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孔子说:“工人想完善他的工作,必须先把他的工具磨利起来。”
这里的“器”是指办事的条件,只有条件成熟以后,做事才能顺势而为,事半功倍,如果条件不够成熟就贸然举事,虽然自己是竭尽全力而为,也只是逆“天命”而为之,结果往往不得善终。聪明的领导者会等待时机,时机一旦成熟,便会突然出手,出其不意以顺乎天应乎人的强大态势掌控全局。
南北朝时,刘宋的皇帝刘裕刚刚病死,北魏的皇帝拓拔嗣就要趁机发兵,夺取刘宋的土地,他对大臣们说:“宋国皇帝死去,宋国必然举国哀悼,它的防备一定是有漏洞的。这样我们出其不意出兵讨伐,没有理由不能大获全胜啊。”
许多大臣都认为拓拔嗣的分析正确,表示赞成出兵。崔浩却提出了相反的意见,反对用兵,他说:“刘裕虽死,但宋国的实力并没有半点损耗,我们没有把握获胜。再说,乘人之危也会影响我国的声誉,不如先去吊丧,以后另找机会攻宋。”
拓拔嗣不答应,崔浩又进言说:“宋国实力雄厚,地广人多,主动出击宋国捡不到便宜。我们应着手解决国内的事情,安定内部,只有我国真正强大了,战胜宋国也就顺理成章了。现在如果操之过急,贸然讨伐,只怕赢不了宋国,我们还要吃亏。”
拓拔嗣认为崔浩胆怯,他说:“天赐良机不可不利用。做事难免有些风险,可这样才能建功。我不治你动摇军心之罪,你也不要再说了!”
拓拔嗣派大将奚斤率军南伐。崔浩放心不下,他私下求见奚斤,为他出谋划策。奚斤说:“我军南下,利在速战,我想集中兵力攻取城池,这样就占取主动了。”
崔浩说:“你冒险南伐,最重要的是量力而行,制订切实而稳妥的作战计划,不为贪功使自己元气大伤。南方人擅长守城,我军若久攻城池不克,一定会耽误时间,影响士气。依我看来,你还是以保全实力为主,稳扎稳打。这样虽一时建不了大功,但至少可以保证不受大的损失了。”
奚斤立功心切,还是主攻刘宋的城池。结果,他损兵折将,很长时间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南伐的行动失败了。
拓拔嗣想投机取巧,不听崔浩的意见,便宜没捡到,自己却受到了重创。奚斤也是不讲实际,把目标定得过高,最后也受到了无情的惩罚。
人们要想有所发展,首先要站稳脚跟,保住自己眼前的东西。基础是最重要的,脱离了这个实际,建大功便是一句空话。
西汉元帝时,大臣京房以天灾示警为由,建议元帝测试百官才能,清除无能的官吏,提高朝廷的办事效率。
元帝有些顾虑,他说:“如果按你的做法,一些人势必失去官位,对朝廷抱怨,这会形成隐患啊!”
京房说:“让无能的人掌握权力,造成的直接祸患更大。现在皇上不痛下决心,将来更不易把他们除掉。”
元帝有了信心,命令京房主持官吏的考评,京房于是为此忙活起来。
京房的弟子任良为京房担忧,他对京房说:“现在朝廷的用人制度,已实行很长时间了,虽有弊端,但也是约定俗成,不好改正了。你主张改革,那些受到侵害的人一定恨你多事,他们是不会放过你的,你这不是把自己置于危险之中吗?”
京房的另一位弟子姚平说:“别人不为难你,不和你作对,你才有今日的官位和安宁。如果你贪图建功,势必会招来他们的反扑,你一人之力难与他们对抗啊!不想遭祸,你还是马上停止吧。”
京房训斥了弟子,说他们不以大局为重,做人苟且,他说:“我读书做官,就是为了一展所长,为皇上分忧。难得皇上信任我,我不会打退堂鼓的。”
京房努力工作,很快就制订了“考功课吏法”。元帝让大臣们共同讨论此法,结果他们拼命地反对。
当时石显专权,他让自己的同党五鹿充宗出面,劝京房收回这项法案,他说:“你提出这项得罪天下官吏的东西,一定是一时冲动,没有考虑后果。现在还来得及,只要你不再坚持,你就不会遭遇麻烦了。”
京房不肯,石显等人就号召百官上书反对。元帝见情势不稳,也没有了主意,对京房冷淡下来。
石显趁机向元帝进谗,把京房贬出京城。接着,石显又串通百官,一齐指责京房欺骗君主,乱国乱政。在群臣的强烈要求下,元帝竟将京房斩首。
京房不合时宜地主张改革,急功近利,在什么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贸然改革,他不仅失败了,自己也做了牺牲品。他的主张连他的弟子们都反对,可见他实在是太激进了,根本就没有成功的可能。所以在行动时必须先让自己的“器”利,等到时机成熟,把握性才会更大一些。
做事不能超越现实,幻想大功一日告成,这需要长期的工夫。人们不要头脑发胀,不要忽视基础性工作,条件成熟以后这样才能没有大的失误,不怕任何挑战了。
○掌握正确的时机
要进行正确的决策,掌握正确的时机行事,必须善于审时度势。“时”者,是指各种时机;“势”者,指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审和度就是要分析研究。古人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就是强调要认清形势,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不做违背实际情况、逆历史发展方向而动的事。善于指挥作战的将帅,在战争中总是依靠有利形势,去造就最佳态势,夺取战争的胜利。
那么,怎样才能掌握审时度势的决策艺术呢?
1.要认清形势,把握趋势
形势和趋势是领导审时度势、进行正确指挥的出发点。在每一项决策之前,都要对当前形势进行认真的分析,对事态的发展趋向作出准确的判断,搞清哪些是有利条件,哪些又是不利条件;现有诸因素中哪些是必然因素,哪些是偶然因素;这些因素哪些来自内部,哪些来自外部,它们将向何种状态发展,等等。只有把这些因素分析透彻,才能制订切实可行的战略和策略。
2.要善于抓住时机,当机立断
在战场上,时机对指挥员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指挥员善于抓住有利战机,就会常常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战争的胜利。反之,如果不善于捕捉战机,即使是我强敌弱,也容易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企业的生产指挥也是如此。如果厂长能抓住生产和销售的有利时机,就会一步主动,步步主动,否则,就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要想及时抓住有利时机,首先必须目光敏锐,思想活跃,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真知灼见。这样,才能善于由此及彼,见人所未见,及时发现“苗头”,从而捷足先登,掌握主动权。其次,在大好时机面前,领导要当机立断。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善于利用历史性的机会,作出有利的果断抉择。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机遇是非常难得的。所谓“时势造英雄”,是说时势给英雄提供了叱咤风云的机会,但能不能抓住机会,取得成功,还要看他是否能当机立断。当稍纵即逝的时机到来的时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果断地抓住它的。犹豫迟疑,当断不断,成功就会属于别人。
3.要机动灵活,善于随机应变
《孙子兵法》中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意思是说,水因地势的高低制约其流向。用兵则要根据敌情而决定其取胜方针。用兵作战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方法,就像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一样。能依据敌情变化而取胜,就叫做用兵如神。孙子在这里强调的正是机动灵活、随机应变的艺术。它告诉我们,不善于抓战机不行,但有了战机而不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对策,也同样不会成功。
领导要学会随机应变,也就是要善于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而迅速地改变策略,如果原先的道路在当时不妥善或行不通时,就选择另一条道路来达到日的。而且在领导的活动中的各种因素,总是在变化着的,所以领导决定问题就要因情况之变而变,企业产品也只有随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才能在激烈复杂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勇于创新,出奇制胜
仅仅停留在以变应变还是不够的。以变应变是被动的变,要主动应变,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主动应变就是善于改革创新。《孙子兵法》上说:“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意思是,每次胜利都不是重复老一套,而是适应不同新情况而变化无穷。许多事实证明,把应变创新运用自如、高度升华,就能做到善发奇兵,出奇制胜。《孙子兵法》指出:“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绝如江河。”意思是善于出奇制胜的将帅,其战法像天地那样变化无穷,如江河那样奔流不竭。领导应当学习这套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