何能有“镭”的伟大发现?
古今中外许多为人类作出伟大贡献而名垂史册,永远为人们所怀念、崇敬的科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艺术家……,尽管他们有各自的成功因素,但没有一个是可以离开“恒”而取得成功的。
恒能使愚变明,使柔变强,使懒变勤,它是事业得以成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条件,是通向成功彼岸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