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不强加于人(1 / 1)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子贡请教孔子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大概是宽恕吧!自己所不想做的事情,不要施加于别人。”

任何一个社会,每个人都各行其是、为所欲为,那是肯定不行的,都要接受这个社会管理者、统治者的“欲”。所能希望的,是管理者、统治者的“欲”,同被管理者、被统治者的“欲”的一致。这样,无论施与不施,社会就都能接受了。

在中国的皇帝中,嘉靖皇帝的名气并不算大,他也的确算不得一位出色的最高掌权者,但他的固执己见,在中国的皇帝中却独具个性。

在明朝的皇帝系列中,他原本不算嫡系,只能算是旁支。他的父亲是明孝宗的兄弟,被封为兴献王,藩王府设在湖北安陆,父亲死后,便由他接替王位,其时,他才十五岁。正在这时,明孝宗的继任者明武宗朱厚照死了,而明武宗没有儿子,帝位继承人空缺。后经武宗的母亲张太后和内阁首辅大臣杨延和商定,由他,明孝宗的侄子、明武宗的兄弟朱厚熜来继承帝位。

按照皇家传统,新皇帝上台,要给去世的父亲追加谥号,还要给健在的母亲上尊号。对于正常情况下的“父死子继”或者亲兄弟之间的“兄终弟及”来说,这都不成问题,追称父亲为皇考某某皇帝,母亲为某某皇太后就是了。可嘉靖的情况有点特别,他的父亲只是个王爵,没有资格追称为皇帝,这样,他的母亲自然也就不能尊称为皇太后了,更何况宫中还有个正牌儿的张太后呢!当时主事的大臣杨延和等人引经据典,主张他以明孝宗为父亲,而以自己的亲生父母为皇叔父母。嘉靖是个大孝子,这个主张遭到他的强烈反对,他责问道:“父母难道能更换吗?”驳回再议。无奈赞同这个主张的大臣人多势众,嘉靖势孤力单。正当他需要支持的时候,一个叫张璁的人,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写出一篇《大礼议》,认为嘉靖完全有理由称自己的父母为皇考、皇太后。这样,大臣中分为护礼派与议礼派,一场议礼之争便激烈地展开了。

嘉靖此时虽然才十五六岁,但却极有主见,他不为杨延和等人的拥戴者之功和势力强大而动摇,一定要为自己的父母争来个皇帝和太后的头衔,为此,不惜和群臣闹翻。而明朝那些死脑筋的大臣,自以为在维护什么至高无上的皇统大义,也不肯妥协。事情一直闹了两三年,也没个结局,最后嘉靖宣布,尊称他的母亲为“圣母章圣皇太后”。这一来,那些护礼派的大臣群情激昂,抗争的奏疏雪片也似地递了上去。嘉靖给他来个置之不理,这些人更是激愤难平。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十五日,二百余名大臣集聚在左顺门,杨延和(此时已退休)的儿子杨慎慷慨陈词:“国家养士已一百五十余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其他大臣也呼应着:“万世瞻仰,在此一举。今天谁要不誓死力争,大家便打死他!”这二百余人一齐跪在左顺门前,呼天抢地,高呼:“高皇帝!孝宗皇帝!”喊声震天,直达宫内。嘉靖命司礼太监传谕,命令群臣退去,可皇帝的圣旨居然不起任何作用,大臣们不只未退,反而越集越多,拍着左顺门的朱漆大门,哭喊呼叫。这无异是对嘉靖权威的一种蔑视,皇帝震怒了,下令锦衣卫将闹事的大臣逮捕入狱,第二天将这二百二十人全都押至午门之外,实行杖责。这些官员,平日一个个养尊处优,何曾受过如此酷刑?午门之前顿时血肉横飞,有十七个人死于杖下,其余的人,有的被贬官,有的被流放。

接着下旨,称孝宗皇帝为皇伯考,张太后为皇伯母,自己的父亲追谥为皇考恭穆献皇帝,母亲为圣母章圣皇太后。十八岁的小皇帝嘉靖,仅仅为了给自己的父母挣个虚名,不惜制造一场大血案,终于将“己之所欲”,施之于大臣,施之于国家。现在人看来,这场历经数年,闹得沸反盈天,使许多人丧失性命,使许多人断送了仕途前程的大案,其实十分无聊。嘉靖皇帝也是白忙活,在明朝帝王后妃谱系中,依然没有他老爹老娘的地位,后世人倒是通过这件事看出了他的暴戾、刚愎。

嘉靖的这个“欲”,所影响的面毕竟不算太大,只不过是二百二十个大臣,一般老百姓对此并不太放在心上,但是,统治者的“欲”和“不欲”既多且广,有许多涉及到百姓的穿衣戴帽、言行举止等日常生活和士农工商等有关国计民生的事情,他们在这方面的“欲”和“不欲”,“施”或“不施”,都关系到亿万臣民的贫富荣辱以至生死存亡。

满族人的规矩是剃光半个脑袋,而汉族人则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根毫毛也动不得的。两种不同的“欲”发生了矛盾,结果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满族人来了个“己之所欲,必施于人”。也不知有多少汉人因不愿剃掉头发而被砍了脑袋。这种‘己所欲,施于人’的强迫行为必然会遭致最大多数人的反抗,其内部统治也必定不会稳固。

○权力不是万能的

权力能让领导者做到许多事情,但却并不能保证做得最好。领导的过程不再是简单的命令与执行,而是一种将组织与个人的潜力释放的催化过程。

有人说领导艺术就是一种智慧,就是精心运用和实现手中的权力。这话一点没错,领导者经营着权力。他们通过发动他人按照他们的意愿行动来达到目标。他们让事情发生,使事情完成。

一个人在组织中的地位越高,他个人所拥有的权力也越大。因为领导的优越地位,他可以指挥和引导他人的活动,调解存在的差异,必要时也可以强制命令。所以,权力对领导活动来说至关紧要。权力就是倾听他人、化解冲突、说服他人的能力。权力还是抑制破坏性的不满情绪、防止人们讨论可能有破坏性的话题、压制没有好处的批评的能力。

因此,在许多人的眼中,领导就是权力的代名词,意味着命令与遵从。这仅仅是权力的一种表象。因为,领导者在组织中并不拥有全部的权力。即使是那些最普通的员工也拥有某些权力。一般说来,权力受职务影响。权力都是与职务相联的,所以叫职权。权力的大小受职务大小的限制。你不能超出你的职务行使某种权力,也不能在你的职务范围内不行使这个权力。用多了叫滥用权力,用少了叫不负责任。

所以说,你有多大的权力就有多大的责任。当你是一个领导者的时候,不光意味着权力,更意味着责任(和职务相关的责任)。

不要相信权力是万能的,因为权力不能带给你的东西太多。

1.权力不能带来激励

人的需求是内在的,你用权力不能够激励它,因为不一定能满足他的需求。

2.权力不能使人自觉

权力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有可能你的意愿刚好是别人想做的事情,更多的时候是你的意愿跟别人的不一样。迫使别人做事情怎么能带来自觉呢?

3.权力不能使人产生认同

有些领导一拍桌子:就这么定了!一次两次有效果,时间长了,下属就跟你软磨硬泡了,甚至当面跟你顶撞。原因很简单,权力不能使人产生认同。秦始皇当年焚书坑儒干什么呢,不就是想用权力统一思想吗,那他做到了没有呢?秦始皇没能做到的事情,你能做到吗?

“权力”更多地依附于影响、支持、信任、实现目标等诸多要素而发挥作用。

领导的过程不再是简单的命令与执行,而是一种将组织与个人的潜力释放的催化过程。其任务是去发现、发展、发挥、丰富和整合组织与个人业已存在的潜力。

真正的领导权来自影响力,权力必须靠领导者自己争取,除非下属赋予你权力,否则你根本无法指挥他们。

一个“权力万能论”的信奉者,不久就会发现,单纯的权力是不可能给组织以永续的成长与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