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1 / 1)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

译:孟子说:“人们对别人都有同情心。过去的君王因对别人有同情心,于是才有同情人们的政治。凭着对别人的同情心,去实行同情人们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运转在手掌之上了。

在上位者虽然手中拥有权力,但如果没有同情心,过分迷信权力,靠压制的手段施行领导工作实非上策,能够容人,具有同情心,不仅是领导者应该具备的修养,在很多时候,也是成事不可缺少的条件,是一种高明的做事策略,有些事情在一般人看来确属大事,但如果领导者也当做大事揪住不放就可能误了真的大事,所以领导者在面对这样的“大事”时要有一种容人的气度。

人在面临绝境时,有时会全力挣扎,以死相拼。

斩草除根固为重要,但“置人于死地”也往往容易激起更大的反弹力,反而可能会瞬间成败易位。因而在征服者已经把被征服者置于必败之险境的同时,必当考虑要给其留有一点“生”的余地。能作出这样决策的往往是能想得更远的决策者。

三国时期,曹操平定河北之后,曹仁跟随曹操包围壶关。攻城主将曹仁下令说:“城破以后,把俘虏全部活埋。”结果连续几个月都攻不下来。

曹操对曹仁说:“围城一定要让敌人看到逃生的门路,这是给敌人敞开一条生路。如果你告诉他们只有死路,敌人会人人奋勇守卫。而且城池坚固,粮食又多,攻则会伤亡士兵,围守便会旷日持久。今陈兵在坚城下面,去攻击拼死命的敌人,不是好办法。”

曹仁按命而行,城上守军投降了。

乱世之主,一生百战,胜败在所难免。而每一战的胜利,都可能有一批降者,如何对待降者,霸主们或杀或留,自有一番主张。虽然对于降者斩尽杀绝的做法,可以起到斩草除根的作用,但是英明的霸主往往是不杀降的。

曹操一生不杀降的事很多,收编青州黄巾军即为其一。

曹操打败黑山军后,于兖州东郡有了立足点,做了名副其实的东郡太守,名声大震后,决定先平定黄巾,再图取天下。于是曹操向青州黄巾军发起进攻。当黄巾军退至济北时,已是寒冬十二月,衣食接济很困难。曹操敦促黄巾军投降。经谈判后,黄巾军数十万人向曹操投降,愿意接受他的指挥。曹操非常高兴,宣布既往不咎,一个也不加伤害,将其中的老幼妇女缺乏作战能力的,全部安排在乡间从事生产,挑选其中精壮者五六万人,组成“青州军”。

这样,曹操的军事力量大增,他终于有了一支同其他割据势力抗衡的武装队伍。

同时,对于像张绣那样降而复叛,叛而复降,曹操多次南征,并致使爱将典韦、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在南征中丧生的投归者,也不计较其杀子侄及爱将之仇,并表示热烈地欢迎,立即任命他为扬武将军,表封他为列侯,还与他结为儿女亲家,为己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在后来的官渡之战中,张绣为曹操打败袁绍立下了战功。

因此曹操的一生,虽然杀了很多人,但他的不杀降,向天下人显示了自己宽阔的胸怀和不计私怨的品格,从而为曹操取信于天下,争取更多的贤士归附,起到了积极作用。

不管是战场上的敌对双方,还是生活、工作中的竞争对手,对人切不可赶尽杀绝,对照曹操的做法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给人活路,自己就有出路。

领导者可以指示、指导下属,也可以纠正下属的过失。虽然如此,但如果决策时太仰仗权力,采取强硬手段来压制下属,口口声声说,“我说这么做就这么做”,不厌其烦地一再在一些不必要的事情上向人们显示自己的权力。这样不但不能使下属信服,而且蛮横、高压地利用权力,还会引起下属的反对,甚至会把小事激成大事,以致到了让你不可收拾的地步,最终酿成大事也是有可能的。所以,领导者容人的气度将决定他们日后所能取得成就的高度。

○容人者才能为人所容

如果想到“做人君”的,不但要执掌芸芸众生的生死、祸福的命运,而且还要担负国家盛衰、兴亡的责任,这样,“为君难”,也就会成为兢兢业业,竭心尽力,治理好国家的动力。

可严重的问题是,总有那么一些领导者,沾沾自乐于“唯其言而莫予违也”的自我陶醉中。这就是说:他们对臣民操生杀予夺之权,他们的话是没有人敢违抗的;他们可以指鹿为马,可以以黑为白,胡说八道;他们更可以胡作非为,为所欲为,无所不为。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他们就根本不可能理解暴政可以导致人亡、政息、邦丧的严重后果。这是一些不见棺材不下泪,非到上绞架、断头台,绝不会放下屠刀的暴君。

古今中外的无数历史史实,都无情地证明了这一点:任何视民如草芥的君王和为政者,最终都是被人民视之如刍狗而被打倒!所以领导者要有不忍人之心(同情心),行不忍人之政(同情人们的政治),才可称王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