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终生学习以蓄内力(1 / 1)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第十七》)

译:孔子说:“由呀!你听说过六个字——六种美德和六种弊病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容易受人愚弄;爱好聪明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会**不羁;爱好信实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容易伤害大义,害人害己;爱好直率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容易出口伤人;爱好勇武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容易惹是生非;爱好刚强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容易狂妄,胡作非为。”

“仁、知、信、直、勇、刚”本是六种美好的品德,为人们所赞颂;但如果不好学、又不好思,就不能正确地理解它所以是美德的道理,也不能真正体会它的实质含义,学习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大凡成功的领导者都注重学习,因为聪明离不开勤读好学,天资再高,也要求学,地位再高也要尊师,饱读诗书并且善于向老师请教者,才能德才兼备,身为领导者既要让别人“宜慎勉,莫自满”,自己也应如此,即使身居高位,也要经常把自己当成学生看待,大概只有“学”才能“生”,才能成为才智之人,成功的领导者莫不如此。

精通业务才能搞好管理,千万别做门外汉,乾隆皇帝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于是,他勤读好学,以学养生。乾隆做皇子时,从六岁起就开始接受一套很正规和严格的教育,这种教育一直持续了近二十二年。乾隆在读书学习中掌握了汉族封建文化的精粹,并把它成功地运用到自己的统治中,这使他成为清朝皇帝中的佼佼者。

在少时读书时,乾隆和其他皇子每天顶着白纱灯进书房,日暮时才放学,每天诵经研史,吟诗作文,或者骑马射箭,学习时间甚至超过十个小时。

于是,在乾隆十二岁之前,已熟读《诗》、《书》、《四书》等,并且背诵不遗一字。接下来又学习《易经》、《春秋》、《戴礼》、《性理精义》等书,还对《通鉴纲目》、《史记》、《汉书》及唐宋八大家之文精研。乾隆从这些书中懂得儒家经典和理学精义,在此基础上还对社会现实、民生疾苦、前朝历史有所了解。

汉族封建文化因其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而得清朝统治者的推崇,作为少数民族出身的大清皇帝,掌握汉族文化,无疑是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方面。而乾隆也无疑非常明白这一点,所以,他身体力行,努力学习汉族传统文化。为了最高统治利益,他又必须按照汉族封建统治的原则去行事和施政。从十四岁开始,乾隆帝便边读书,边开始写文章。最初主要是写读书心得。在他的文章中常见诸如《读韩子》、《读严光传》、《读欧阳修纵囚论》、《读王充论衡》、《读宋史河渠志》、《读左传晋楚城濮之战》等读后感。从这些读书笔记中来看,乾隆的阅读范围是极其广博的,他很注意从各种书籍中汲取营养,作为巩固大清帝国的施政之鉴。

乾隆还主张“学问以经为重。”号召皇子和臣子们读经,他还要求人们读宋代周敦颐、程颐、张载、朱熹等人写的理学著作,说从这些著作中可以得经书真谛:“知为灼知,得为实有,明体达用。”从中也可以看出作为深受礼教熏染的封建皇帝,他是很崇奉程朱理学的,尤其是朱子,他认为:宋代理学家振废续绝,使道统得以恢复、发展,功不可没。关于这一点,他还在诗中写道:“自汉迄宋初,道昏人如醉,二程实见知,主敬标赤帜。朱子集其成,经天复行地,绝续递相衍,斯文统绪寄。”这说明,乾隆在做皇子的读书生活中已注意历代治国兴衰之道了。他非常佩服儒家明君贤相政治,研究了中国古代各朝的帝王史,其中最为他推崇的一本治国之书,便是《贞观政要》。他亲自为这本书作序,说每读其书,想其时,“未尝不三复叹”。

乾隆饱读经书,做事情总爱引经据典,连他读书的书房也取名为“乐善堂”,意取古舜“乐取于人以为善”,后汉东平王“为善最乐”。乾隆自称:“于大舜之善于人间,虽有志而未逮,而东平王之为善最乐,则不敢不勉焉。”未即位以前他所写的诗文也以“乐善堂”为名,所写文章的体裁有论、记、跋、序、表、颂、箴、铭、赋、杂著等。雍正八年,他把所写辑成《乐善堂文钞》十四卷,以后陆续增加,在乾隆元年正式刊刻为《乐善堂全集》四十卷;到乾隆二十三年,他又对此集进行删改,成为《乐善堂全集定本》三十卷;另外还有一本《日知荟说》,这些都是乾隆作皇子时的课业及作品,由此可以了解到一些他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自从汉武帝设太学、用儒吏,隋唐开始科举考试选才之后,儒家经典和诗词文赋便成为封建时代有识之士的立身之本,在他们做了高官之后,仍以吟诗作文为志趣,而统治者要想与这些官吏们沟通感情,就需要对汉族传统文化了如指掌。清朝从入关时起,清世祖和他的一代代子孙帝王们就非常重视汉民族文化,乾隆更是对汉文化了解得精之又精,这对他进行成功统治可以说有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