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孟子·公孙丑上》)
译:纵然聪明,不如顺势而为。
任何一个领导者,都是生活于一定的时空中,工作在一定的具体条件下。并且这一切都处于变动中。而他自身的内在因素要与这诸多外在条件相互作用。他就是要在这种“势”中演出威武雄壮的活剧。“势”制约着他,“势”也成就着他。他就是在这“制约”与“成就”的夹缝中求得生存,发挥才干,引领组织创造辉煌。
领导者要善于造势,然后乘势而上,以“势”来制约对方,让对方看清时势,产生畏惧感,则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军事制衡造势屈人之兵而吓退敌人的战例莫过于墨子与公输般的桌面交锋了。公元前447年至前431年间,楚惠王发愤图强,连续吞并了陈国、蔡国、杞国、莒国,使楚国在经历了动乱与衰落之后又重新强大起来。楚国要想同晋、秦等北方强国较量,就必须首先征服楚、晋之间的宋国,于是,楚王决定向宋国进攻。楚王起用一位在当时最有本领的工匠,即鲁人公输般,公输般制造了云梯、撞车、飞石、连珠箭等新式攻城武器。楚国一面制造这些武器,一面大肆宣扬,制造舆论,实行恫吓战术。这种战术果真有效,宋国上下都惊慌失措,求救无门。后来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得到了这个消息,他就急忙带了自己的弟子跑到宋国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他听到了这个消息便想出手制止这场战争。他先把弟子留在了宋国,然后自己跑向楚国。
他去楚国的目的就是要劝说楚王停止战争,但楚王认为公输般的器械是天下一流的,很容易就能攻下宋国,就拒绝了墨子的要求。墨子直率地告诉楚王说:“你能攻,我也能守,战争的结果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于是,楚王就叫来公输般,要两人现场演习,看看谁能赢。墨子解下皮带,围在桌上当做城墙,再拿其他的器物当做攻城的器械,两人演示起来。公输般攻,墨子防守。公输般挖地道,墨子用烟熏;公输般用撞车,墨子用滚木擂石;公输般用云梯,墨子就用火箭;公输般一连换了九种攻城方法,均遭到了墨子有效的抵抗,不能取胜。公输般的攻城方法使完了,墨子的守城方法还有几种未使出来。楚王很清楚公输般是输了,但公输般却说:
“我知道怎样打败你,但我不说。”
墨子也说:“我知道你能胜我的方法是什么,我也不说。”
楚王很迷惑,就私下里去看望墨子,问到底是什么方法。墨子很清楚地告诉楚王说:
“公输般的意思很清楚,他是想让您把我给杀了,这样就没有人会知道抵御他攻城的方法了。可是我已经委派我的弟子帮助宋人守城,这些抵御攻城的方法,他们每个人都很清楚,因此,杀了我也是没有用的。”
接着他又对楚王进行劝说:
“楚国地大物博,你们如果用心治理,一定会富甲天下。而宋国呢,物产稀少,我真不明白你为什么要去攻打宋国。这不是扔了自己的绸袍去抢别人的烂袄吗?”
楚王听了,羞红了脸,决定不去进攻宋国了。
墨子终于为宋国免去了一场灾难,但这绝不是因为楚王忽然良心发现或是因墨子的一番训导而有所悔悟,根本的原因是墨子让楚王明白了两国军事对比的情况,墨子用公输般久攻不下这一“事实”为宋国制造了声势,通过“壮势”以恫吓楚王,结果不费一兵一卒平息了这场战争。事实上宋国的军事力量并不比楚国强,但是墨子善于运势,在两国兵力相差无几的时候,“势”便成了决定成败的关键,墨子正是抓住了这一关键,乘势而上,进一步对楚王晓之以理,从而彻底击垮了楚王要进攻宋国的信心。
孙子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领导者善于运势,顺势而为则可以事半功倍。
○会造势方能实现跨越
谋势的过程,实际上是积聚能量的过程。造势完成,意味着聚能的完成。随后的过程就是把已经聚积起来的强大能量迅疾地定向释放。其势如破竹,**。
所以,不难想象,造势就是聚积能量。造势而后利用这种势的过程,表现为能量的释放过程。这种能量的释放,乃是一种力的作用,或者说表现为一种力的释放。因此,也可以说聚积能量的过程,也是一种力的储备过程。
造势,就是为了在领导场中能形成合于领导目的和目标的力和能的传播,即合理地组合领导资源,以便能形成指向领导目标的力和能的有效释放。造势的结果应该形成有一定分布规律的领导资源运动的不同能级。
因此,造势就是对领导资源内含的力与能量的合理调动,造势是聚能。
由于势的物理本质在于“能差”,而势的数学本性则在于“梯度”。所以领导者造势运作的思路基点就在于运筹和创造某种资源储备并可定向释放(“定向”是指领导目标的方向)的能量阶差或“梯度”。
造势运作的基本程序是:
(1)运筹谋势。这里又可分为两步:一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时局运动情况(历史的、现状的、未来的变化),二是运筹资源配置,创造资源能量储备与释放的“梯度”。
(2)聚能布势。聚积资源能量,包括配置有关资源,使其达到1+1>2的效果,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实现领导行为,造成领导目标。所以,聚能布势的含义有二:或者是形成“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之势(孙武子的话),或者是形成如宇宙的“黑洞”那样对于任何东西都强有力地进行吸纳的势头。
(3)任势造态。任势,是指从已有的势出发,完成一种或一系列期望的领导行为形态(也就是任用己造之势),这实际上就是造态。
(4)储能蓄势。这一步实际上反映了领导行为一个循环过程的结束,下一下循环过程的开始。循环论乃是进化论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每经过一个聚能造势的循环,领导行为的进化就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应当指出,上面所说的造势基本上是在领导者可以自主运作的立场上讨论的。而在实际活动中的众多领导决断与领导行为中,还会涉及数不胜数的外来之势可称之为“外势”,或于我有利,我当利用之,或于我不利,我当尽力回避,或转而为我所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