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远见卓识让人总是领先一步(1 / 1)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必定会遭受眼前的忧患。”

远虑是长远的战略目标,近忧为随时出现的问题:无前者的深思远虑,就必然会有后者随时随处发生的忧患。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应该高瞻远瞩,见其远;不要短视浅见,只把眼睛看在鼻尖上,见其近。

在近代中国,摆在国人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是如何加强海防以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林则徐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仿造外国船舰的主张和活动,显露出了中国海防近代化的新迹象。

1863年,左宗棠正式上书总理衙门,提出要仿制外国轮船,以求“为海疆长久之计”。后来左宗棠把自己的这一主张和如何富国强兵联系在一起,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师夷长技”的思想,使洋务运动具有了更深刻的时代和历史意义。

1865年,左宗棠上书总理衙门,再一次陈述自己的观点。

他说:“至中国自强之策,除修明政事,精练兵勇外,必应仿造轮船,以夺彼族之所恃,此项人断不可不罗致,此项钱断不可不打算,亦当及时竭力筹维。转瞬换约,届期须预为绸缪也。”

就清政府方面的情形而言,清朝统治集团面对着“内忧”与“外患”的困厄,同样把购买和仿制外国船炮视为对内镇压和对外抵御列强侵略的工具。咸丰十年,西方列强鉴于通过发动侵华战争攫取到了新的权益,向清政府表示了“中外合好”的姿态,并建议清政府“借师助剿”,以便共同镇压太平天国。曾国藩、左宗棠抓住了清政府与列强关系暂时缓和这一机遇,开始了仿造轮船的活动。同治四年十二月(1866年2月),左宗棠镇压了太平军余部后,集中精力把加强海防,以御外侮,设厂造船的问题置于主导地位。同治五年二月二十八日(1866年4月3日),左宗棠行抵福州。此刻,他作为总督闽浙的封疆大吏,深为身莅林则徐的故乡任职而备感自豪。

他决心将林则徐仿造轮船的未竟之业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经两个多月的深思熟虑,于五月十三日(6月25日)正式向清廷提出了创办福州船政局的奏请。

左宗棠认为,中国东南部的安宁,在于海防是否安全,而自海上用兵以来,西方列强的火轮兵船横行于中国沿海,无法抵挡。

左宗棠觉察到了世界许多国家争先恐后的军备竞争情况,深刻指出:“西欧国家以及俄罗斯、美利坚,多年来很讲求轮船的性能优劣,相互借鉴学习,制造方法日趋精湛,东洋日本开始是买轮船,拆开研究后想仿造未能成功,近来又派人去英吉利学语言,研究这些轮船数据,为仿造打基础,不多年以后,日本必然也能造船,而独独只有中国因年年军事繁忙,没顾得研究,这样双方隔海相望,它有能力来要挟我们,而我们却没有,就像是渡河,人家划船而我们撑筏,等于人家骑马而我们赶驴,这样能行吗?”

左宗棠能认识到世界大势的这一变化,诚为难得。这时,中日两国的造船计划都处在起步阶段,左宗棠设厂造船的主张及活动,使中国的海防暂时还没有落伍于日本。很明显,抵御列强对中国沿海的进一步染指,达到未雨绸缪之目的,是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的思想动因。

清廷对左宗棠设厂造船的奏议表示赞许,在“上谕”中称:“中国自强之道,全在振奋精神破除耳目近习,讲求利用实际。该督见拟于闽省择地设厂、购买机器、募雇洋匠、试造火轮船只,实系当今应办急务。”意思是中国自强的道路,在于振奋精神破除陈规,讲究实际运用,令你按计划在福建选择场地建厂,买机器,雇外国技师,试造轮船,实为当前要办的急事。于是,福州船政局得以创办,它成为近代海防的产物。

左宗棠的远见卓识,计划周密,使他成为清政府建设海防的重要人物,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当今的中国社会,都是值得推崇的一位民族优秀人物。

○用战略眼光经营未来

唯有具备展望远景和预见未来的能力,才能称得上出色的领导人。

实践告诉我们,下属通常希望领导人能“向前看”,拥有“长远的眼光或方向”。不过,虽然有长远的眼光是必要的,但是很少领导者会将精力花在建构未来上,这正是许多领导者失败的重要原因。

领导人应该有为自己设定目标、开发预见未来三五年甚至更长一些时间的能力。此外,领导人还必须为经营未来及时提早地采取行动。

怎样才能具有远见卓识,培养自己预见未来的能力呢?下面这些提示你不妨一试:

(1)直觉未来

直觉是远景的不绝源泉。事实上,就定义来看,直觉和远景有直接的关联。而正如远景一样,直觉是一个“看”的字眼(直觉的拉丁字源是去看):也就是我们有能力去描绘图像及想象。成功的领导人,通常会说他们的直觉一直都在主导着重要的决策。

(2)大胆计划

具有远见卓识、能预见未来的领导常采用大胆计划,作为推动进步的有力方法。任何一个健康的组织都有目标。

(3)视经验为最佳良师

的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是先去看过去的事,然后才去建构未来的。同时,随着回忆过去的经验,我们也丰富了未来,让未来更详细。

“回顾从前”可以强化我们向前看的能力。领导人应该尽其所能,好好利用丰富的经验。他们的经验越丰富,他们的承受力也就越大,从而,经营未来的时间长度也就会越长。

未来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这对领导者们而言,必须要有洞察未来的睿智,要有长远目光,着眼于长远利益,而不是只顾眼前、步人后尘的。他们所想的是创造自己的前途,和预测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而毫不犹豫地开始在新的征途上披荆斩棘。这样的领导经常鼓励他的下属对传统思想进行挑战,尽可能地改变本组织,以取得持续不断的创新和进步。这些领导考虑的不仅仅是生存,他们更多规划如何发展,并以未来为导向领导潮流。它们是规则的制订者,其他组织则是跟从者。

显然,多思考未来,并以长远利益为出发点,才能看清方向,把握机会。而要做到这一点,领导者们就要不断经营未来,练就战略眼光,善于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从而“运筹帷幄之中,决定未来之上”。许多成功的领导者正是由于习惯以未来为导向,才在经营中如有神助,屡创奇迹。

以未来为导向的领导人,才能着眼长远,树立品牌。事实证明,如果一个领导者目光短浅,急功近利,那么他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会“捞一把”,这样就必然缺少应有的信用意识和品牌观念,他所领导的组织也就不可能获得长远发展。着眼未来的企业家,他们的着眼点不是一时一地的得失,而在于组织的长远发展,因而往往把诚信作为经商之本。

的确,面对不断变化的境况,必须经常地去思考未来、经营未来,以未来为导向把焦点对准。只有如此,你才能成为未来竞争的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