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矫正你的回避型人格(1 / 1)

什么是回避型人格?

回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这样的人被批评指责后,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陷于痛苦,且很难从中解脱出来。他们害怕参加社交活动,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当而被人讥笑讽刺。因而,即使参加集体活动,也多是躲在一旁沉默寡言。在处理一般性问题时,他们往往也表现得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常常是等到下定决心了,又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时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多安分守己,从不做那些冒险的事情,除了每日按部就班地学习或工作外,很少去参加社交活动。这些人在单位一般被领导视为踏实肯干、工作认真的好职员,因此,经常得到领导和同事的称赞,可是当领导委以重任时,他们却都想方设法推辞,从不接受过多的社会工作。

生活中,多数人也难免有回避的时候,尤其是在需要缓解焦虑,或面对困难的人生选择及处境时,往往会采取一种主动地、暂时地回避。但是,这不属于病态。具有回避型人格的人,他们的回避带有强迫性、盲目性和非理智性等特点,自己主观上不想回避,却身不由己。

具体说来,回避型人格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2.除了至亲之外,没有或很少有好朋友或知心人。

3.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

4.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总是尽量逃避。

5.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回答不出问题。

6.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7.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只要满足其中的4项,即可诊断为回避型人格。

回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心理学告诉我们,自卑感起源于人的幼年时期,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不能胜任和痛苦的感觉,也包括一个人由于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而产生的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

那么,怎样矫正回避型人格呢?

一是消除自卑法。

有这样一个少年,他认为自己最大的缺点是胆小。为此,他很自卑,觉得前途无望。一天,少年鼓起勇气去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听了他结结巴巴的诉说之后,十分喜悦地握住他的手:“哈,这怎么叫缺点呢?分明是个优点嘛!你只不过非常谨慎罢了,而谨慎的人总是很可靠,很少出乱子。”少年有些疑惑:“那么,勇敢反倒成为缺点了?”医生摇摇头:“不,谨慎是优点,而勇敢是另一种优点。只不过人们更重视勇敢这种优点罢了,就好像白银与黄金相比,人们更注重黄金。”

少年内心颇为宽慰,眉头有些舒展。心理医生又问:“你喜欢啰嗦的人吗?”少年说:“不喜欢。”心理医生说:“但是,你若看过巴尔扎克的小说,会发现这位伟大作家就很啰嗦,常为一间屋子,一个景色,婆婆妈妈讲个不休。但是,如果剔除了这一点,那就不是巴尔扎克的小说了,你能说那一定是巴尔扎克的缺点吗?”少年吃吃地笑了。心理医生又问:“你讨厌酒鬼吗?”少年说:“当然讨厌,我甚至瞧不起他们。”心理医生说:“是啊,酒鬼这个名称的确不好听,但李白难道不是酒鬼吗?”少年打断心理医生的话:“不是!他和陶渊明一样,是爱喝酒的诗人!李白斗酒诗百篇呢!”医生鼓掌笑道:“对!我赞同你的观点,你的意思是说——缺点在不同的人身上,会呈现不同的色彩:有的酒鬼,仅仅是个酒鬼;而李白则是栖身于酒中的诗仙。”

心理医生又说:“所谓的缺点,至多不过是个营养不足的优点。如果你是位战士,胆小显然是缺点;如果你是位司机,胆小肯定是优点。如果你现在仍然认为胆小是缺点的话,你与其想办法克服胆小,还不如想办法增长自己的学识、才干,当你拥有较多见识,拥有较大视野的时候,即使你想做个懦夫,也很困难了!”

这故事给我们消除自卑感以很好的启迪。

一要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形成自卑感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因此,要消除自卑心理,就要从改变自我认识入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要看到他人也会有不足之处。只有提高自我评价,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二要正确认识自卑感的利与弊,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自信心。有的人把自卑心理看作是一种有弊无利的不治之症,因而感到悲观绝望。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它不仅不利于自卑心理的消除,反而会加重。心理学家认为,自卑的人不仅要正确认识自己各方面的特长,而且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自卑心理。自卑的人往往都很谦虚,善于体谅人,不会与人争名夺利,安分随和,善于思考,做事谨慎,一般人都较相信他们,并乐于与他们相处。指出自卑者的这些优点,不是要他们保持自卑,而是要使他们明白,自卑感也有其有利的一面,不要因自卑感而绝望,认识这些优点可以增强生活的信心,为消除自卑感奠定心理基础。

三要进行积极地自我暗示。当面临某种情况感到自信心不足时,不妨自己给自己壮胆:“我一定会成功!”或者不妨自问:“人人都能干,我为什么不能干?我不也是人吗?”如果怀着“豁出去了”的心态去做事,事先不过多地体验失败后的情绪,就会产生自信心。

1984年,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有三位男生常常被同学们瞧不起,生活在被歧视的阴影里,老师总是说他们成绩不好,于是他们结盟逃课。终于,学校决定将他们开除。三个被学校开除的男生觉得自己的前途一片黑暗。他们幻想着如果突然拥有了一大笔钱,就可以住上漂亮房子,坐上高档轿车,还可以像班上有钱同学的父母那样给学校捐一笔钱,老师和同学们便再也不敢瞧不起他们了。可是,从哪弄来这笔钱呢?凯文·罗斯林和鲍勃·伊诺斯觉得唯一的办法就是去抢劫……

就在他们胡思乱想之际,迈克尔·戴尔将自己设计的模拟成功的录像,从电脑里调出来,三个人津津有味地看着自己住在一幢漂亮的别墅里,别墅的车库里停放着喜爱的克莱斯勒轿车。迈克尔·戴尔问:“现在,你们想将自己漂亮的别墅和轿车,安置在什么地方呢?”凯文·罗斯林抢着说自己要住在佛罗里达,因为他喜欢与富翁们聚会,而那里就住着大量的富翁。鲍勃·伊诺斯说自己想住在拉斯维加斯,因为那里风景秀丽,还有大量的豪华商店,可以让他任意选购。可是,很快他们便神色黯然了,俩人望着迈克尔·戴尔,有点遗憾地说:“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那该多好啊!”迈克尔·戴尔认真地看着两位伙伴说:“这美好的一切,我们不是已经看到了吗?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我们怎样将它们从电脑里调出来,放到我们喜欢的地方去,比如,佛罗里达,或者拉斯维加斯!”俩人觉得迈克尔·戴尔的话有道理。

就这样,迈克尔·戴尔和另外两名同学经过一夜的仔细策划,决定第二天一早便去大街上卖报纸。不久,他们用卖报纸赚的1000美元开办了一家小店,那就是后来的戴尔公司。年轻的迈克尔·戴尔,带着另外两位年轻人,经过20年的打拼,不但实现了当年的梦想,还将戴尔公司发展成了拥有250亿美元资产的规模。

这就是积极的心理暗示带来的自信,带来的成功。

二是增进交往法。

回避型人格的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因此,需要按梯级任务作业的要求,给自己定一个交友计划。交友计划起始的级别应该比较低,任务也应该比较简单,以后逐步加深难度。比如:

1.第一星期,每天与同学、同事或邻居、亲戚、室友等聊天10分钟。

2.第二星期,每天与他人聊天20分钟,同时与其中某一位多聊10分钟。

3.第三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找一位朋友作不计时的随意谈心。

4.第四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找几位朋友在周末小聚一次,随意聊天,或家宴,或郊游。

5.第五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积极参加各种团体交流等。

6.第六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尝试去与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交往。

其实,第六星期的任务已超出常人的生活习惯,但作为治疗手段,在强度上超出常规生活也是必要的,所谓矫枉过正。

一般说来,上述梯级任务看似轻松,但认真做起来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最好找一个监督员,让他来评定执行情况,并督促坚持下去。或者,自己认真执行,并做好记录,以便自我监督。在开始进行梯级任务时,你可能会觉得很困难,也可能觉得毫无趣味,这些都要尽量设法克服,以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