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第十二》)
译:孔子说:“听讼辞以断案,我同别人是差不多的。不过,在我,一定要教化老百姓,使不发生诉讼案才好。”
公正无私地审断案件的是非曲直,固然是审理诉讼的主要目标,但是还不应仅止于此,孔子提出通过仁政德治的方法,对百姓进行教化,使人际关系和睦,从根本上消除引起诉讼的因素,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的远见。一个具有深谋远虑的领导者,与一般人不同之处是能看到有可能出现的“漏洞”,并作出果断的决策。防患于未然,是做人办事的基本功。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故掌揽朝政,定要深谋远虑,除祸患于未然,斩逆端于萌芽,切不能优柔寡断,而对于已然出现之问题,更须彻底解决,免成燎原之势。
清朝康熙年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撤藩的条件已基本成熟,但这毕竟是一次伤筋动骨的大手术,康熙帝“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终使这一项大的政治改革顺利完成。撤藩,为巩固清朝统治之需,势在必行,但年轻的康熙帝一纸通令,三藩并撤,未免过于简单。这场旷日持久的大规模战争,使他受到锻炼,趋于成熟。他总结自己战争前后的变化是:“前者,凡事视之以为易;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因此,他在战后撤藩中采取了区别对待、分期分批的办法,稳步进行。
康熙十九年三月,四川、湖广、广西已平定,即将进兵云贵时,康熙帝暗中着手处置尚、耿二藩问题。
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归顺朝廷后,康熙帝原指望他能出兵湖南,协助剿灭吴三桂,然而他却心怀贰意,不肯出力。康熙乃于三月初六命刑部侍郎宜昌阿、郎中宋俄托等,以巡视海疆为名赴广东,会同平南将军赖塔秘密处理此事。藩下都统王国栋领会意图,伪造尚之信之母舒氏、胡氏的《告变疏》。尚之信其弟尚之节一怒之下杀死王国栋,其部下八千余人也在五月十三日夜从广西隐蔽撤回。将军赖塔以此为口实,立即率满兵擒拿尚之节等人,经审讯,“悉得其状”。为了安抚尚藩军心,稳定局势,康熙于八月十三日以假言相欺,宣布:令尚之信来京是为了核实情况,并非欲治以法;不欲解散藩兵,尚之信来京期间,藩兵暂属尚之孝;令诸官兵常念国恩,释去疑虑,各保身家妻子。
半个月之后,即八月二十八日,准备就绪,才对尚之信及有关人员作出处理。即:尚之信不恩不孝,法应当斩,但因曾授亲王,从宽,赐其自缢;逆党尚之节、李天植等按律正法。但对一向忠于清廷的尚可喜,则不因其子反叛而受株连。康熙以其“航海归诚”,“不肯从逆”,而对其妻舒氏、胡氏从宽免死,并免于没收财产。对尚之孝、尚之璋、尚之隆等也从宽,免革职枷责。
由于掌握时机,注意策略,区别对待,因而未大动干戈就顺利解决了尚之信。
康熙对耿精忠的处理更为谨慎。早在康熙十六年十一月,藩下参领徐鸿弼等即遣人赴部,首告耿精忠归顺之后仍蓄谋反叛,列罪状五款。康熙留疏不发,策划调虎离山之计。康熙十九年五月初六谕令康亲王杰书设法劝耿精忠自动要求赴京,但“不可轻举”。杰书遵旨开导,耿精忠于四月上疏自请陛见。康熙立即准其来京,并借机削夺其兵权,授耿藩所属都统马九玉为福建将军,统福州府靖南藩下官兵。
同年八月,耿精忠至京后,康熙将以往有关耿精忠罪状的留疏交法司勘问,但并未按部议立即黜爵磔死。康熙二十年九月,平叛战争接近最后胜利时,康熙帝将耿氏家口编为五佐领,连同耿精忠之弟耿昭忠、耿聚忠,一并归入汉军正黄旗下,直到次年正月,方才以逆党之罪将耿精忠磔死。
通过上述步骤,撤藩基本完成。康熙为消除隐患,于平定云南之后,令将分布在福建、浙江、广东等地的耿精忠、尚之信属下旗员撤回京师,重新安置。一般均革职入旗,以原品随旗上朝,世职不准承袭;遇到旗下有缺时,其中个别“堪用之人”“酌量补用”;马九玉在耿精忠反叛时曾哭劝再三,归正后又对清廷尽忠效力,故“以原官解任来京”,这充分表明康熙此时仍坚持区别对待的原则。
从康熙帝的整个政治生涯来看,此次平叛和撤藩对加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都大有裨益。而对康熙帝人生体验来说,实为一笔不算太小的精神财富。从康熙做人办事的过程看,他是一个防患专家,一生历尽大小事件,均告成功,说明了他为人处世的高明。
○没有胜算不要盲动
《孙子》中说:“多算胜,少算不胜,由此观之,胜负见矣。”这里的“算”是指“胜算”,也就是制胜的把握。胜算较大的一方多半会获胜,而胜算较小的一方则难免见负。又何况是毫无胜算的战争更不可能获胜了。战术要依情势的变化而定,整个战争的大局,必须要有事先充分的计划,战前的胜算多,才会获胜,胜算小则不易胜利,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如果没有胜算就与敌人作战,那简直是失策。因此,若居于劣势,则不妨先行撤退,待敌人有可乘之机时再作打算。无视对手的实力,强行进攻,无异于自取灭亡。
三国时的曹操便是一例。他的作战方式被誉为“军无幸胜”。所谓的幸胜便是侥幸获胜,即依赖敌人的疏忽而获胜。实际上,曹操的制胜手段确实掌握了相当的胜算,依照作战计划一步一步地进行,稳稳当当地获取胜利。而要做到有把握,就必须知彼知己。孙子说:“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这句话虽然很容易理解,实际做起来却颇难。处于现代社会中的人,均应以此话来时时提醒自己,无论做何种事均应做好事前的调查工作,确实客观地认清双方的具体情况,才能获胜。
决策有时候还是需要运用“不败”的战术来稳固现况。就像打球一样,即使我方遥遥领先,仍须奋力前进,掌握得分的机会。荀子说:“无急胜而忘败。”即在胜利的时候,别忘了失败的滋味。有的人在胜利的情况下得意忘形,麻痹大意,结果铸成意想不到的过错。须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预先设想万一失败的情况,事先准备好应对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