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不图虚名,追求实效(1 / 1)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第十四》)

译:孔子说:“君子以他所说的话超过他的行为而感到可耻。”

言过其实就是吹嘘。喜欢吹嘘者尽管方法不同但其实质都是一样:或者自我标榜,博取信任;或者大言耸听,哗众取宠;或者讨好蒙混,欺世盗名。总之,这是一种不严肃、不负责、轻率而言的浮夸作风,一种不忠诚、不讲信、不求实的表现。它不但是成就事业的大忌,更是为人立身处世的大害。身为领导者应当戒除这一点,贪图虚名结果只会让自己不得善终。

唐朝名臣魏征一心为社稷着想,对皇上的过错及时指出,不图虚名,被唐太宗誉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贞观六年(632年)三月,太宗行幸九成宫。返回时,随从的宫女先行,住在围川县(今陕西扶风)的官舍中。仆射李靖和侍中王珪随后到达,地方官员让宫女到别的地方去住,腾出官舍让李靖等人住宿。太宗知道后生了气:“小小地方官员竟敢轻视我的宫人!”下令要查办地方官员。魏征劝阻道:“李靖和王珪都是朝廷重臣,宫人不过是皇家的奴仆。朝廷的大臣到下面的府县,官员要向他们请教朝廷的法度;大臣回到京城,要向陛下奏告百姓疾苦。官舍本来就是大臣会见地方官员的处所,地方官员也不能不去拜见大臣。至于宫人,她们除了供役之外,并不接待来访者。如果因此而查办县中官吏,就会使天下人感到惊讶。”太宗一听,立即省悟,就按下这件事不再过问。

不久,长乐公主要出嫁,太宗因她是长孙皇后所生,准备办一份丰厚的嫁妆,比当年他的妹妹永嘉长公主(李渊之女)增加一倍。魏征知道后又进谏道:“这不可以。当年汉明帝封皇子时说,我的儿子怎能跟先帝的儿子比。封的县数比光武帝的儿子、明帝自己的弟弟少一半。史书上将这事当做美谈。当今皇上的女儿称公主,姐妹称长公主,既然加了一个‘长’字,就是表示尊崇的意思。感情尽可以有深有浅,但礼法却不能超越。陛下现在这样的做法,与汉明帝比起来,恐怕是大大的不如吧!”太宗接受了魏征的意见,长孙皇后也表示同意,并派人送钱40万、绢400匹,作为对魏征的赏赐。

曾在隋朝任官的郑仁基有个女儿,容貌美丽又富有才学,长孙皇后奏请把她聘为充华(后妃名号之一),太宗同意后,下了册封的诏书。魏征知道郑家小姐已经许配了夫家,就进谏劝阻道:“陛下身居楼阁之中,就应希望天下百姓有安身之屋;陛下吃着精美食物,就应希望百姓也饱食不饥;陛下看看左右妃嫔,就应希望天下男女及时婚配。现在,郑家女儿已经和人订婚,陛下却要将她纳入宫中,这难道合乎为人父母的心意吗?”太宗一听,立即表示自责,决定停止册封。但有人提出,郑家小姐并未出嫁,而且诏书已下,不宜中止。和郑家姑娘订婚的陆爽本人也上表说:他和郑家并无婚约,是别人不清楚在乱讲。太宗再次征求魏征的意见。魏征如实指出:“这是陆爽心里害怕陛下以后会找他的麻烦,才违心上表的。”于是,太宗重又下了一道敕令:“今闻郑家之女,先已受人礼聘,前出文书之日,未详审事实。此乃朕的不是。”果断地收回册封诏命。

图虚名者是取得不了大胜的人生,因为虚名误事,不少有权有势之人就是因为好大喜功而落到身败名裂。敢于直言的魏征不图虚名,追求为百姓办实事,出实效,切实为大家的利益考虑,因而办起事来就能得到大家的帮助。最终也一定会获得大胜的人生!

○决策者不可名心太切

名心的表现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如成功、成名、成人、成才、成绩、成就、成仁、成礼、成全、成事、成家、成熟,等等等等,正是这样一种广泛的、普遍的心理愿望,使人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这样的一种心理期待,事事周全,样样完满,件件顺遂,这就是俗见。自然,就对疾病的有无,子孙贤良与否也格外看重。没有得到,就希望得到,得到了,又害怕失去;自己得到了,害怕子孙失去,子孙没有得到又希望他们得到。人一天到晚就处于这样的患得患失之中,何时是个尽头呢?大凡这样名心切、俗见重的人遇到问题大多采取逃避责任的态度,而只有善于自省求过的人才勇于担责。

领导的真谛就是授权一个人并经由他而完成工作。伴随权力而来的则是成败的责任,不愿意承担责任,就不配做一位领导者。“不可推诿责任”应该铭记在每位领导者的脑中。

然而,有些领导者在事事都照计划进行时,笑口常开,而在发生波折时,却立刻板起面孔责怪别人;工作方案推行成功时,他独居其功;失败时,却推得一干二净。这与有影响力决策者的作风迥然不同。

最佳的领导者有成熟的看法。他承认领导带有危险性;他知道当工作任务失败时,他要负责;成功时,他也可以得到报偿。他知道部属可协助他完成任务,也可以制约他的工作进程。领导者有效决策时一方面愿意承担责任,另一方面也愿意让大家分享荣耀。

这种态度绝没有利他主义的成分,而是无可规避的。如果你不采取这种态度,唯一受愚弄的将是你自己。欺瞒只会腐蚀对上和对下的关系,领导者也将失去上级和下属的尊敬,在这种情况下,别人的支持又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