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攻击型人格?
萧山是一个初中男孩,最近一次和老师发生激烈冲突。起因是作业写得不好,老师批评他,要他重写,萧山不听,就和老师对着干,和老师大发脾气。萧山的这种表现,并非偶然,他已经不是一次和老师发生这样的冲突了。因为一点小事,就和老师发脾气,越说越不服。和同学也经常发生冲突,甚至大打出手。学校鉴于萧山经常的表现,请来家长,说萧山可能有什么毛病。家长也感觉不怪老师,确实是孩子有问题。于是,预约之后,家长带萧山来到了心理咨询室。经过沟通,了解到萧山从小就拧,就脾气大,脾气非常大,许多事情都得由着他,不由着他,就犯拧,就发脾气,因此从很小就经常挨打,有时候真的是狠狠地打。可是越打越不服软,真是让人没办法。父母很无奈,还能真的把他打死?所以,经常是不了了之,几乎孩子每次都成了胜利者。萧山和别人也是经常发脾气。记得入学的第一天,他就把教室里的桌子掀翻了。起因是刚进教室他先占了一个座位,出去一趟再回来,别的同学坐在了这个座位上。于是,就跟人家大打出手,最后掀翻了桌子。后来,在学校也常和同学老师闹冲突,而且年龄越大似乎越严重了。
萧山身上表现出来的,就是明显的攻击型人格。
攻击型人格,以行为和情绪具有明显冲动性和攻击性为主要特征,是青少年常见的一种人格。这样的人情绪高度不稳定,极易产生兴奋和冲动,为人处世鲁莽,缺乏自制自控能力,稍不顺心便大打出手,不计后果。这样的人心理发育不成熟,判断分析能力差,容易对他人和社会表现出敌意、攻击和破坏行为,给自己也造成失败和痛苦。
具体说来,攻击型人格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1.意志力薄弱,情绪急躁易怒,容易冲动,难于自控。
2.性格鲁莽,有攻击性和盲动性。
3.冲动的动机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
4.行动反复无常,行动之前有强烈的紧张感,行动之后体验到满足或放松感。
5.心理发育不健全和不成熟,经常导致心理不平衡。
6.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和犯罪倾向。
上述特点可以说是主动攻击型人格的表现。此外,还有一种被动攻击型人格。后一种情况,虽然没有表现出对人的主动攻击,却被动对抗,顽固执拗,不服管教。不言而喻,一旦条件适宜,被动型攻击就会转变成主动型攻击。萧山的情况就是兼有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两种情况,对父母老师是不服管教,对同伴就敢大打出手。如果发展下去,对成人也会有主动攻击行为。
攻击型人格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理原因。有些攻击行为有其生理基础。比如,小脑成熟延迟,传递快感的神经道路发育受阻,因而难于感受和体验愉快与安全,可能是攻击行为发生的因素。另外,攻击行为还与人体内分泌腺和雄性激素分泌过多有关。
二是心理原因。首先是心理年龄特征。进入青春期的男孩,特别热衷于对男子汉角色的认同和片面理解,因此,他们会在同龄人面前,特别是有异性在场时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以证明自己是一个男子汉。此外,自卑的人如果以冲动好斗来作为心理补偿时,其行为就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再有,挫折是导致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挫折越大,越可能出现攻击行为。
三是家庭原因。一般说来,攻击性与家庭教育有较大关系。被父母溺爱的孩子往往个人意识太强,受到限制就容易进行“还击”。专制型的家庭,儿童常遭打骂,心理受到压抑,长期郁结于内心的不满情绪一旦爆发出来,往往会选择较为激烈的攻击行为来发泄积怨。同时,家长的攻击行为,也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模仿的榜样。
四是社会原因。武打凶杀等小说、影视,也容易引起缺乏分析能力的青少年的认同模仿,社会上的老实人吃亏的观念等,也会影响青少年的攻击行为。
那么,怎样矫正攻击型人格呢?
一是认知疏导法。
学习有关青春期生理心理方面的知识,正确认识自己。进入青春期的男孩,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自己身体的某些外部特征和外部行为表现的认识上,还要学会反躬自问和独立反省,完善自我,把精力用到学习上去。
二是活动疏导法。
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培养多种兴趣爱好,让自己青春期的内在能量,寻找一个正常的释放渠道。同时,活动也会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从而身心走向成熟,逐渐学会自制自律。
三是挫折疏导法。
人生在世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挫折,要正视挫折,总结经验,找到受挫折的原因并加以分析,而不是一遇挫折就采取攻击行为。通过各种手段培养自己的挫折承受能力,培养自己的涵养,互相尊重,适度容忍,宽以待人,避免产生攻击行为。对挫折还可以采取如下积极的自我心理疏导策略:第一,升华作用。即使受挫,也要尽量转移到较高的需要与目的上去,把攻击的能量转移到学习和工作上来。第二,补偿作用。受挫后,尽量用另一种可能成功的目标来补偿代替,以获得他人对自己的承认,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获得心理上的快慰感。第三,表同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给自己确立好的行为榜样,从积极的方面来改变自己。
四是调控疏导法。
关于这一点,请参见爆发型人格的矫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