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善于听取对自己有益的意见(1 / 1)

鲁欲使乐正子为政。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公孙丑曰:“乐正子强乎?”曰:“否。”“有知虑乎?”曰:“否。”“多闻识平?”曰:“否。”“然则奚为喜而不寐?”曰:“其为人也好善。”“好善足平?”曰:“好善优于天下,而况鲁国乎?”(《孟子·告子下》)

译:鲁国想让乐正子主持政务。孟子说:“我听到这消息,兴奋得睡不着。”公孙丑说:“乐正子能力强吗?”答道:“不。”“有智慧、有主意吗?”答道:“不。”“广闻博识吗?”答道:“不。”“那么您为什么兴奋得睡不着呢?”答道:“他做人的长处是喜欢听有益的话。”“仅喜欢听有益的话就够了吗!”答道:“喜欢听有益的话,治理天下都应付有余,何况治理鲁国呢?”

一个普通人要成功,就要听取对自己有利的意见,而且这种意见越多越好。事实上,在没有获得成功之前,任何人都是普通人。领导者如果不能广泛地听取部属们的意见,难免作出不理智的决策,一旦决策失误将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理性决策需要智慧,集众人之智对领导者来说则是善莫大焉。

1260年前后,对元世祖忽必烈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如果说以1260年为标志,在此之前,他还一只脚站在大漠那养育他的草原上,另一只脚站在他所管辖的汉地上的话,在此之后,四十六岁的忽必烈终于双脚踏进了汉地,这小小的区别,却将他由一个蒙古奴隶贵族转变成为一个封建蒙古贵族与汉族地主阶级的代言人,政治形势的发展将他推向了当时风云际会的历史舞台。

1259年7月,南征的蒙古大汗蒙哥被炮击中后逝世,在他生前并没像成吉思汗那样对嗣位作明确的安排,他的突然逝世必然会引起其家族对汗位的争夺。果不其然,忽必烈对此立即作出反应,在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下,于1260年3月,在开平即位。他在发布的即位诏书里宣称自己是太祖成吉思汗的嫡孙,又是先皇蒙哥的最长的弟弟,从才能和名分来说,都是最有资格充当大汗的。显然,他的诏书中的“汉味”十分浓厚。因为在蒙古帝国的继承制度里,并没有立嫡立长的规定,从蒙古帝国的太宗窝阔台到宪宗蒙哥,他们中没有一个人是以先朝大汗嫡长子的身份来继承汗位的。这里所说的嫡长子就是汉地的统治者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按照汉族继统制规定,一般情况下,在众多君主的儿子中,只有长子才有继承权。而蒙古帝国的旧俗却是看重小儿子,如拖雷守产的事例即是。这一次,蒙哥在攻打四川时,便把他在漠北的权力交给了自己的小弟弟阿里不哥,让他留守和林,主持大兀鲁思,管理留守的军队与诸斡耳朵,这有些像中原的皇帝御驾亲征时,将军国大权交给皇太子主持一样,倘若出征的皇帝遇到不幸,这位留守的皇太子自然会被大臣们拥立为新皇。所以,早在蒙哥死亡以前,阿里不哥也像忽必烈一样,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势力。蒙哥一死,他的支持者们也在和林召开了忽里台,宣布他为大汗。这些支持他的贵族有阿兰答儿、脱里赤等人,之外还有蒙哥的后王阿速带、玉龙答夫、昔里吉,以及察合台的后王阿鲁忽,即便是与忽必烈亲近的旭烈兀的儿子出木哈儿等人也都支持阿里不哥。一时间,在蒙古帝国内,形成了以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为首的两个政治集团,一场新的汗位争夺必不可免了。

蒙古帝国两个“大汗”的出现,实际上是新旧两种势力、两派政权的对立,以忽必烈为首的代表蒙汉各族拥护新政的政权,坚持革新,坚持用汉法统治中原,反对用屠杀、抢掠的政策来**中原;而保守的阿里不哥,以蒙古守旧贵族为一派,顽固地反对忽必烈在汉地推行新法,坚持蒙古帝国以前的政策。实际上,这两个政权的斗争,是集权与分裂、革新与守旧等不同的政治倾向、统治方针之间的斗争,并非是一次简单的汗位之争。

能否取得这次胜利,对忽必烈、对希望革新的蒙古王公贵族和中原地主阶级以及能否继续推行汉法都很重要。这的确是一场不寻常的斗争,为赢得这场斗争的胜利,忽必烈花费了很大心血,动了很大脑筋。

在斗争的过程中,忽必烈始终坚持争取汉族地主的支持。在1264年7月,阿里不哥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迫投降了忽必烈。忽必烈并没有杀这位幼弟,却在团圆的酒宴之后审判处死了他的全部谋臣,并宣布将和林改为宣慰司都元帅府,从而结束了和林多年来作为蒙古帝国首都的地位。

持续了四年的汗位之争终于结束了。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若要成就一番事业,实现所布之局,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要善于借助外力为我所用。忽必烈在与阿里不哥政治集团对汗位的争夺战中,借助汉地地主的有力支持,实行了与蒙古旧势力相反的政策,使得民众对他的支持大大提升,最终夺取了汗位。

○巧用他人智慧

古语:“智能者千虑必有失,愚者千虎必有一得。”所以古人强调集思广益,勤学好问,以便借用他人智慧。如《尚忆》中说:“好问则裕,自则则小。”《诗经》亦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陈寿在《三国志》中亦说:“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也。”这些言论都强调了借鉴他人智慧的重要性。如何借鉴他人智慧,途径有很多:其一,多读一些成功者的传记,借鉴成功者的智慧和经验,即所谓的“站在巨人肩上前进”。其二,多读一些成功学或成功心理学著作,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指导自己的行为。其三,遇事多向周围人请教,一则可以征得正确观点,二则可以得到启发,以促进自己的思考。其四,在讨论问题时不要急于发表观点,先仔细倾听他的发言,分辨正误,吸取他人的正确见解,摒弃他人的错误之见,等到大多数人发言完毕之后,再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这样,与他人相比,自己的观点不仅最正确,而且具有定论的性质,这样的发言,当然也就最能服众,巧用他人智慧也就“巧”在这里。总的来看,通过上述途径,巧用他人智慧,一方面可使自己在同僚中成为最能掌握真理的人,另一方面也将成为最少犯错误的人。这必将为自己营造脱颖而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