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八佾第三》)
译:哀公问宰我关于社的事。宰我回答说:“夏后氏用松树为社,殷人用柏树,周人用栗树。又说:用栗树是要使老百姓战栗,对政府有畏惧。”孔子听到后,说:“已完成的事,不须再说了;已实行的事,也不须再规劝了;已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领导者应当具有宽广的胸襟,对别人已经发生的过失或是既成事实抓住不放,耿耿于怀,只能让自己逐步地处于孤立境地,缺乏下属们强有力的支持,如果领导者能够容忍别人的过失,不仅体现了自己的心胸宽广,犯错之人也会感到自愧,从而对自己的领导更加忠诚。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大度宽容。尤其是在同一帐下听令的人,如果相互之间钩心斗角,必定会危及社稷。同和自己有过嫌隙的人和衷共济,尽释前嫌,这才是君子的风度。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工作中受人尊重,彰显领导风范。
郭进是宋朝著名的将领。有一次被宋太祖任命为山西巡检。任职期间,他秉公办事,赏罚严明,不循私情,为此得罪了一些人。有个军校心怀不满,又经人唆使,就跑到朝廷告了郭进一状,说郭进贪污军饷,克扣军粮,损公肥私。宋太祖很重视此事,亲自召见这位军校,详细调查这件事的情况。在言谈话语中,宋太祖发现了许多破绽,因此对此人产生了怀疑,便派人来严厉地讯查他。军校受不了严刑,只好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太祖非常生气,就派人把他押送回山西,交给郭进,详细给他说明军校诬告他的过程,叫郭进亲自杀掉军校。郭进问清了情况,联想到北汉国正与北宋交战,就对军校说:“我与你并无私怨,你却陷害我,也太不明事理了,这不是大丈夫所为。但你竟敢诬告我,这点胆量我倒很佩服。这样吧,你也知道我国正与入侵的北汉人打仗,如果你能出其不意,在战斗中消灭大量敌人,我不但不治你的诬告之罪,还要向皇上呈报你的战功,提拔推荐你。反过来,要是你被敌人打败,你也就实在没有叫人佩服的地方了,那时你不要回来见我了,自己就去投河吧,我不想弄脏我的剑。”于是军校就被释放出来参加了战斗。在战场上,军校奋不顾身,勇猛顽强,居然杀死了几十个敌人,打了一个胜仗。郭进听说后,很是高兴,不但没惩办军校的诬告之罪,还向太祖呈报了他的功勋。那个军校因此得到了提升。军校对郭进感激得无以复加,以后一直忠心耿耿地跟着郭进,成了郭进手下一员得力的大将。
对于无用或有罪之人,抛弃之不如利用之,利用之不如教育之。郭进不但利用了那个军校,还以自己的所作所为教育了他。化仇为友,转怨为爱。这种为人之道,是很可取的。
○要改掉揭人疮疤的恶习
揭人疮疤,除了让人勾起一段不愉快的回忆外,于事无补。这不仅会叫被揭疮疤的人寒心,旁人一定也不大舒服。因为疮疤人人会有,只是大小不同。见到同事鲜血淋漓的疮疤,只要不是幸灾乐祸的人,都会有“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感觉。
“并不是我喜欢揭人疮疤,而是他的态度实在太恶劣,一点悔过的意思都没有。我这才忍不住翻起旧账来的。”有的领导者辩解说。
这并不是不能理解的。如果有必要指责其态度时,只要针对他的恶劣态度加以警戒即可。每次针对一件事比较能收到好效果。集中许多事时,目标分散了,被批评的人反而印象不深。
据调查表明,凡是喜欢翻旧账的领导者,也喜欢把今天的事情向后拖延。这种拖延的人,指责下属也不干脆。他不能迅速解决问题,就会将各种问题、包括某人过去犯的错误累积起来,不知什么时候又提出来,完全失去了时间性,这是很笨拙的做法。
组织中的各种事务都要有个完结,这很重要。过去的事已经过去,我们应该努力把现在的事情做好。没有“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把现在事拖到将来,那么,在将来的日子里,你就得不停地翻旧账。这是恶性循环,办事越拖,旧账越多,旧账越多,办事越拖。
领导者要杜绝揭人疮疤的行为,除了要知晓利害,学会自我控制外,还须养成及时处理问题的习惯。不要把事情搁置起来,每个问题都适时解决,有了结论,以后也就不要再旧事重提,再翻老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