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孔子说:“事奉君上,先要尽心力把职事办好,而把食俸禄的事放在后面。”
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离不开必要的物质基础。但人应该先讲敬业,就像孔子说的那样,“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就是说,有能力做那件事,就去做那个位置,否则,就辞职不干。把事情做好了,才心安理得,才问心无愧,才踏实充实。如果总是强调得失而把处于中心地位的工作丢在一旁不管不问,多少有些本末倒置的意味,其结局也不会善终。
东晋时的吴隐之说:一个人读书做官如果只为了贪取富贵,他的人生理想就十分低俗,只能沦落为一名恶人。这样,读书做官对他而言便是件坏事,是促其堕落的平台,又有什么值得称道呢?我不想成为这样的恶人。
吴隐之每月领到俸禄,第一件事便是接济贫穷的亲友和乡邻。他的家人起初并不赞成,说:你不贪不占,这在当官的当中已是很难得了。你的俸禄是你辛苦所得,我们自己还不富裕,不能白白送给别人。
吴隐之为了让家人理解自己,耐心做他们的工作,他说:戒除贪心不是件容易的事,这需要时时刻刻的努力。我也担心自己一旦富裕起来,就开始追求享受了,现在清苦一些是好事啊!
一次,吴隐之和随从出门办事,天下起雨来。吴隐之看见一个书生抱着蓑衣在雨中行走,十分奇怪,便主动上前问他说:蓑衣可以遮挡风雨,你为什么不用呢?
书生说:蓑衣是我在路上拣到的,如果失主心疼蓑衣,那么我披在身上就不合适了,所以只好抱着。
吴隐之深受触动,他说:你能做到这样,我也自愧不如啊。
他把书生请回府中,托人保媒将女儿许配给了他。
吴隐之清廉有德,朝廷对他屡有褒奖,十分信任。当富庶的广州地区的官吏贪污丑闻不断时,朝廷任命吴隐之为广州刺史,是广州地区的最高官员。
朝中大臣在推荐吴隐之时说:一个人如果能做到不贪,那么任何东西就无法**他了,这样才能保持公正,让人信服,使社会风气发生大的改变。吴隐之有许多贪取的机会,他都经受住了考验,这是其他人不可比拟的。
吴隐之在广州任上,严惩了一大批贪官污吏和不法商人,使当地习俗日趋淳朴,官吏奉公守法。
吴隐之以不贪受人尊重,朝廷也因此器重他,这是他有别于他人的最显著之处。他认为贪心并不能给人带来实质的好处,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这一点。
尽心做好本职工作,上不负皇恩,下不负黎民百姓,即使不求富贵,“富贵”有时也会不请自来,这才是智者所为。
○要明白自己追求什么
廉洁问题对领导者来说,是极端重要的,它对领导活动有重大影响。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廉洁奉公是发挥领导形象效应的关键。一个领导者是廉洁自律还是结党营私,贪污受贿,直接影响到领导者的形象。领导者一旦给人一个不廉洁或腐败的形象,那么,就会形成“台上他讲,台下讲他”的情况。因而,领导者只有树立廉洁奉公的形象,才能产生积极的“形象效应”——感召力和凝聚力,得到下属的拥护和爱戴,从而保证领导活动的顺利进行。
第二,廉洁奉公是科学决策的前提。一个领导者私心太重,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为一己之利考虑,就会被私欲蒙蔽住智慧的眼睛,丧失清醒的头脑,就会看不清事物的本质,古今中外,在政治、军事、经济领域,都不乏这样的事例:对立的双方,为战胜对手,常常利用对方领导者自私的弱点,导致对方决策失误,从而最后战胜对手。这就从反面说明了在决策活动中坚持廉洁奉公的重要性。
第三,廉洁奉公是任人唯贤的基础。古人云:“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可见,选用贤才是领导者开拓伟业的重要保证,要选好人才,要求领导者必须廉洁奉公。只有出以公心,才不会爱“财”,而是爱“才”。否则,就会弃“才”求“财”,就会看“财”用人,就会把一些受贿行贿的歪才甚至腐败分子提拔到重要岗位上来。那么,势必断送我们的事业。
明朝无极知县郭久礼在总结自己当政多年的经验时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廉洁,既是对领导者的道德要求,也是其有效行使领导权力的必要条件,是领导艺术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