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第十三》)
译: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务却办不了;派他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地去谈判交涉,读的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孔子在这里主要是强调要学以致用,很多人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被淘汰,都是因为他们喜欢按照老规矩做事,以致无法求变。世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作为领导者的思想与管理方式也必须随之变化、发展,这就是所谓的“与时俱进”。领导者不能拘泥于书本,不能拘泥于成规,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否则只能导致赵括的“纸上谈兵”,或如孔子所言:虽然熟读诗经三百篇,却不能处理实际事务,其结果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宋襄公本是想当霸主,却没想到在诸侯大会上被楚国捉了去,亏得公子目夷设法营救,才把他迎回宋国重登君位。宋襄公回国后十分气愤,可又不敢去惹楚国,就想去攻打郑国,因为郑国在诸侯大会上曾首先倡议让楚国当盟主。虽然公子目夷等一帮大臣不同意宋襄公攻打郑国,但他还是一意孤行,带兵出发了。
郑国自知敌不过宋国就向楚国求救,楚王就取围魏救赵之法,派成得臣和门勃率兵直接攻打宋国,这样,宋襄公迫不得已回师救宋。宋、楚两军在泓水相遇,隔河相望。公子目夷等人认为,楚军军强马壮,宋军应先避其锐气,况且楚国是为了援救郑国,既然宋军已经撤回,这场战争就可以避免了。宋襄公却不同意,他认为楚人是蛮夷之族,虽然军队人数占优,却不是仁义之师,蛮兵是敌不过仁义之师的。于是,他打出了“仁义”的大旗,企图以“仁义”之师打倒蛮夷之兵。宋襄公不切实际,自认为能够恐吓对方。但蛮夷之人非但没被吓倒,反而在大白天大摇大摆地渡过河来。
公子目夷对宋襄公说:“楚人在大白天里过河,是小看我们,我们正好利用他们骄傲的情绪,在他们还没有渡完河的时候出击,这样我们就能打赢此仗。”宋襄公听不进去这些,他认为既是“仁义”之师,就不该趁别人未渡完河进行袭击,这不是“仁义”之师所为。就这样,宋军失去了进攻的绝佳机会。
楚军渡完河,还没有排好阵势,公子目夷又及时向宋襄公提出建议,现在趁机攻打他们也能取胜。宋襄公却骂公子目夷道:“你真是个不懂道义的人,别人尚未列好队,怎么能打他们呢?”
楚军排好了阵势发起了攻击,宋军抵挡不住,大败而逃。公子目夷等人拼死保护宋襄公,可他还是受了伤,腿上中了一箭。公子目夷责备他不切实际,他却一本正经地说:“打仗就要以德服人,怎么能随便袭击别人呢。”
爱护百姓,增加国力,加强军备,就可不战而胜,这是一条千古不易的真理。但如果只图虚名,或是迂腐自误,那不仅不能克敌制胜,还会不战自败。
东晋时期前秦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王猛,虽长期居于高位,权倾朝野,但其度量过人,善于通权达变,驾驭属下。他率军与燕主帅慕容评作战,战斗开始以后,王猛望着对面漫山遍野的敌兵,对大将邓羌说:“今天这场战斗,非将军不能破敌取胜,请将军努力。”不料在此紧急关头,邓羌讨价还价,要王猛答应他一个司隶校尉的职务,并以罢战相要挟。于是,王猛被迫答应了他的要求。邓羌乐得从**跳起来,捧起酒坛大喝一顿,然后跃马横枪,与部将张蚝、徐成等人一起直扑敌阵,四进四出,旁若无人,夺旗斩将,杀敌无数。后人曾经这样评论此事:邓羌身为大将,徇私求情,扰乱军法;带领士兵欲攻主帅,目无上级;临战之时欲求要职,等于要挟国君。有此三条,罪该杀头,何况王猛一贯以执法如山闻名于世。然而,对于邓羌的这些错误,王猛全部容忍退让。他之所以能容忍邓羌之所短,调动邓羌之所长,完全是从国家的根本利益这个大局着眼,从当时的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处理问题,而不是抱着前人的规矩不放,通权达变,在关键时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学以致用的至高境界是创新
领导者如果没有创新能力,在他领导之下的国家也好、团队也好肯定会毫无战斗力,也没有活力可言。创新即突破常规,创造机遇,找到新招。领导者应当明白,现在任何一个单位都不是一个故步自封的世界,而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这种竞争,主要是创新的竞争。现在很多单位都引入了竞争机制,目的就是激活单位的内部因素,提高单位的竞争力。领导者需要多动脑筋,多创新,找出一条适合自己单位发展的路子,面对困境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
“布里丹的驴子”的故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有一头驴子,肚子很饿,而在它面前两个不同方向等距离地有两堆同样大小、同样种类的料草。驴子犯了愁,由于两堆料草和它的距离相等,料草又是同样的数量和质量,所以它无所适从,不知应该到哪堆料草去才是最短距离,才最省力气,于是在犹豫不决中饿死在原地了。这个故事的寓意是深刻的,除了故事创造者们批驳布里丹环境决定意识的观点外,它还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许多时候,只要有点创造意识,就会焕发创造行动,就会有活力;而呆板凝滞是足以扼杀创造性的。
领导者必须牢记一条真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应用创造力,同时在应用中增强这种有效的能力。也许有些领导者认为,高智商就意味着高超的创造力。但这是一种错觉,至少不完全对。领导者的创造力是没有极限的,唯一的限制来自他所接受的知识系统、道德系统和价值系统。这些系统常常妨碍他的创造力。由于这些系统的纷繁复杂,有些领导者在其中受到空前束缚,甚至认为自己没有创意。殊不知,任何一种系统都是人创造的,所以,你有权利持怀疑态度,而采取全面的创新方式,拓宽你的发展之路。作为领导者要善于创新,把各种“绊脚石”除掉,找到适合自己单位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