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真心爱民民助之(1 / 1)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译:限制人民不必用国家的疆界,保护国家不必靠山川的险阻,扬威天下不必凭兵器的锐利。行仁政的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帮助他的人就少。援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亲戚都反对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都顺从他。

对于残暴的国君,人们往往编出歌谣来诅咒他们,战争时要么退缩不前,要么干脆逃跑,甚至临阵倒戈;而对于爱惜民众的国君,他们则倾力相助,因为保护国君就等于保护自己较好的生活。所以,作为领导者谁得到了人心,谁就能稳定国家,谁就能在战争频仍的多事之秋取得发展。这正是孟子的观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春秋中期以后,晋国的大权逐渐落到了一些士大夫手中,出现了士大夫专权的局面。在这些士大夫中最终以智氏、韩氏、魏氏、赵氏四家最为突出。在这四家中,智氏的势力最强,但也最骄横,赵氏的力量较弱,但能够勉力勤政,爱惜民力。

在治理国家方面,赵氏赵简子独具风格。一次,他派大臣尹铎去晋阳任职,临走的时候,尹铎问赵简子说:“您派我到晋阳去是不是有什么想法呢?您是想让晋阳成为一只蚕茧,您可以从中不断地抽取茧丝呢(意即榨取百姓的血汗)?还是希望晋阳成为国家最为可靠的保障呢?”赵简子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要它成为国家的保障。”于是,尹铎到了晋阳,就用少报晋阳户数的方法以减少应该上缴的租税,他还努力发展生产,注意爱护百姓,晋阳逐渐富裕起来,而且民心大服。赵简子知道了这些以后,曾经极其郑重地对其子无恤说:“假如将来赵国遇到危难,就到晋阳去躲避,不要以为晋阳偏僻地小,那里却是赵国的最好的保障。”

后来赵简子去世,其子赵襄子继位,他继承其父的风格,宽待民众,赢得了民心。智氏智伯依靠自己的强权向赵襄子索要蔡地和皋狼之地,两者面积加在一起有一百里以上,遭到了拒绝。

智伯十分气愤,联合韩、魏的军兵一起前去攻打赵,并约定战胜之后三家平分赵的土地。形势危急,赵襄子准备逃到其他城池去,他向手下征求意见说:“到底到哪里去呢?”从人说:“长子县城离这里近,城墙坚固,可以到那里去。”赵襄子说:“当地的老百姓下大力气来修筑了城墙,现在又要他们拼命去护守城池,谁肯跟我一起干呢?还是别去了!”属下又有人说,“邯郸的粮仓充实,可以到那里去。”赵襄子说:“粮食充实是因为收刮民众啊,现在又要他们因守城而死难,老百姓会乐意吗?还是不能去!实在不行的话,就应当选择晋阳。晋阳是先父简子嘱托给我的地方,又是尹铎施行爱民政策的地方,百姓必定会拥护我!”于是赵襄子率领百官逃到了晋阳。

赵襄子到了晋阳,老百姓果然乐意跟襄子一起守城。晋阳先是由家臣董于安治理。后来又由家臣尹铎治理,尹铎在当地很得民心,因此,晋阳城可以说固若金汤。三家兵马把晋阳城围住,就是打不下来,当他们进攻时,总是遭到大量箭矢的乱射,就这样,两年过去了依然没有打下来。晋阳城里的箭已经剩得不多,赵襄子很着急。这时有人提醒他说,听说当初董于安在宫殿藏了无数的箭枝,不如去找一找。赵襄子就下令推倒了宫墙,果然发现了许多做箭杆的材料,又融化了铜柱,用来制作箭头。赵襄子对部下们说:“假若没有董于安,就不会会有这么多兵器,没有尹铎,老百姓也不会拼死守城?”

最终韩、魏与智氏发生内讧,联合赵襄子杀死了智伯,反而是把智伯的土地给平分了。其后三家又进一步平分了晋国的其他土地。

公元前438年,三家就只给晋国留下了绛州和曲沃两座城,剩下的地盘全都平分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晋”。

在“三晋”之中,赵国并不算强大,其实最有实力的是魏国,尽管魏国刚开始的君主也十分贤明,但是只有赵国能够善始善终,一直都实行仁政,所以,它最终坚持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最重要的是得人心,没有人心的归附,以赵国之弱小,是绝不可能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我们从赵国的兴亡史中可以看出,前人的那句万古不变的名言是有着极其深刻的道理的,这句名言就是:“得人心者得天下。”

道,即仁义,得到它,君主才是九五至尊,威仪赫赫;失去它,君主就难免会仓皇出逃,如丧家之犬。如果早明白这个道理,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也不至于自尽煤山了。

○如何获得民众的帮助

一个政府如何才能获得民众的帮助?首先要为民,就是“要为人民谋幸福”。其次要信民,要想得到人民的信任,首先必须信任人民,要言而有信,向人民讲真话而不讲假话。

这些话都是老生常谈,然而,要真正做到,又谈何容易?从历史上看,还没有哪一个王朝能自始至终地做到这一点。要获取民众的帮助,最重要的是,夺取权力的人,在达到目的以后,能否实现自己在夺权时对天下百姓的承诺。无论是在古老的中国,还是在现代的西方,在权力还未到手时,夺权者无不说得天花乱坠,什么拯国家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什么实现福利社会,减轻国民负担。可一旦江山坐稳,权力到手,还记得自己诺言的,能有几人?那一切大多会被丢弃到脑后,甚而至于倒行而逆施!此时,虽然天下人都知道掌权者的言而无信,可你又岂奈他何?然而百姓心中是有一本账的,当一次又一次的言而无信,使百姓彻底失望了时,这个王朝,这个掌权者存在的基础便完全崩塌了,它的末日也就来临了。试看一些王朝,在其巅峰时期,其武力不可谓不强大,其财力不可谓不雄厚,可为什么最后却一个个都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呢?归根结底,就是失去了百姓的信任。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为无数的历史事实所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