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变革是领导的灵魂(1 / 1)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此。”《论语·里仁篇四》

译: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一定的方法要怎样去做,也没有一定不要怎样去做,而是服从于义理,义理要求该怎样做,就怎样去做。

孟子在评论孔子时介绍说:“孔子离开齐国时,不等把米淘完、漉干就走;离开鲁国时,却说:‘我们慢慢走吧,这是离开祖国的态度。’应该马上走就马上走,应该继续干就继续干,应该不做官就不做官,应该做官就做官,这就是孔子。”孟子称赞孔子是“圣之时”,即孔子不墨守成规,而是根据时、地、条件,决定自己应该怎样做。身为领导者思想也不可一成不变,在坚持义理的原则下应具有变革意识,求变才能不断进步,强烈的变革意识乃是领导者的灵魂。

新的形势之下,对手变了,所采用的策略也不能一成不变,往往需要采用新的做事方式,忽必烈在夺取中原之后,由于被统治对象发生了变化,于是他顺势推行了新的改革,以适应这些新的变化,其中对政权机构的建设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忽必烈从一开始即位,便显示出了不同凡响,他没有沿用以前大汗的做法,却破天荒一反过去大汗们遵守蒙制的老传统,而是采用汉人的年号——中统来纪元。这一划时代的做法,断然从历史上将蒙古帝国一分为二,从而远远地将一个旧帝国抛在了身后。所谓的“中统”,就是中朝正统,从此以后,他俨然成了中原的统治者。

忽必烈虽然采用了汉法,但他却不拘泥于汉法,他的大胆革新的精神使我们不能不对他佩服。并且我们还发现,在忽必烈改组机构的重大创举中,他所依赖和任命的大多是汉人儒士,从中书省、行中书省到各路的宣慰使司,许多高级官员都是汉人。

按照“汉法”改革的思路,忽必烈的机构改革是一竿子插到底,从中央到地方,一揽子进行,在地方上除了完善行省制度外,还设立了廉访司、宣慰司。在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四级行政机构来具体负责地方事务,尽管设置这些都没有什么大的建树,全都是借用了宋、金的制度,然而,他毕竟将蒙元帝国的行政改革推上了汉化的道路。

1263年,完成了中书、行省创建的忽必烈也并没有放松对军事衙门的改置。1264年元月,全国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诞生了。枢密院的设置,是忽必烈一次对蒙古原有的军政不分家旧制的重大变革。

他也知道内重于外、京畿重于外地的军事控制道理,因而,他便建立了皇家的侍卫亲军,让他们保卫以两京为中心的京畿腹地。忽必烈时共设置了十二卫,当时卫兵武器之精良、粮草之充足、战斗力之强,都是全国各地的镇戍军难以望其项背的。

我们也不能不佩服忽必烈改建军队的才能,在偌大的民族成分各异的帝国内,忽必烈不费吹灰之力就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军队分为四种,即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而对于军队数量之多,连马可·波罗也不能不感到惊奇:他说“忽必烈大汗的军队,散布在相距二十、四十乃至六十日路程的各个地方。大汗只要召集他的一半军队,他就可以得到尽其所需那么多的骑士,其数量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使人觉得难以置信。”

封建王朝的各朝各代,能够控制军队的皇帝,恐怕没有几个,而忽必烈却有幸与他们为伍,他创置军队不仅有新意,而且掌握使用军队也很独特。所以帝国的“天下军马总数目,皇帝知道,院官(指枢密院官)里头为头儿的蒙古官人知道,外处行省里头军马数目,为头的蒙古省官们知道”。这在当时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而且边关的机密,朝廷中没有几个人知道,没有忽必烈的命令,一兵一卒也不能擅自调动。恐怕正是由忽必烈对大元帝国的军事机器的精密装配,才使元朝立足中原一百多年。

这便是忽必烈祖述变通、勇于革新的第二大内容。

除了以上改革之外,忽必烈这位从大漠走来的皇帝在发展生产与剥削方式方面的改革也一点不逊色于其他有为的汉族皇帝。这一点,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忽必烈不仅赢得了广大汉人文士们的拥护,也得到了饱尝三百年战乱的中原各族以食为天的农夫们的拥护,因而,中原的人们承认了他“中国之帝”的身份。这就是他的重农政策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他不仅雷厉风行地在全国各地创置劝农一类的机构,派出官员们鼓励农桑,而且多次发布诏令,保护农业生产,还广兴军屯、民屯,颁布《农书》,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以指导民间的农业生产,等等,都使被破坏或中断了的农业生产力得以恢复,使得农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他的这项对农业生产方面的改革成功,以至于后来的封建文人们,也不能不对他备加赞赏。忽必烈的改革巩固了政权,使元朝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强盛帝国之一,而忽必烈本人也成为世界上的英雄人物。

○做个优秀的执行者

领导者办任何事都要从变化的角度来考虑,如果依然按照过去的眼光、想法、办法来处理,必然要四面楚歌。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一切面对现实,以变应变。

作为执行者的领导者在做事的过程中,要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审时度势地作出机智果断的应变。事物的发展就其和领导活动的关系而言,归纳起来,主要是两种情况:其一是变化尚未偏离前进方向的阶段;其二是变化明显偏离前进方向的阶段。

对于第一阶段的变化,一般无须对原方案或思路作根本的变动,只需要适当地对方案作某些局部的调整,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但是,对于第二阶段的变化,就需要进行审慎的斟酌,作较大的改动,甚至“推倒重来”。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其非凡的应变能力,往往就表现在对一些复杂的“突发事件”和“非规范问题”的果断处理上。从复杂的方案修定,到事关重大的权益之争,从微妙的外事活动的安排,到举足轻重的谈判,都需要有机智的应变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能使领导者在纷繁复杂的活动中,有意识地使他所表现出的才干与客观环境相适应。但是,“应变”须在不抛弃原则的前提下,根据客观事物的不断变化而提供的一切可能条件,尽可能采取科学灵活的“应变”对策,做到“你变我也变”,从而最终达到预定的目标。

领导者解决问题的才干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只有适应时代、通达权变的领导者才是最优秀的。也许这还不足以使你从领导者变成一个决策者,但它仍可以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