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孟子·尽心上》)
译:孟子说:“具有德行、智慧、本领、才识的人,是由于他长期处于忧患之中。”
忧患意识应作为领导者始终绷紧的一根弦,即使是在歌舞升平的繁荣时代也不可掉以轻心,高枕无忧,比如中国古代军事上的征服往往相对容易,精神上的征服则往往难而又难。而且,后者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出现转化,即从精神上的反抗转而变为军事行为。尤其是领导者在位初期,虽然尚未出现公开的反抗,但暗中的反抗势力却仍然存在。在这方面,应始终保持着清醒的估计,要有打江山的智慧更要有在打下江山之后守江山的智慧。
秦始皇嬴政懂得,在费尽艰辛地统一了六国之后,中原诸侯国的领土尽管已悉归己手,但是六国贵族的残余势力哪能自甘灭亡呢?他们必然会以各种方式在暗地里对抗秦的统治。有鉴于此,他就必须采取措施防止死灰复燃,将反抗苗头扼杀于从前状态。正缘于秦皇嬴政对此深有所知,为了防患于未然,巩固新政权,他以极大的热情对全国民众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大规模的迁徙,使原来一盘散沙的百姓全部规划进他为大秦帝国勾画的蓝图之中。
在向偏远地区迁徙民众和朝廷罪犯的过程中,始皇嬴政还作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迁徙决定,那就是迁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此后,嬴政又多次陆续下令将数万户或零星的豪富迁往他乡。
从始皇嬴政所指定迁徙的这些人来看,他们不是巨富,就是政治威望高的人。很显然,嬴政的目的是为了在新的领土上巩固秦的统治而削弱旧势力对新政权的敌对力量。而将这些有头脑、有实力、有手艺的豪或者富,迁到经济落后的地区,兼有使他们在那里落地生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题中之意。
正如嬴政所希望达到的政治经济效果那样,迁豪是富有成效的。因为那些原来的豪富们因经营有道、生产有方、身怀绝技,走到哪里都可以一展身手,富己而利国,嬴政的迁豪决策其实也是有一定科学性的。
在秦的历史上迁徒虽屡见不鲜,但是一下子迁徙十二万户豪富齐聚秦的政治统治中心咸阳,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嬴政对此是有过一段时间考虑,而且自然有着强烈的政治性和目的性。
在统一战争过程中,以及战争刚完成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六国贵族豪富们薪尽火传、此起彼伏地对大秦政权不断地进行颠覆活动,他们还在幻想不堪一击的故国会奇迹般地重现于中原,还在企盼那个在战争中崛起的巨人忽然倒下。
对于这些反秦的暗势力来说,突然出现眼前的新的皇帝、国家都不是他们所期盼的。他们虽然表面上在俯首,但俯首并不等于妥协,他们的内心还在燃烧着复仇的余烬余热,只是在苦等着时机而已。
迁豪的目的,就要让这些人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生活,纳入最快捷、最有效的控制状态。
正是这样,六国豪富们在目瞪口呆的诧异和无奈之中不得不变卖家产,领着双亲妻儿踏上了通向咸阳的风雨不归之路。来到咸阳后,六国豪富面对的是一个完全不同于原来的生活环境,他们的邻居、他们的朋党、他们所熟悉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在咸阳这个城市中,他们变成了一个个孤立的异乡人,一切都要从头开始,环境要重新适应,新的谋生之道要重新寻求。家庭生计、人际关系的重新建立等等,这些琐碎繁乱的事情早已把他们搞得焦头烂额,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基础,加上为生计所迫,哪里还有精力去搞颠覆活动呢?在当时的情况下,而且还有各种道路通行法规的制约,串连和偷返故地不仅有生命危险,而且是不可能的。
就在六国豪富慢慢地融进秦人的过程中,始皇嬴政总要不时对他们加以敲打,使这些人不得不努力去适应这个新的国家、新的皇帝。在把家人和钱财带到咸阳的同时,六国豪富们还为咸阳带来了各地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等生产技术,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经营和管理之道,这自然会加速咸阳经济的发展速度,也能加强咸阳同全国各地的经济联系和交流,更能大幅度地增加秦王朝的赋税收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从而不断地维护和巩固新王朝,也奠定了咸阳成为一个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基础,通过迁豪,秦始皇的政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由此可以看出他在胜利之后对形势的清醒的把握,把原本对国家稳定的不利因素转化成了强化统治的有利因素。
○领导工作中扭转局面的方法
很多领导者都会有自己的反对者,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成熟的领导者都会驾驭反对者,变反对者为支持者,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怎样变反对者为支持者呢?这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虚怀纳谏,勇担己过
一个管理者必须具备虚怀若谷的胸怀、容纳诤言的雅量。遇到下属反对自己的事,要扪心自问,检讨自己的错误,并且在自己的反对者面前勇敢地承认。这不但不会失去威信,反而会提高权威。对方也会因为你的认错更加尊重你而与你合作。千万不可居高临下,压服别人,一味指责对方过错,从不承认自己不对。即使心里承认但口头上却拒不承认,怕失面子,这是不可取的,也是反对者最不能接受的。
(2)弄清原因,对症下药
反对者反对自己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弄清楚,方能对症下药。有的是思想认识问题,一时转不过弯来。对于这种反对者切不可操之过急,而应多做说服工作。实在相持不下,一时难以统一,不妨说一句:还是等实践来下结论吧!有的下属反对自己是因为自己的思想工作方法欠妥或主观武断,脱离实际;或处事不公,失之偏颇。对于这种反对者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从善如流,在以后的行动中来自觉纠正。还有的反对者则是因为其个人目的未达到,或自己坚持原则得罪过他。对于这种人一方面要团结他,一方面要旗帜鲜明地指出他的问题,给予严肃的批评与教育,切不可拿原则做交易,求得一时的安宁和和气。总之,管理者要冷静地分析反对者反对自己的原因,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3)不计前嫌,处事公道
这是一个正直、成熟的管理者的基本素质,也是取得下属拥护和爱戴的重要一条。反对者最担心也是最痛恨的是管理者挟嫌报复、处事不公。管理者必须懂得和了解反对者这一心理,对拥护和反对自己的人要一视同仁,切不可因亲而赏,因疏而罚,搞那套“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封建官场作风。只有这样,反对者才能消除积虑和成见,与你走到一条道上来。
(4)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一个群体内部有亲疏之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也是如此,无论你承认与否,这是不可否认的一个客观存在。因为在一个单位中总有一部分同事由于思想、性情、志趣与自己接近,容易产生共鸣,获得好感、赢得信任,这种亲近关系常会无意中流露出来。而那些经常反对自己的人,在一般人看来是不讨领导喜欢的,无疑与领导的关系是“疏”的。一个领导者与被领寻者之间的“亲疏”,是下属最为敏感的问题。如果一个管理者对亲近自己的恩爱有加、袒护包容,而对疏远者冷落淡漠,苛刻刁难,那么团体内部必然产生分裂,滋生派性。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亲者从严,疏者从宽。也就是说对亲近者要求从严,而对疏远者则要宽容一点。这样可以使反对自己的人达到心理平衡,迅速消除彼此间的隔阂和对立情绪。
(5)关怀下属,情理并重
下属总有自身难解决的问题,需要管理者去协调、去解决。作为管理者理应关心他们的疾苦,绝不可袖手旁观,置之不理,尤其是主动帮助那些平常反对过自己的人(这是沟通思想的好机会)。只要符合条件:符合政策,就应毫不犹豫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哪怕一时没办到,但只要你尽了努力,他们也会铭记在心,备受感动。相信只要你付出真情,自然会得到回报,他们就会变反对为支持。那么你所领导的群体就一定会出现一个众志成城、生机勃勃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