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爆发型人格?
我们来看下面一个真实的案例。
蒙蒙是个小学毕业班的男孩。最近,他常常不守纪律,不听话,脾气暴躁,好冲动上火,和老师同学常常发生冲突。昨天,又因为上课没有认真听讲和老师发生了冲突。老师怕他冲动,请来了蒙蒙的母亲。没想到这下更坏事了。老师还没介绍几句情况,蒙蒙一看妈妈被请来了,立刻激动起来,怒不可遏,当时就冲进办公室打翻了老师的办公桌,又冲进教室,推翻了好些课桌。蒙蒙像一头发怒的小狮子,老师和家长谁也拦不住了。孩子冲出去了,剩下老师和家长一起摇头叹息,不知蒙蒙到底犯了什么毛病。
第二天下午,电话预约后,蒙蒙的妈妈带着孩子找到心理咨询师。母亲回避后,蒙蒙坐在了心理咨询师面前。这是一个胖乎乎地男孩,大眼睛困惑地一眨一眨,眼神中流露的没有顽劣,而是一种追悔和求助。进行了初步沟通之后,蒙蒙没有了顾虑,他说:“妈妈总是让我准备考重点中学,对我常常说,为了让你考重点,妈妈再苦再累也心甘。我爸爸在外地上班,妈妈为了我很辛苦,我知道,我也努力了。这个学期,学校举办了尖子生的辅导班,却没有我。我就心里很不满,总是烦,感到上学没劲。妈妈就更是唠叨我。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上课不好好听讲,说话,打架,我妈妈一去学校,回来就打我骂我。我心里就更烦,更生气。这次,老师又叫家长,我就气不打一处来,就胡闹了。我知道不对,我很后悔……”
蒙蒙的“毛病”就是爆发型人格的表现。
所谓爆发型人格,是指常因微小的精神刺激,而突然爆发出非常强烈而又无法控制的愤怒情绪甚至暴力行为的人格。这是青少年时期出现较多的人格。
具体说来,爆发型人格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1.情绪和行为具有突发性。由于控制能力差,容易与别人发生争吵或冲突,往往因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突然爆发出非常强烈的愤怒或暴力行为。
2.情绪和行为具有不稳定性。由于缺乏自我认同的稳定性,因而,不断地寻求自己的生活角色,但又没有找到很好的定位,就导致变化无常的生活态度,形成了情绪的不稳定性。
3.情绪和行为具有反复性。每次在暴怒或暴力行为之后,十分内疚懊悔。在间歇期表现正常,能与人正常相处。但过不了多久,暴怒或暴力行为又会重新表现出来,呈现出明显的反复性。
4.挫折耐受力差。这种人遇到的刺激强度即使很小,也能触发强烈的情绪反应,容易小题大做,挫折耐受力很差。
爆发型人格的成因,一般有生理、心理因素和家庭社会因素。青少年时期,身心发育出现突变,神经系统的抑制兴奋机能不够协调和灵活,控制力差。同时,开始进入了第二反抗期,带来心理上的变化,容易和成人对抗,自尊心非常敏感,一旦受挫,就容易形成爆发型人格。
那么,怎样矫正爆发型人格呢?
一是事前调控法。
具有爆发型人格的人,首先要在间歇期里,也就是在情绪爆发之前,加强自控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有:
1.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用道德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2.增强法制纪律观念,用纪律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3.学会心理换位,经常替别人想想以使自己学会冷静。
4.学会运用“制怒”等座右铭来提醒自己,从而提高自控能力。
5.学会用愉快的情境体验等来驱赶不愉快的情绪,学会自我排解、自我安慰。
6.正确对待挫折,不盲目采取情绪化行为,提高自己的挫折耐受力。
二是临场调控法。
爆发型人格的人,还要学会在**爆发时的临场自我调控,学会一些临场自我调控的方法,避免造成损失,逐渐改变人格。具体方法有:
1.警醒法。当怒火即将爆发的瞬间,立刻卷起舌头不讲话,闭上眼睛,脑子里默念“忍”字警醒自己。
2.回避法。迅速离开产生**的现场,去从事别的事情,比如去跑,去跳。
3.暗示法。如果一时离不开现场,在脑子中迅速默念:“大发脾气有什么用?发火会使自己失态的,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上一次发火自己已懊悔极了,这次千万不要再发火了……”
4.假想法。迅速想到暴怒或暴力后的严重后果,尽量把自己**爆发后的后果想象得严重些,以使自己息怒。
5.宣泄法。实在怒火难耐,赶紧对准一堵墙,挥舞你的拳头。这样,既宣泄了怒火,又避免了造成人员财物的伤害和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