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孟子·梁惠王下》)
译:如果大王同百姓一同娱乐,就可以使天下归服了。
与下属们同心同德,是领导者取得成功的关键,此处孟子以与百姓同乐隐喻领导者应与下属同甘共苦,率先垂范,用自己的行为影响部属,获取信任,以求达到上下同欲,从而团结一心为取得事业的成功而共同努力。
在统一天下的战争中,秦王嬴政就充分看到了全国上下一心的重要性,他屡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军事总动员,并亲自视察前线,犒赏官兵,与民同乐,以求全国上下团结一致,为统一战争服务。在另一方面,由于统一战争前夕,嬴政坚持开放的人才政策,使一大批贤德之士纷至沓来,极大地充实了秦国这架战争机器,使秦国形成一个以嬴政为中心的坚强有力的领导集团、谋略集团。这个集团在统一战争中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从而使统一战争有了必不可少的政治保障。
在七雄纷争的战国时代,要想保存自己,战胜对手,仅有高层领导的团结远远不够,还必须有一支团结的、强大的武装力量。正缘于此,秦王嬴政在加强军队建设上着实费了番工夫。
战国初期,各诸侯国的军事力量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但是到了战国晚期,情况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秦国的军队由落后状况明显跃居到各国军队之先。这种飞跃性的变化得益于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运动。但当时各国也都进行了改革,为什么别的诸侯国的军队却没有像秦国军队那样出现举世瞩目的进步呢?这主要决定于商鞅的建军思想以及他对秦国军队所进行改造的具体情况,以及秦国后来的统治者对商鞅变法的建军思想的坚持和深化。概括起来,秦国经验有如下几点:
首先,对旧的国家军队进行了组织改造,使军队成为向全社会开放的武装组织;
其次,对旧的国家军队进行了思想改造,即用“法治”治军思想代替“礼治”治军思想;
再次,增强了国民的国防意识,培养了尚武精神,把国防教育和培养尚武精神提升到了治本的高度。由于把“一切为了战争”作为国家的建军目标,用尚武精神武装军队,武装全体国民,从而为造就出当时第一流的军队奠定了精神基础;
又次,鼓励耕战,以农养战。
从上面一系列改革举措可以看出,秦国军队的改革建设是全面而深刻的,它的改革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军队建设成为富国强兵目标中的重要一环。
早在统一战争开始之前,嬴政就已经把秦国这支虎狼之师紧紧地掌握在手中,并且依照商鞅的治军思路,不断地加强军队建设,使这支军队组织结构严密无比,思想空前团结。在战争中,嬴政又一次次进行全国总动员,使得全国力量空前团结,实际上就是严格的军国体制。这种体制当然最有利于战争征服,可以说是嬴政一统天下的最根本原因。
能否让全体军民同心同德投入到统一战争中,这是秦王嬴政成功与否的关键。然而道理上看起来简单,要做到上下团结一致并不是一件易事,这就要求统治者首先要率先垂范,要靠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部属的信任,这样下级才能自觉服从领导,甘心情愿地为其工作。其次统治者要制订一个统一的政治目标,因为没有统一的政治目标,就难以形成精神上的凝聚力,就不能统一行动,步调也不能上下一致。
嬴政显然正是这么做的。他从统一目标的制订、作战方针的布置、将帅的任用、前线的视察、战争胜利后的普天同庆等,都亲自参与,与臣子同乐共苦。有了这样的领袖人物,才有了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共同图谋大业的思想基础,也才有了后来统一六国的辉煌壮举。这些都与他能够和部属同甘共苦是密不可分的,所以领导者如果能够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用魅力影响部属
聪明人能够使自己的美德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具有永恒的魅力。你是否最大限度地表现了自己的才能和美德呢?这可是成功的一大秘诀,它有利于丰富你的形象,有利于你事业的成功。如何最大限度地表现自己的美德呢?请记住“尽善尽美”四字。马尔腾认为:“事情无大小,每做一事,总要竭尽全力求其完美,这是成功的人的一种标记。”
美国哈佛大学管理专家皮鲁克斯有一句名言:“管理才能是最好的影响力。”真正的领导者是能影响别人、使别人追随自己的人物,他能使别人参加进来,跟他一起干。他鼓舞周围的人协助他朝着他的理想、目标和成就迈进,他给了他们成功的力量。
领导者能力首先是一个人的个性和洞察力——他作为一个人的最核心的东西。领导者应走在下属前面,并且一直走在前面。他们用自己提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并且也乐意别人用这些标准来衡量他们。优秀的领导者就是能不断成长、发展、学习的人。他们愿意付出当管理者的代价。为了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扩宽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技巧,发挥自己的潜能,他会做出种种必要的牺牲。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变成受别人敬仰的人。
有良好个人品质的可依赖的人,比没有受人敬仰的品质的人更有可能成为领导人物。但单靠良好个人品质还不能成为领导人物,这些品质还必须与能积极与人沟通的能力结合起来。领导者与下属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关怀下属,学会与下属沟通,调动下属的积极性,积极思维方式,个性、理想,与别人沟通和激发别人积极的能力都能构成领导者才能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