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追求实效是改革的原则(1 / 1)

孟子曰:“……彼一时,此一时也。”(《孟子·公孙丑下》)

译:孟子说:“……那是一个时期,这是一个时期。”

不同的时期就要采用不同的对策,时局艰危时,也正是为臣者大展身手的绝佳时机。这时候,如能看准关键之所在,挖掘出弊政的根源并对症下药,问题便可得以解决,自己的为臣之路也必会由此变得更加顺畅。面对棘手的各种弊病,顺应时势、追求和谐乃是变革的目的。遵循变革原则所作出的领导方式和手段上的变化,其最终目的是使领导工作更有成效。

明隆庆六年,张居正升为首辅,肩负起治理国家的重任,此后,他运用手中掌握的大明朝政大权,开始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六月,张居正上疏请行考成法。考成法的主要特点是“立限考事”,“以事责人”。办法其实很简单,他只要各衙分置三本账簿。一本记载一切发文、收文、章程、计划,作为底本。再同样造成两本账簿:一本送给各科备注,实行一事,注销一事,如若没有按期完成,必须由该科如实申报,否则以违制罪论处;一本送内阁查考,内阁根据账簿登记,对各科的工作进行检查。这样就形成六科稽查六部,内阁监督六科,层层监控的政治系统,使内阁成为名实相副的政治中枢。

张居正以此来提高朝廷和诏令的权威,用考成法集权于内阁,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使改革得到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张居正是一个现实的改革家。他认识到“天下之事,不难于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所以他不主张增加新的政治机构,也不主张提出新的法令、章程,他只要各级官员们对自己的事务有个清白的交代,而考成法即是简捷明快、切实可行的考察兑现手段。

办法已有了,实施则必须严格。对未按期限完成分内事务的官员,稽查和处罚都极为严厉。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正月,查出各省未完成事件273件,渎职官员54人。凤阳巡抚王宗沐、巡按张更化,广东巡按张守约,浙江巡按肖廪,都因未完成的事务太多而被停俸三月。如此一来,行政效率明显提高了。通过立限考成,每个官员都有了明确的职责,一批不管事而白吃皇粮的冗官被驱除。官僚队伍的阵容大为改观,衙门办事作风也焕然一新。

张居正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富国强兵。他引经据典说:“孔子论政,开口便说‘足食’、‘足兵’。”

富国强兵二者不可分离。要强兵首先得富国,没有经济实力,谈何强兵?正因如此,张居正将他的考成法和富国有机联系起来。他确定以理财作为考成法的首要标准。国库主要收入是田赋,他把征收税粮情况作为对地方官员考成的主要内容,规定地方官征赋不足额的,一律严惩。当时官场通行的是增加赋税,向小民头上搜刮,不敢提出督缴正赋田税的主张,因为隐田瞒税的都是不法权贵,追缴欠税是在太岁头上动土。张居正毅然提出对官员以赋税为考成主要内容的主张,凡是追缴欠税不足十分之九的官员都要受到批评、调离甚至撤职。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十二月,据户科给事中奏报,地方官征赋不足九成而受到降级处分的官员有:山东17名,河南2名;受革职处分的有:山东2名,河南9名。张居正运用考成法来整顿赋税,迅速改变了拖欠税粮的状况,做到了民不加赋而上用足。

张居正还利用考成法增加岁入,打击地主,同时减轻贫民的负担。改革前,明朝对于江南和浙西征税特别重,反而造成土地集中的情势,使一部分农民生活贫困不支,不得已将田地卖给富家,自身降为佃农,富家因而坐食田租收入。地主富家因地位优越,可以获减免的特惠。因此,一切的利益都归于大地主,一切的负担都归于贫农。这时,大地主的利益和国家利益日益发生冲突。张居正通过考成法,采取政治手段,增加岁入,打击大地主,稳定了贫民阶层,同时也保证了国家收入。

张居正凭一己之力把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变得国富民强,出现了“大治”的局面,可惜的是张居正死后,这些新法全被废止,大明王朝又陷入了死寂般的黑暗,但这不足以掩盖一代名相治国济民的丰功伟绩。

○不妨来一点弹性管理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规章可以不变,但情况却不断变化,这就需要领导者灵活掌握制度的“弹性”。这种“弹性领导者”需要有“以万变应不变”的本领。

比如,有一家公司领导者,本来下令要下午加紧包装一批货物,次日发运。可是偏偏不凑巧,下午有一场精彩的足球比赛,小伙子们一个个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几十对眼睛可怜兮兮地望着领导者,从眼神可以看出他们心里想的只有一件事——请假。若是按小说家的构思,结果无非是两个:第一是经理悬以重赏,发三天工资的奖金,于是“重赏下,必有勇夫”,大家一致决定留下,心情舒畅地顺利完成任务;第二是采取重罚,下午一律不准请假,不上班以旷工论处,扣掉当日奖金,于是“重罚之下,人必畏之”,大家谁也不敢走,万念俱灰,任务得以完成。可是这位领导者却偏偏未落俗套,他出去转了一圈,回来时手里握着一叠足球门票,宣布:“下午专车送大家去看球,晚上全体加班。”于是欢声雷动,结果自不待言。承蒙领导者的一番苦心与盛情,小伙子们就是晚上通宵赶工,也要把任务完成。这位显然比很多小说作者要更精明、更了解他的部下:这帮球迷,你无论是重赏还是重罚,都挡不住他们,不要说奖金,就连放弃半个月的工资他们也心甘情愿,何不顺水推舟?

在许可的情况下要有“弹性”。面对困境,顺应人心而灵活的一弹,维护了人的尊严,同时又消除了冲突,促进了上下属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