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识下面照片中这个人吗?他就是普希金,一个伟大而悲剧性的人物。
1837年1月29日,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当这一不幸的消息传出后,人们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普希金怎么会死?但命运之神却大大地开了一个玩笑,把年仅37岁的天才诗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召回了天国,留给人们无限的悲痛和惋惜。
在悲伤的人群中,有一位特殊的人物,她就是普希金年轻漂亮的妻子,年仅24岁的娜达丽娅·冈察洛瓦·普希金娜。人们责备她,甚至咒骂她,正是由于她的轻佻行为,导致了普希金与丹特士的决斗,以至于丈夫死在情敌的枪口之下。
其实,这桩婚姻从一开始就孕育着一颗不幸的种子。按照现代人的解释,普希金与妻子之间根本就没有共同语言。普希金在与娜达丽娅6年的婚姻中,起初是如获至宝,倍加呵护和炫耀,为娶得这样一个美人为妻感到骄傲和自豪。他凭借自己天才诗人的名声,将自己的妻子介绍给朋友,引见给皇后和沙皇,带进彼得堡的上流社会,进入交际圈,引起人们的一片惊叹,人们对这一对“郎才女貌”的绝配赞叹不已。但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普希金爱美,其他的男人也爱美。随着普希金带着妻子参加的舞会越来越多,娜达丽娅的魅力越来越呈现出来。开始,她借着普希金的大名与达官显贵们结识,享受着“第一诗人夫人”的荣誉。但不久,她那魅力的光环已经超过了丈夫诗人的声誉。后来,在各种舞会上,人们谈论的话题,已不再是普希金和他的诗,而是他的妻子和她的美丽。人们喜欢她,仰慕她,热恋她,甚至渴望得到她。在许多男人大献殷勤之后,娜达丽娅已经晕头转向。她开始接受所有男人献来的殷勤,不顾在丈夫面前与他们打情骂俏。
特别是“英俊王子”荷兰公使的干儿子,法国人丹特士出现后,娜达丽娅那不检点的行为举止更加明显,有时甚至达到了放肆的地步。娜达丽娅和丹特士,不知究竟是谁先爱上了谁,或许是一见钟情。丹特士利用自己是外国人的身份及沙皇的信任和人们对他的宠爱,大胆地追逐女性,尤其是对娜达丽娅穷追不舍。而娜达丽娅也被他的青春魅力所吸引,因而对他的追求和放肆,不但不加以拒绝和阻止,反而非常乐意接受,觉得很快乐。这种状况持续了两年之久,娜达丽娅不知分寸的举止越来越离谱。
对于普希金来说,荣誉高于一切。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和妻子的荣誉,他毅然决定向丹特士发起挑战——决斗。收到普希金的挑战书后,丹特士的义父,荷兰公使老格尔恩顿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他意识到,义子的行为太过分了。同时,他也清楚,普希金对于俄罗斯意味着什么。决斗,无论出现什么样的结果,都是不愉快的。于是,他开始四方奔走,多方斡旋,以避免这一悲剧的发生。结果,安排了丹特士与娜达丽娅的大姐叶卡捷琳娜结婚,并于1837年1月1日举行了婚礼。
就在一场风暴看似过去,紧接着晴天,其实孕育着一场更大的风暴。丹特士与叶卡捷琳娜结婚之后,他利用自己现在是姐夫的合法身份,更加大胆放肆地追起娜达丽娅来。
面对这样的妻子和无赖的连襟,普希金还是选择了决斗!于是,他再次发起决斗挑战,并确定了极其残酷的条件:双方射击的距离只有10步,并且在第一次双方都没有射中对方之后,决斗再重新开始,直到有一方倒地为止。看来,普希金真的拼命了。
1837年1月27日,星期三,决斗在离彼得堡不远的黑山进行。结果出现了本文开头的局面。
一幕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场悲剧?
也许,对普希金之死,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给出不同的分析。但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导致这幕悲剧的心理学根源,在于普希金本人不良的气质特征。俄罗斯的心理学家们,通过对普希金的生平资料的分析,确认普希金属于“胆汁质”特征比较典型的人。气质特征属于“胆汁质”的人,消极方面的表现往往是,争强好胜,脾气急躁,胆大易怒。可以说,是不良的气质特征把普希金的人生推向了悲剧。
说到这里,你一定要问:
究竟什么叫气质?
气质特征与性格有怎样关系?
气质特征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影响?
这些,便是我们在本章将要一同来探讨的心理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