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完美微账号是这么来的!(1 / 1)

了解了如何开通微视账号,如何使用微视,以及如何给你的微视添加描述之后,想必你对微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玩转微视的关键在于微视的内容是否“够有料”,是否足够吸引粉丝。那么如何填充内容,如何让你的视频更有创意、更特别、更容易脱颖而出呢?

微视首页每天都会推送用户的精品微视,被推送到“每日精选”的微视,播放量基本都在四五万以上,甚至达三百多万。什么样的微视才能够吸引人们关注呢?

在拍摄微视前,除了要准备好拍摄所需的设备,更重要的是要构思好微视的内容,这时你需要好点子的支撑。好点子是怎么产生的?从什么角度选取点子?这些便是我们所要关注的内容。

4.1.1 激**感,引起共鸣

要想构思出一个成熟的创意,必须了解受众的心理,把握好受众的关注点,才能有针对性地抓住他们感兴趣的内容。

人们无论是欣赏电影,还是看电视剧、戏剧、小说,或者听音乐,这些内容中某种情节或者旋律触动了他们记忆深处的某种情感,便会让他们觉得作品亲切感人。比如电影《归来》让很多中年观众纷纷落泪。可以说《归来》正是借用历史题材,勾起了人们对20世纪70年代的特殊记忆,一首《渔光曲》更是感染了无数观众,因而其票房成绩十分傲人。好的作品一定具有某种情感诉求,能够关照到某些人群的情感需求,引起他们的共鸣。因此无论是广告还是微视的拍摄,如能在创作过程中投入情感,运用一些能够引起共鸣的素材,便不难吸引受众。

在拍摄微视时,内容构思一定离不开对受众的关注。对某些热点问题或热点事件的关注,对人们身边发生的趣事的关注,或者对人们普遍具有但往往被忽视的习惯或细节进行改编和创作,都可以很好地吸引人们的关注。但是并不是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内容都是优美、淡雅或悲伤的,在微视这个相对“娱乐化”的平台,幽默、搞笑的创意内容更能吸引大家的关注和共鸣。

(1)萌宠萌娃萌倒粉丝,卖萌无极限

在这个“萌物”横行的时代,各种“萌”都被用来吸引受众。为什么这些“萌物”能够如此受欢迎呢?先看看下面几张图:

单单看图片,也许你就已经被这几个萌娃萌宠楚楚可怜的眼神吸引了。看到他们8秒的动态视频,更会让你的心瞬间变得柔软。这就是萌娃萌宠萌物们的吸引力所在。

可能有人会问,这种萌物的微视怎么能叫“激**感,引起共鸣”呢?

其实,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当他们看到小动物或者小孩的时候,心中都会产生怜爱的情感。这些萌物往往会激发人们心中强烈的保护欲。每个人都天生地对弱者有爱怜和关怀的情感。相关研究人员也称这是一种高度积极的情感互动,是一种正向的情感宣泄和本能反应。微视中传播萌物萌娃走萌系路线的用户们,正是抓住了当前“萌系”当道的机遇,激发了人们的情感,引起了大家对萌物们的怜爱。比如在微视上比较火的“@奥利消解and叮叮先生”就以宠物猴的生活记录为主,现在已经吸引了18000多名粉丝,他的宠物猴也大受欢迎。

所以从你家萌宠下手说不定就是个好主意呢。

(2)“井姐”犯二女神经当道,搞笑无极限

“井姐”是什么?

“横竖都是二啊!”

没错,现在微视当红的内容中,少不了“二”这个题材。千万别以为激发大家情感的一定都是主流价值情感,反而以前相对边缘的价值情感在“娱乐为主”的微视平台大受欢迎。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在微视中受欢迎的达人们,哪有中规中矩地对着镜头讲话的?几乎所有人都要“无厘头”一番。而这种无厘头又是怎样激发起大家的情感的?

比如下面这条微视,是@罗休休在七月初发布的,标题为《据说大学生都是这样复习的!》。在这条微视中,用四组镜头分别表述了“考试前一周”“考试前三天”“考试前一天”以及“考试当天”的四种状态。“考试前一周”拿着iPad边吃东西边看电影,乐不可支;“考试前三天”拿着手柄打游戏,**无限;“考试前一天”就临时抱佛脚,比热锅上的蚂蚁还焦虑;到了“考试当天”,就只能烧高香求过了。

这条微视被播放了90多万次(数量还在增长中),被9623个用户点赞,被转发了610次,获得了329条评论。几乎所有大学生一看到这条微视便能够迅速回忆起自己的大学生活。网络上流传一句话,大学生的考试用最后一周就可以完成,集中反映了大学生在临考前一周抱佛脚的普遍状态。看到自己大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激起了自己对大学生活的记忆,会心一笑,开心地点个赞表示支持便是这群用户的普遍观看心态了。

再如下面这条微视,是由微视达人@恋珊妮发布的。这条微视反映了不同科目老师对学生的不同要求,但这些要求之间或许是矛盾的。比如语文老师会告诫学生“你们每天拿一小时背课文,语文能学不好?”英语老师则告诫学生:“你们每天抽几分钟背单词,英语能学不好么?”而班主任却抱怨:“你们每天早点睡,至于上课睡觉吗?”学生们只能弱弱地说句:“老师,你们在逗我!”老师们的建议看似很有道理,但把这些建议加起来,我们会发现,时间用来背单词和课文,就没有时间睡觉。这便是众多老师们留给学生的两难问题。

这条微视已经被播放了40多万次,获得了8142个赞,有436条评论,被转发了572次。这条微视几乎激起了所有人小学或初中时代的记忆。这种现象几乎在每个时代都会出现,因此不管哪个年龄层的受众,看到这条微视一定会引起共鸣,老师们的殷切期望和学生时代的学业负担构成了我们学生时代的记忆。而这条短短8秒的微视,瞬间打开了我们记忆的闸门。这种能够引起共鸣的微视,在调侃了我们记忆的同时也让我们欣喜不已。以上只是就“激**感,引起共鸣”举的几个例子,只要能够抓住引起人们共鸣的核心,就一定能让你的微视脱颖而出。

4.1.2 打破思维定式,意料之外,结局大反转的剧情

一般而言,剧情短片都有一个通用的流程,分别是开端、发展、**和结局。8秒钟的微视与其他类型的剧情短片相比,可以说是将时长和节奏大大缩水了,但是也加强了对于刺激性剧情和情节的需要,需要在一瞬间搭建起来稳定的故事架构,推动情节游走,给予观众深刻的观看感受。于是打破思维定式,推行“反转”和“意外”就成为剧情设计的捷径了。

“反转”的大规模运用并为广大观众所熟知,是从韩国SBS播出的45分钟《反转剧》节目开始的。如果从电视与电影中汲取灵感,我们会发现,“反转”之所以能取得相对震撼的心理感应,是因为当观众对信息不了解或者不完全了解时,人物行动的目的就能得到很好的隐藏,观众只能凭借支离破碎的信息和编导设计的剧情在自己的潜意识中推导出自己认为的结局,直到剧情结束观众才掌握人物的真实想法和意图,并为此感到惊讶。“反转剧”最大的特点就是“反”,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在剧中随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巨大逆转,这是它的最大看点,也是反转剧受到观众热捧的根本原因。在故事短片里,一部反转剧要么体现“人物反转”,要么属于“剧情反转”。两者常常互相渗透,彼此推动。

“人物反转”是指设置的人物与当前媒介中常见的人物形象相比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这种特点为反转剧最终反转创造了有利条件。比如电影《中国合伙人》中主角成冬青身上一开始出现的与其他创业者格格不入的人物标签:平凡、土鳖、笨拙、老实,这与他事业成功后的严苛、固执、张扬的性格形成强烈反差。“剧情反转”就是指“真结局”与观众自己推断的“假结局”是完全相反的。比如好莱坞大片《惊天魔盗团》中,在叙事将要完成之时,导演才告诉观众,本片的第一反派与第一正派为同一人,幕后推手即是负责本案的FBI探员。观众大跌眼镜,并为严密的剧情与层层的悬念设计叫好。

但是微视只有8秒钟,8秒钟如何策划出严密的剧情,怎么塑造出立体的人物呢?其实不难。微视反转剧中的人物形象要尽量性格简单,做到扁平化。短片人物只有一个特点,你要牢牢把握这个特点,并发扬光大,再进行反转。要多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经验和灵感,充分使用道具与表演,设计出有意思的、有创造力的桥段。下面,从两种策略入手,来教大家如何实施“反转”。

(1)视角不同,真相就不同

观众其实是狭隘的、片面的,因为他们只有通过摄像机和剪辑才能窥到事件的真相。当导演所知道的信息比观众得到的信息多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推出一个“假真相”来为“反转”创造条件。如上图所示,在“奘蜀黍”这条微视中,其实第一个镜头就已经巧妙地塑造了“假真相”:一双白净细腻的手蒙住男主的眼睛,男主不禁柔声问道:“是你吗?”而周围的环境显得清新安宁,这似乎是个校园爱情故事呢!第二个镜头,换机位、拉特写,男主还是在呼唤身后的那个姑娘,“是你吗?”可是姑娘就是不撒手,观众不由会心一笑:“真是个淘气的妹子!”其实这个镜头也在继续为“假真相”造势,多机位只会让观众以为自己的视角是客观的、是真实的。待到第三个镜头,终于轮到正面拍摄,拉镜头,从男主特写拉到双人景,出现一位正在鄙夷主角的配角,而男主……等等!只见一个束起长发的肌肉男在那里捂住自己的眼睛,来回扭动肩膀,娇声喊道:“别捂人家!别捂人家!”原来他在自导自演啊!

一般而言,反转剧情的8秒微视里,最后1~2秒才是真相推出的时刻。开头1~3秒是“假象”浮出水面,中间的段落是反复在为“假象”蓄势,营造真实感。在铺陈和反转之间,铺陈其实更为关键,只有“假象”塑造得更为自然不造作,不泄露反转的可能性,才会在最后1~2秒形成强烈的反差,以达到“反转”的效果。这不是对剧情设计的考验,而是摄影和剪辑技术水平的体现。

(2)单纯利用道具和表演推动反转

仅仅靠道具和表演来实现反转,就是指抛弃了给观众塑造主观视角的做法,纯靠戏剧本身的情节线来讲故事。这种做法在微视中运用得更为广泛,因为它对拍摄和剪辑水平的要求不高,一般使用正面视角将所有信息不加遮蔽地传达给观众。但是另一方面,它对演员表演的要求就会比较高,没有摄像机的帮忙,是否能做到随意、搞笑、不生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剧情设计和演员的表现力。在这里用两个例子来进行对比。

在明星张含韵这条名叫《被嫌弃了》的微视里,采取了一镜到底的模式。张含韵站在台式电风扇旁端起架势练歌,身后一位男士伏在桌前写字。忽然电风扇风向一转,对准了张含韵,使她瞬间成为“梅超风”,并且歌声由于扇叶转动变得极其怪异,这时一个枕头对准张含韵砸来,原来是那位男士被“鬼音”干扰得忍无可忍了。

平心而论,作为明星个人账号,这个创意是相当可取的,演员的走位、道具的设计、声音的渲染都可圈可点。但是由于它一镜到底,而且缺少动态感,使得整条短片充满了“摆”的不适感。这个不适感从何而来呢?观众不排斥以“笑点”为目的的摆拍视频,但是从拍摄风格来说,这条“被嫌弃了”的无断点、无转场的风格使它更像一个抓拍的纪实视频,但是它的剧情却充分说明了它是摆拍“反转剧”。下面我们来看一条草根创作的“反转”微视。

如上图所示,姚永纯在方便的时候发现没有了厕纸,居然幸运地在厕纸箱里找到一张10元的纸币,情急之下他敲了隔间的门,通过隔板下的缝隙想换来10张1元的纸币救急,正当他想为自己的机智叫好时,隔壁递来了10枚1元硬币,让他当场傻眼。这是一条成功的反转短片,互联网对于“新、奇、特”的追求使得题材与内容都不排斥“俗”,相反,越是“俗”越有传播的可能,但是此类题材需要演员放开姿态、夸张表演。此外,频频的特写镜头、恶搞的表情与恶作剧似的剧情浑然天成,让人忍俊不禁。姚永纯在微视的标签是“雷人队队长”,他的喜剧脸为这种客观视角叙事的反转剧注入了关键的要素,这对于一个草根账号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4.1.3 设置悬念

生活中,那些会讲故事的人,总是能通过各种方法来吸引你的注意力,他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最大限度地激发观众对故事的兴趣。其实,剧情片使人们感兴趣的关键是悬念的设置,这样的方式从一开始,就把握观众的情绪,使他们持续关注人物的命运,勾起他们对情节和结局的迫切的求知欲。

悬念和情感是分不开的,悬念依赖于人的情感。悬念抓住观众,换句话说,就是牢牢锁住了观众所期待的范畴和方向,在他们的情感导向方面占据了主动,留给观众一种欲知下文如何的心情。电影《盗梦空间》延续好莱坞大片常规套路,似乎很难创新打开局面。导演为了吸引更多观众的眼球,选择从电影内部另辟蹊径。在情节中,在电影叙事结构上,设计了层层悬念,让悬念衍生出庞大事情节点,把一个类似盗贼的故事讲得扣人心弦。

微视虽然时长短,但是我们可以做到小而精,专注于一个悬念点,并贯穿整个8秒钟,就足够使短片紧密而流畅,具有爆发感和刺激性。在1~3秒之内通过文字或静帧展示一个超乎常理的情境,通过画面表现一个不可思议的结果,或者是引人注意的场面。当受众接触到这些第一手信息时,不能够马上得出结论,由此萌发了揭开谜底的好奇和欲望,这时悬念就随之产生了。经过一段思索和求知的过程之后,受众可以借助于影像或者配音提示信息,获得背后隐藏的真相,悬念由此破解。

(1)标题设悬念。在微视界面上,描述(即微视的标题)与视频是同时显示的,往往在等待画面加载的时候,观众会迅速扫一眼描述。如果微视的描述设置了悬念,人们自然会在加载完成后看完这8秒;如果描述丝毫没有吸引力,观众完全有可能用手指划过这一条拒绝收看。运用标题制造矛盾、设置疑团或问题,是在第一时间设置悬念的一种方法。

如图所示,在“像极了小丑”这条微视中,悬念成功地设置在了两处。一是描述与第一帧所提供的信息冲突,二是描述的语气与口吻挑起了观众的好奇心理。第一帧是一个男人与他的电风扇,描述的前半句是“温柔的男人都是纸做的”,起始画面并没有出现纸张,这会让观众感到好奇。描述的后半句又以自信满满加挑衅的口吻说“不信我证明给你们看”,似乎猜中了观众怀疑的心思,激起观众想看“证明”的心理。在微视正片里,男人借位冲进电风扇“里面”,飞成五彩的纸张飘散出来,这一视觉奇观既满足了悬念的结局,也制造了一种无厘头的笑果,可笑又可气。

(2)开头设悬念。这是所有艺术载体,包括文学、影视惯用的设置方式,在叙事前半段就设置一个“圈套”,吸引受众跟随作者、导演一同探究。这也是一种“结果前置”的方式,先将人物命运或者故事结局放在眼前,再去叙述真相。在微视中,这个开头即是第一、二个镜头,在前几个镜头就要给予观众充分的震撼感,使得他们在观看时投入更多的注意力。

“LKT-红星带我去赞逗”这条恶搞微视获得了百万次转发。我们在观看时可以发现,从第一个镜头起,悬念就被导演埋下了。第一个镜头里,一个古装的白衣男子昏迷在地上(或许已经死去),这是一个超乎常理的情景。第二个镜头里,“元芳,元芳,我是狄仁杰啊”的呼喊和全景交代了真相,这是狄仁杰来看棺木里的元芳啊!第三个镜头是狄仁杰的特写,让观众对于事实本身更为了解。至此,悬念的设置完成了。这个男人为什么躺在地上?……他死了。他是谁?……他是元芳。元芳为什么死了?……还不知道,但是狄仁杰来看他的遗体了。短短2秒,疑惑和解答已经迅速在观众的脑海里翻转了几个来回,并设置了更深的疑问。忽然,元芳应声起身,拔剑相向,大喊一声:“你胡说!我只听过情人节,哪有神马敌人节?”剧情大反转,将之前所有的铺陈全部推倒,并利用谐音抖了一个包袱,令观众忍俊不禁。

(3)对比设悬念。用对比的方法设置悬念。对比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短片内部的对比,比如曾经在媒体上红火过好一阵的“女汉子”与“小娇羞”的对比,展示了不同性格的女生在与男生相处时不同的策略和态度。观众就想看到这个“反差”到底在哪里。这就是悬念所在。另一种是与短片外部事物对比,比如利用热门事件和热门人物,进行恶搞或者翻唱、翻拍,与原版形成强烈对比,从而吸引观众点击收看。

如上图所示,微视电影《媳妇,你永远是我的小苹果》,融合了刚才提到的两种对比悬念方式,第一,在标题上标明了与神曲《小苹果》的关系,建立起短片内部与外部的对比关系,让观众产生好奇心理。第二,在短片内部,前后两段对于“小苹果”的理解也形成了如期的反差。“老公,我是你的什么啊?”“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老公,你真好呀,我好爱你,么么哒!”但是最后一个镜头中,二货老公跷起二郎腿,将刚刚捧在手心的苹果,攥在胸前,拿水果刀一片片地削去,并狠狠地说:“看我怎么削你!”可谓是看似没有包袱,其实处处都是悬念。除了标题和剧情,分镜拍摄的手法也提高了观众的期待值,分处于两个画面的主角使得观众好奇下一个画面里下一句应对是什么,是否会有新的火花和反转。

在这里介绍了三种设置悬念的方法,其实它们并不是独立运用的。相反,在微视创作中,它们常常是互相渗透,层层推进。综合其中几种并形成统一、自然的整体,才会有充足的、神秘的、环环相扣的悬念感。

4.1.4 发挥想象力

想象力在任何领域都不多余,即便是科学家牛顿,如果那个普通的苹果砸在他的头上,而他缺乏想象力,那么万有引力的伟大发现也将不复存在。也许你忘记了许多2014年巴西世界杯中精彩的进球,但你一定对荷兰队长范佩西的“飞鱼”头球印象深刻,这个进球因其充满想象力,而成为世界足坛的经典。对于8秒钟的短视频,倘若不是由一呼百应的闪亮明星作为主角,有什么理由可以吸引你?一定是让你眼前一亮、想也想不到的好点子,这个一般人想也想不到的点子,当然需要制作者在毫无边际的思维边缘驰骋,然后提供给观者以surprise感觉的内容。

“发挥想象力”在人类的视觉史上绝不稀奇。聪明的人类不仅挑战对自身所处的地理环境的认知,制作出了如《星球大战》般的史诗巨著,也在思考人类自身境遇的时候,呈现出了“人变成猪”的经典动画片《千与千寻》。当你认为宇宙中只有地球存在生命,当你以为人在长期的进化中已是“高级动物”,这些聪明的导演充分发挥了想象力,一方面使我们大开眼界,一方面使我们开始对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状态进行更为深入的思索。想象力就是对自身习惯了的事物发起疑问,并将定式的思维归零,重新回到较为初始的状态进行考量。

除了对自身习惯的事物进行思想上的颠覆外,精妙的想象力有时则来自与现实生活的巧妙联系。“冯氏幽默”已伴随中国人很多年。《非诚勿扰2》的开篇以“离婚纪念典礼”赚足观众眼球。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经历了不少,甚至包括自己组织的“结婚纪念典礼”,而“离婚纪念典礼”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从未被人想到过,也因而使人眼前一亮,有了继续看下去的强大动力;同样是冯小刚,在贺岁片《私人订制》中又再次耍出了同样的“伎俩”,日常生活中人们花钱买各种服务,他把这个服务延伸到了“做梦”——做梦成为官员、做梦成为高雅之人、做梦成为有钱人。冯氏的想象力正是建造在现实生活的基石上,他只需将现实的一些事物稍稍变个模样,二者虽具有紧密的联系,效果却十分不同。

由此可见,无论是制作电影,还是拍摄广告作品,除了可以使观众产生共鸣,从而在情感上接受呈现的内容外,另辟蹊径打造观众从未想到过的场景或事件,也能引起足够的关注。微视作为8秒短视频的新型工具,对制作者的想象力的考验更为严峻,茫茫视频中,才能在最短时间内捕获观众的眼球。因此,我们接下来通过两个部分几个案例,来探讨如何通过“发挥想象力”产生好点子。

(1)寻找联系点,出奇制胜

想象力不是凭空而来的,正如看到白天鹅的存在,可以自然而然问自己世界上是否存在“黑天鹅”一样,好点子的诞生也往往是从惯常的生活中来的。

作为专注于智能产品自主研发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小米在其微视上打造的视频与其公司本身的气质十分吻合——集创造力、新锐力、想象力于一身。小米打造的商品本身就对年轻一代有较强的吸引力,“为发烧而生”的广告词更是说出了很多为其痴狂的年轻粉丝的心声。

小米的创意味道十足的微视往往采用的是寻找联系点,然后呈现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手机变薄,很多手机公司的广告绞尽脑汁为客户呈现视觉效果,但小米手机拿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再普通不过的擀面杖。这个平时在妈妈手中的厨房利器,却被用在了高科技上,令人只觉“surprise”;随着智能手机越来越与生活中的消费购物相关,小米手机在视频中将手机打造成了“饮料机”,只要通过轻轻一按图像上的雪碧、可口可乐,就能制作出相应的饮品,这又是一次从现实生活中最平常的事物出发,与人们眼中的高科技的完美融合;为了展现小米土豪金的魅力,充电宝也随之变成了土豪金,视频的下方注解“土豪金竟然也会传染!微视君的移动电源不幸感染,目前情况稳定并且感觉自己能量满满的”,将传染运用到对土豪金的宣传上,依旧是带着想象力的佳作。

从小米微视视频的案例可见,创意十足的好点子绝不是凭空出现,而是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紧密相关,只是创作者必须具备“联系”的能力,将两件完全没有关联的物体相互联系,这样往往会制造出令人瞠目也令人称赞的结果。

除此之外,网络上不少具有较多播放量的创意视频,都具有此类特点。如一位美丽的跳芭蕾舞的姑娘,没有跳起她擅长的芭蕾舞,而是摆好姿势绕圈圈,这让人看到后立马想起了“音乐盒”上的舞者,唯美的感觉油然而生;平时被人熟悉的“拳皇”游戏,被制作者注入了新的意义。“人类VS外星人”中外星人用百元大钞将人类KO,既令人忍俊不禁,又让人思绪万千。

(2)反其道而行之,颠覆惯常思维

为了表现小米平板画质的绝佳,一只手能直接进去将里面活生生的小鱼拿出来,这难道不是想象力“泛滥”的结果吗?为了表现小米手机的结实坚固,从小米平板中踢出来的足球击打上去也纹丝不动,虽然知道这绝非真实,但你还是赞叹不已吧;如果你的手机忘在了公司,你的同事通过电脑把手机塞进去,它就到了你手上,这是“穿越”的剧情吗?

做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之事,也许与科学常识相违背,但这就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的杰作。那些让人过目不忘的微视视频正是来自于不着边际的想象。这些其实能代表人们的一些想象,比如希望忘带的东西能通过一个电脑屏幕,直接“穿越”到自己身边。

4.1.5 反常规实验

反常规实验就是打破人们固有的观念、不按常理出牌、反其道而行之,借助一些实验来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由于有违常规,一般人不会轻易去做,一旦你实验出了意外的结果,那就可以一鸣惊人了。所以按照这个思路去摸索微视内容,一般都可以视为好点子。比如,平时大家都认为火遇到水就会灭,但是当你把一根火柴放入水中再拿出时,你会发现,它的火苗是不会熄灭的。你是不是觉得很奇怪呢?像这种反常规的实验往往能吊住观众胃口,引起受众的好奇心,而结果也往往会出人意料,引起更多的关注和转发。

在微视平台中,就有很多用户做了许多出其不意的实验,或是博观众一乐,或是让观众恍然大悟,或是让观众深觉受用,从而获得了不少点击量。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有趣的例子吧,或许从这些好点子中你也能为自己的微视创作找到些灵感!

巧克力真没少

想象一下,一块分为24小块的长方形巧克力,拿走1小块,那巧克力还能拼凑完整吗?下面的“30岁蜀黍”就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结果是:“巧克力真没少!”这是怎么回事呢?想必看了这个微视内容的观众对此一定很好奇。

那这样的好点子怎样才能和营销挂钩呢?做实验要有工具吧,这个工具就是某某牌“巧克力”了。你在做完实验后,惊喜之余应该不会忘了把巧克力吃掉吧。如果这个巧克力又很合你胃口,那么,你以后恐怕就会钟情于这块既能做魔术又美味的巧克力了。

这就启发我们用逆向思维激发灵感,先明确营销的目的和产品特点,然后在产品身上找到有趣的实验点,在实验的过程中隐晦地进行品牌推广,以达到宣传的效果。

说好的牛肉块呢

“牛肉方便面,拆开包装,真相让人不忍直视啊!”想必平日我们吃方便面的时候也会质疑,里面的牛肉好少好少,根本没有广告里说的那么多。可是谁又会去真正地测试一下到底有多少牛肉块呢?微视账号“好奇实验室”就一反常规,真的不怕麻烦,把方便面里的菜肉包撕开来,从中把牛肉粒一粒一粒拣出来,然后再去称重,让大家看到真相。

可能你会觉得这一点大家都能想得到,但是真正去做的却没有几个人。所谓“反常规”并不一定是颠覆惯有逻辑、制造新奇,只要是突破常人的做法,自己“敢为天下先”,就可称之为“反常规”。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时常质疑一些问题,但却没有再进一步,把这个疑问变成有意义的创意点子。创意的好点子常常就源自生活,只有你肯挑战生活、突破常规,才能想到好的微视作品创意,就像“好奇实验室”一样,把一个司空见惯的生活问题做成一个有意思的实验,在娱乐的同时也让受众获益。

皮鞋开红酒

网络上之前传说用皮鞋可以开红酒,说用皮鞋敲两下红酒瓶,然后将酒瓶塞进鞋中往墙上拍,似乎不用很费劲,木塞就会弹出。感觉很是神奇,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原理吗?有心人就亲自做了实验,并把实验的过程传到了微视平台上。实验证明,用皮鞋确实可以打开红酒,以后出门在外没有红酒开瓶器也不怕了。

这条微视已达到1万多的播放量了。这种反常规的、实用的技巧,受众自然喜欢转发。把实验的过程拍摄下来,也更方便受众学习。对于微视营销来讲,这里面也是可以植入广告的。例如,所使用的红酒标签可以在视频中展示出来;在微视中显示拍摄地,可以用来表示红酒的产地;标签添加中可以以红酒的品牌名称做标签。这样的话,该微视就不仅是一条实用的生活技巧了,还是一则成功的红酒营销视频。

4.1.6 夸张

夸张是指为了达到强调或滑稽效果,而有意识的言过其实的表达方式。夸张法并不等于有失真实或不要事实,而是通过夸张把事物的本质更好地体现出来。夸张的手法经常被运用在微视创作中,因为夸张的画面与声音往往能刺激到观众的神经,会把原有的内容修饰得更加鲜明、更加突出,能够让观众印象深刻。例如,一个做家政服务的公司,要突出自己公司月嫂带孩子的能力,就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月嫂的强大、能干。通过让月嫂抱三个孩子,同时给孩子喂奶、讲故事,把孩子照顾得井井有条来告诉受众月嫂有多能干。这样,给人的直观印象是这个月嫂“很能干很强悍”“靠谱”,通过这种夸张的表现手法,把欲表现的主题植入受众意识以达到宣传的目的。

夸张的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表现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上面提到的把“月嫂”的能力夸大化。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表现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用错位的拍摄角度把人物缩小来进行创作。如下图展示的那样:“去了趟小人国,欺负小矮人!第一次觉得自己这么伟岸!”看看100多万的播放量就足以说明这样的夸张创意带来的吸引受众的效果。

3.超时间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一条微视中主人公对着麦苗(其实是韭菜,为了表现其“二”)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的香味来了。”

具体地,我们看以下几个例子是如何用夸张手法表现其宣传效果的:

1.请用达克宁

这是一条关于达克宁的恶搞广告,单条播放量就有18万余次。之所以很多用户会转发评论,就是因为其夸张带来的恶搞效果让人忍俊不禁。视频中,小女孩夸张的表演已是令人捧腹,而夸张的广告词更是搞笑到极点。广告说:“杀菌、治脚气,请用达克宁。”然后小女孩闻了一下自己的脚,说:“味道好极了。”这种用夸张的对比来表现达克宁的效果,显然是一种扩大夸张的表演,虽然是恶搞,但宣传的目的达到了。

2.奇葩洗发水广告

一个泰国的洗发水广告,在8秒钟的微视视频中,为了显示女主角飘逸的秀发,就用夸张手法展现其摇头的动作,带动满头秀发飞舞。女主角一句“no”,男主角一个惊羡的表情,加上夸张摇头的画面,就构成了一个颇具张力的视频广告。所以说,尽情夸大你的故事情节或表现手法,就能为作品带来生动的效果。我们都知道做洗发水广告肯定要在头发上做文章,要显示头发的飘逸,大家可能会想到“风吹发动”,因为这比摇头带动的发丝舞动要唯美、有意境。但这条微视广告就是把“摇头”的动作夸大化,嵌进特定的故事情节中,以夸张的表现来博得观众眼球。像这样,把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加以夸张而产生的好点子,正是我们创作吸引受众的微视内容时可以考虑的创作方向。

3.自拍的最高境界

华为手机的一则搞笑微视,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来表现爱自拍的境界,其“境界”真是不得不让人折服。视频中的女子在生孩子的过程中痛苦地喊叫,接着拿起手机自拍时就立马做笑脸状,并摆出萌萌的剪刀手。这样极具反差的夸张对比让观众对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这种夸张的表现可以归为“超时间夸张”的类型,因为把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出现的人物动作和情态放在了同一时间环境中,以制造戏谑、无厘头的搞笑效果。这样夸张的好点子,你会不会想到呢?

值得注意的是,利用微视来营销,不仅要有好的视频内容,也要适时地做文字描述以配合。这条微视中,就很好地在文字描述中点明了此为“华为”的泰国广告。这就让观众在感叹视频的精彩之余有意识地联想:“噢,原来这是华为做的!”企业文化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在观众的潜意识里留下了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