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善政不如善教(1 / 1)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子。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

译:孟子说:“仁的言语比不上仁的音乐深入人心,好的政治比不上好的教育能得民众。好的政治,民众怕它;好的教育,民众爱它。好的政治聚敛到民众的财物,好的教育得到民众的真心。”

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意思是说不教育民众就使用他们,叫做祸害民众,没有固定的产业而能有坚定的信念,只有士人才能做得到,至于一般民众,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也就没有坚定的信念,要是没有坚定的信念,任意胡作非为,就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所以要改变普通民众的行为和思想,只有用教育去感化,用“礼”来约束,只有发展良好的教育才能得使民众从心理上真正地归服。

雄韬武略的汉武帝不仅崇尚武功,开疆拓土,还特别重视倡行风雅,以文治国。他在位期间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兴辞赋。辞赋又称为赋,它是汉初以来在古诗、楚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文体。是一种以华丽的辞藻、铺张的手法,进行叙事、咏物、抒情的长篇韵文,题材广泛。武帝即位后,便广泛延揽文学之士,倡兴辞赋。

辞赋这种兴起于汉初的新文学体裁,经过武帝的大力提倡、司马相如等著名词赋家的发扬光大,进入了繁荣阶段,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集古籍。秦始皇禁锢百家思想,焚书坑儒,使许多古代典籍付之一炬。还有一部分宝贵的典籍,散失于民间。学者畏惧“挟书律”,将保存的古籍深藏密室,不敢使之见天日。汉惠帝四年(前191年)时,正式废除了“挟书律”,允许民间讲习诗书,于是一些密藏的儒家经书及其他古籍不断出现。汉初的统治者开始注意复出的各种古籍。但由于没有专人负责,缺少具体措施,因而成效不大。

武帝即位后,在大力发展儒学的同时,非常重视古籍的搜集与整理。“招求天下遗书,上亲自省校。使庄(严)助、司马相如以类分别之”;又“敕丞相公孙弘广开献书之路”,在全国范围开展征集古籍的工作。

终武帝一世,一直没有停止搜集古籍的工作。国家和皇室的图书馆——秘府里的书籍堆积如山。在武帝主持下,搜集和整理出了许多古籍,使之得以永世流传。为汉代的经学、文学、史学、医学及其他各门学科的发展、繁荣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武帝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大贡献。

修史。汉王朝是空前统一的大帝国,武帝时,汉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都达到了繁盛阶段。时代要求有一部“通古今之变”的史书问世,以便鉴古而知今。武帝重视修史,以学识非常渊博的大学者司马谈为太史令,使其次第旧闻,裁剪论著。司马谈有志于编撰一部汉王朝的通史。为此,他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他的宏愿还没有实现,便于元封元年(前110年)病死于洛阳。(元封三年,前108年),武帝任司马迁(司马谈之子)为太史令。

司马迁任太史令后,以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著史大业。

大约在征和三年(前90年)左右,司马迁终于最后完成了他的史著。前后用了大约18年时间。时人称之为《太史公记》,或《太史公书》,或《太史公》。约在魏晋以后,称为《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历史巨著,而司马迁所开创的纪传体史也成为以后历代王朝正史的规范体制。

武帝时期文兴史盛,社会稳定,民众安居乐业,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的又一治世局面。

可见,好的政治还要辅之以好的教化才能更为完善,正如孟子所言,好的政治民众怕它,好的教化民众爱它,好的政治能够聚敛到民众的财物,而好的教化则可以得到民众的真心。

○富裕之后强化教育

领导者应该具有“大道容众,大德容下”的气度和宏量。在治国的大政、方针,以及具体政策方面,诸如政治、经济、法令、制度,或者文化、习俗、生活等等,都要深入体察民情,理解民心,宁可宽厚,更宽厚些,不要随心所欲,朝令夕改,更不要凭好恶,滥施刑罚。不仅身居上位者应该如此,即使身居下位的各级领导和一切从政者,都应该具有这德性。

总之,“宽则得众”,宽宏大度就能够得到大众的拥护、爱戴,使上下同心同德,使国家发达、昌盛,使人民安康、幸福。所以说实行好的政治可以让人民富裕。

“教之”,是在人民富裕起来的情况下,必须及时普及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知识。既教民“学诗”、“学礼”、学“文、行、忠、信”;还要教民习军旅之事,所谓“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前者借以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自觉遵令守法,人际关系的和睦相处等等;后者促使人民重视国防,重视战备,增强爱国意识。“既富矣”后,所以“教之”,不仅因为人民物质生活富裕起来后,必然要辅之以文化生活,使之不觉得精神贫乏、空虚;更因为没有文化的国家,是落后的国家,没有文化的人民,是愚昧的人民。只有普及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知识和认识水平,才能最终摆脱愚昧、野蛮和落后,才能使人类文明得到发展。

“富之”是物质生活的基础,“教之”则是精神生活的根本,更是为人的根本,立国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