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面子工程第三步:一句话引爆眼球(1 / 1)

打开微视,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视频的下面都有一段简短的文字描述,或是几个表情。在拍摄一段微视准备发送的时候,会提示添加描述,但如果不想添加也可以发送出去。那么,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微视下面还是会有一段文字描述呢?

其实不难理解,拍摄一段视频之后,想要把自己的视频推销出去,一个具有强大说服力的描述必不可少,这就像推销员推销自己产品时的说辞一样,想要别人对你的产品埋单,则必须要抓住受众的心理,对其进行产品特性的讲解。因此,一个好的描述,同样是吸引粉丝的强大武器。具体来说,描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写,也可称之为描述的分类:

(一)对内容进行解释说明

这一点算是对微视内容的最基础的描述。我们知道,很多情况下一段视频我们只看视频内容时,会觉得把握不住主题和中心思想,甚至看完之后有种一头雾水的感觉,不知道作者想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意思。比如“Roy和Sue”曾发布的一段微视中就是一段三人组成的乐队的表演,看完之后如果不看下面的描述,丝毫不知道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只看视频人们不知道这三个人是谁,他们是哪里人,是什么乐队,以及作者想要抒发的是什么感情。而看完文字描述之后,我们的疑问都会得到解答。很显然,描述起到了解释说明的作用。

还有一种解释说明,是对内容的翻译。有很多时候微视的发布者是外国人,拍摄内容也是有关外国人的,视频中的语言是外语,这时候就需要在文字描述中对视频中的话语进行翻译。否则,一些人听不懂,就十分影响视频的传播效果。以下图中的视频为例,视频中男孩儿说了一句:“This is my sad face.”以及后面拿起电话说了一句:“Hello grandpa.”如果没有下面的描述,不懂英文的人完全看不懂视频在讲什么。就算是懂英文的人,明白第一句话的意思,也可能把握不住视频发布人想要表达的东西。其实,作者是想说视频中小男孩说自己表现的是难过的表情,但作者并不觉得他的表情显得难过。此外,最后小男孩儿给爷爷打电话的镜头,如果没有下面的描述,受众同样不知道男孩儿是在假装给他爷爷打电话。总而言之,这段描述首先对视频中男孩儿说的话进行了翻译,但更为重要和传神的是,它用疑问句“这好像不是悲伤吧?”一下子点明了这个视频的笑点,把小男孩儿的调皮可爱刻画得活灵活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开门见山,直指亮点

一段好的描述一定是最大化地为视频服务的,描述具有吸引力,受众才有想要观看视频的冲动。我们知道,尽管微视只有8秒,但它毕竟是一段视频,即便是在WiFi网络的情况下,可能还要缓冲几秒钟才能观看。那么,这时候受众就会趁着缓冲的空当看一下关于视频的描述,如果描述让受众觉得没有兴趣,那么可能就直接滑向下一条微视了。更何况有时候是在花费自己手机的流量观看,受众一般会选择“仅在WiFi下自动播放”,那么,除了视频的第一帧画面以外,一段描述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受众是否会点击视频进行观看。因此,对视频的描述一定要开门见山,在描述中展示出视频的亮点。

如下图所示,由第一帧画面并不能看出他们两个在做什么,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描述,人们很可能就不会打开观看。再看该视频的描述,直接指出这段视频讲的是演员在拍戏,而且拍的是危险动作,最后又加上了一句“估计这辈子都只有这么一次经历”。这就直接点明了这段视频的亮点,那就是危险。人们对一些具有刺激性的东西天生感兴趣。很明显,描述中所展现的亮点直接抓住了受众的心理。人们会很想看一看,到底是什么危险动作。

因此,对于画面第一帧看不出来是要表达什么,而且又不容易吸引人的视频,可以采用开门见山、直指亮点的方法来对视频内容进行描述,通过描述来推销自己的视频,获得受众的点击。

(三)设悬念吊胃口

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为“扣子”或“关子”,即设置疑团,不做解答,以唤起读者“刨根究底”的欲望和急切期待的心理,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种写法容易引人入胜,形成波澜。正如写文章时,不同类型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开头一样,对于不同的视频内容,同样需要运用不同的手法来描述。有些视频就适合用开门见山式,而有些视频则需要设置一些悬念来吊足人们的胃口,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噱头。在许多时候,噱头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好的噱头能达到一种令人非看不可的效果。

悬念的设置一般要有三个环节:第一是提出悬而未决的问题,设置谜面,把观众置于悬念之中;第二是利用“悬”而有“念”的心理因素,使观众产生急切求解的心理;第三是拨开密布在观众心头的疑云,即解决矛盾,揭示谜底,让观众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艺术上的享受。

例如下图所示,描述中指出“最后一张有惊喜,其实我是男孩子”。这句话本身就设置出了谜面,我们可以看到,视频中的第一帧画面是一个身着古装的小女孩,而这句描述则与视频中的第一帧画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为什么说画面中的人物其实是个男孩子呢?人们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也就把观众置于悬念之中了。这就是第一个环节。而描述中告诉人们,最后一张照片会给人们惊喜,那么也就是说观众要看到最后一张才能见到“庐山真面目”,这就吊足了人们的胃口,给了人们看到视频最后一秒的动力。这也就是第二个环节,利用了“悬”而有“念”的心理因素,告诉了观众最后一张有惊喜,使观众产生了急切求解的心情。直到第三个环节,当人们看到最后一张照片的时候,的确看到了一个帅气可爱的小男孩,并且认出这个男孩就是刚才照片中的小女孩时,便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和艺术上的享受。这便是充分使用了设置悬念的方法,来达到吸引受众,获得点击率的目的。

(四)利益**

企业等公众账号在发布微视的时候,通常情况下是对自己产品的宣传,而受众其实往往不太喜欢过于商业化的视频,如何利用好视频的第一帧画面,以及如何对视频进行描述,是需要深思熟虑的。原则是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不要让受众觉得你的视频是在为自己做广告,要尽量具有趣味性,足够吸引受众。此外,描述要具有一定的技巧,除了前面讲的可以开门见山地指出亮点,或者制造悬念来吊足受众的胃口,企业等公众账号在制作微视宣传其产品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满足受众的需求。下面以小米官方账号为例,看看他们是怎么利用描述来获得点击率和转发量的。

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出,该视频的描述只有两句话,第一句话给人制造了悬念,饿了就可以拍点小米出来,人们不禁会想,怎么才能拍出小米。这就是通过制造悬念的方法获得了点击率。而企业等公众账号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点击率,他们同样想获得转发量和点赞数,因此就有了第二句话,只有点赞才能揭晓答案。这也就是说,只观看视频是得不到答案的,必须得点赞才行,这就一环接一环地使观众心甘情愿地按照商家设计好的路线走。

再来看一个例子,下图所展现的视频中,描述所带的利益**就更加简单直白了,想要得到年度发布会珍藏版邀请函,就得点赞转走,并且还有机会抽到一枚红米Note F码。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发布者在描述中最大限度地对受众进行了利益**,在描述中适当地加入一些受众可能会感兴趣、又不损害企业利益的小回馈,能够很大程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拉近受众与公众账号的距离,使人们有一种参与感,同时企业又获得了他想要的转发量、点赞数等。

(五)描述为主,视频为辅

大多数微视中,都是以视频为主,描述只是起到辅助性的作用,对视频进行锦上添花。但随着微视中“动感影集”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发布由照片和音乐组成的视频,而不仅仅热衷于拍摄8秒微视。这就带来了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以描述为主,微视的发布仅仅是为了发表一段优美、或者是富有哲理的文字,而视频和音乐只是作为辅佐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描述中所展现的文字。

这样的现象在微视中也是很常见的,例如下图所展现的视频,第一张画面是奥黛丽·赫本,人们对她耳熟能详,但点开视频后会发现,这段视频仅仅是配上了赫本的几幅图片,视频本身并没有表达出任何故事情节,而视频下方的描述才是亮点。发布者的账号昵称是“疗伤话_”,由他的昵称就不难看出,他发布这段视频主要就是让受众看下面的描述,通过描述中所呈现的文字来达到疗伤的目的。最后,还推荐人们关注下面的三个微信号。通过这些可以看出,这类微视账号走的是文字路线,他们的重点不在发视频,而只是通过照片和音乐来烘托文字。通过分析该公众账号的昵称,以及账号所发布的内容,和最后一句推荐女性朋友关注三个微信号可以看出,“疗伤话_”的目标受众应该主要是女性群体,而且是成年的女性朋友。不难分析出,该账号主要是通过发布类似的疗伤话语来吸引女性受众,从而获得她们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