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民事不可缓(1 / 1)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孟子·滕文公上》)

译:孟子说:“民众生产和生活的事是不能拖延的。”

关于民众事务的观点,孟子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

民众的根本道理是:有固定产业的人,做什么事情都会有一个稳定的心态;没有固定产业的人,做什么事情心态往往不稳定。如果没有个稳定的心态,就会任意胡为,违法乱纪。等哪一天犯了罪,然后再抓起来处罚,这样对民众太不重视了,也即失去了民众。所以身居领导之位,为官之道,体恤民事,执政之要,合乎民心。

春秋时期,鲁哀公执政阶段,有一段时间由于王室发生内乱,加上连年天旱,收成不好,国内经济长期不振。为了渡过危机,哀公派人去请孔子弟子中据说最有理财能力的有若来做顾问,看他有什么好办法没有。

有若到来后,哀公也等不及寒暄便照直问道:“今年农业收成不好,本来就不丰裕的国家经济更显困窘,我请你来是想请教一种帮我解决这种困境的好办法啊。”

有若也不客气,略作思考便回答:“既然全国欠收,为什么不实行十分抽一分的税制呢?”

哀公叹道:“先生,慢不说十分抽一,我已经采用十分抽二的税制还感到入不敷出呢,十分抽一这法子还用请你有若先生吗?”

有若并不因哀公的不理解而退缩,而是耐心劝道:“君侯既然请我来,我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帮您。现在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任何经济政策的制订,都是为着国家的长治久安,作为君主,绝不能只顾眼前,不管长远,绝不能像小人一样鼠目寸光。”

哀公点头称是,有若便接着说道:“既然今年普遍欠收,民间生活之苦便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年份,绝不应增加人民的负担,而只应减少他们的负担,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存和增加民间财力,人民便会安居乐业。如果课以重税,则民不聊生,很容易激成民变,那样就会适得其反了。要知道,只有人民富足,国家才能富足啊。”

哀公听了有若的话,果然一年以后政通人和,鲁国形势好转。民富是国强的基石,脱离了民富的国强是虚幻的或是不巩固的。秦灭六国后,积天下之财富为己有,南定百越、北击匈奴,军力强盛,国不可谓不强,但这种国强,是建立在暴虐、盘剥百姓的基础上的,因此,幻想秦的统治能够千秋万代延续下去的秦仅历三世就走向灭亡。据此足以得出民安国安,民怨国危的结论,这点的确值得后世领导者引以为鉴。

○做个为民做主的好官

为政者要心存仁德,立足于老百姓,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施政、处事。如:

一、对待任何政事都要严肃、认真,不骄傲、不欺诈,做到言而有信,说了的话要兑现,决定做的事不拖延、不推诿。

二、节约财用,多多体恤人民、爱护人民,反对铺张浪费,更反对穷奢极侈,每一个从政者应该“一饭一粥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

三、遇有役使老百姓,要爱惜民力,不耽误农时。

这些正如姜太公回答周武王所问时说的:“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问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爱民是为了得民心,民心之得失,亦即政权之得失:得民则兴,失民则亡,概无例外。

过去,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老百姓常称地方的县官为“父母官”,而这些地方官中,确实也不乏孜孜为民,所谓“爱民如子”,或者“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父母官受到百姓的爱戴,而受到后世的传颂。而今,时代大大前进了,人民也当家作主了,一切为政者、从政者,不论地位高低,职务权力大小,都是人民的公仆、勤务员了。因此;如果说“公仆”之对主人,为官而不清廉公正,处事而不认真、负责,态度而不诚实、守信,对国家财物又不珍惜、爱护,使民更不以时,常常糟蹋民力,暴殄天物,借公奢靡,挥霍无度,而且反仆为主,高高在上,恃权骄横,欺压良善等等,那么,这就不是什么治国之道的表现,而是祸国、殃民的反映了!能不引为鉴戒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