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民信是最强的凝聚力(1 / 1)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第十二》)

译:子贡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先求充足民生最需的粮食,再求充实保卫国家的军备,老百姓自然信任政府了。”子贡说:“如果万不得已,一定要去掉一项,那么,在这三项中,哪项为先?”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又万不得已,一定要再去掉一项,那么,在这二项中,又哪项为先?”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哪有不死?但,如果无信,人民不信任政府,那么,国家也站立不住,其群体也不存在了!”

“民信”,是令行禁止,团结人民,上下同心同德,克服一切困难,建设国家的可靠保证,是战胜一切灾祸,抵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独立和人民安全、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得民信,就是得民心,无往而不胜利;失民信,亦即失民心,就处处碰壁、受挫折、遭灾难。“民无信不立”,一个得不到人民信任的统治者,是不可能长治久安而不被人民所推翻的。历史上,纵然像秦始皇在“六王毕,四海一”那样一统天下时的显赫声势,和鼎盛不可一世的情况下,由于暴虐无道,得不到人民的信任,亦即失却民心,因而仅仅十余年,最终还是难逃覆灭的命运,被人民的起义埋葬了!

春秋时期,齐国将要攻打鲁国,在举国上下没有良好对策时,鲁庄公手下大臣施伯举荐了一文武全才之人——曹刿。

鲁庄公见面就问曹刿怎样才能打退齐国人,曹刿说打仗没有固定的规律,要根据实际情况行事。曹刿又反过来问鲁庄公如何打退敌人,鲁庄公说:“我经常把自己吃不完的食物、用不完的东西分一部分给百姓,我相信百姓会支持我,和我共同与齐人作战。”

曹刿说:“那只是些小恩小惠,仅仅靠这些不能从根本上取得百姓的信任,再说,只是少数人得到了这种恩惠,广大的民众怎么会跟您一起作战呢?”庄公又说:“我祭祀神灵祖先的所有物品,都是真实的,没有任何欺诈,百姓们会相信我的诚实的。”曹刿又说:“这只是对待神灵祖先,怎能获得百姓的信任拥护呢?”庄公最后说:“国内大小案件,虽然不是每件都亲自办理,但都是公正的,我想这会有点用处。”曹刿这回点头道:“这才是根本的方面,真是这样的话您肯定会得到广大百姓的信赖和支持。我看据此可以跟齐国打上一仗。”

齐、鲁两军在长勺展开了大战。齐国人数占优势,首先擂鼓呐喊,发动进攻。但曹刿只是让鲁军摆好阵势,并不出击,严守以待。齐军看见鲁军阵势牢固、不易冲杀,只好退回去。过了一会儿,齐军又发动攻击,曹刿仍按前法对待,齐军又只好退了回去。齐军统帅终于按捺不住,发动了第三次进攻。这时,齐军军士已经没有了先前的锐气,可鲁军士气正旺。直到这时,曹刿才下令出击。鲁军一下子就把齐军冲垮了,齐军顿时大乱,只有逃走。鲁庄公认为这是追击歼敌的好机会,就要下令追击。但曹刿并不同意,他登上高车,向远处看了看,发现敌军旗帜东倒西歪,确认是逃跑而不是假装失败诱敌,这才下令追击。最后鲁国大获全胜。

战后,曹刿指出,军士作战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齐军攻击三次,士气已衰,鲁军则斗志旺盛,取胜就有了把握。再者齐是大国,可能会有伏兵,所以只有确认齐军不是诈败诱敌后才能追击。

长勺之战的胜利,主要靠两条,一是曹刿能够正确地掌握和利用战士的心理和情绪,把握住了作战的规律,再加上他的谨慎和果断,处处不失时机,就在具体的战略战术上掌握了主动权。其二是他认为人心可用,长勺之战一方面是鲁国的保卫战,带有一定的正义色彩,更重要的是鲁国统治者较为廉明,有一定的威望,人们愿意替国君打仗。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鲁人才获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其实前一方面是具体的战术的运用,后一方面才是根本,如果民心不可用,无论怎样巧妙的战术也是无济于事的。

从长远观点看,“信”比“食”更为重要,更具战略意义,应该十分重视取信于民——不仅施政纲领、大政、方针要符合人民利益,而且说一不二,一切政策、措施都应是能够兑现的,对人民有惠,让人民看得见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取得人民的信任;也只有真正取得人民的信任,才能赢得民心,立于不败之地。

○用领导而非管理争取人心

领导者只有争取到人心,才能实现真正的领导。人心是根本,是领导的关键,如果领导者能够争取到人心,那么一切都会一帆风顺。

对于领导者来说,增强自己的领导力和影响力,激励下属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领导,才能促进组织的发展。然而,提高领导力和影响力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领导者进行了多种尝试,但收效甚微,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他们进行的是管理而非领导。他们果断地采取严格的制度管理,用僵化的规范和行为标准约束下属的行为,并用呵斥和无情的惩罚维护这一严格的管理体系的运转。实事求是地说,这一体系是有效果的——严厉的惩罚使得每一双“手”都变得听话和顺从了,没有人胆敢违反操作规程,更没有人敢犯错——然而这些效果从另一方面来说又是一种损失,“手”的听话和顺从导致了“心”的违背和背离,不敢犯错同时也意味着创新的乏力。从长远来说,这种管理是失效的,是不利于获取下属的忠诚的,是有碍组织长远发展的。

要想实现卓越的绩效,成就伟大的事业,首先必须正确理解“心之为用大矣哉”这一博大精深的领导智慧,必须争取人心,争取下属的尊敬、忠诚和敬仰。若忽视了对于人心的争取,舍本求末,抛却领导而注重管理,只会导致组织成长的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