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看到有些人脑子不错,能力不低,可就是人生往往与失败为伴。原因何在?往往是性格出现了问题,是性格偏离了大多数人的常态表现,这就是我们说的性格偏离。
性格偏离,也可以说是性格障碍,在心理诊断上一般叫做人格障碍。所谓人格障碍,指的就是从小逐渐形成的显著偏离常态的人格。由于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所以,对某些青少年身上存在的偏离常态的人格,不宜轻易地叫做人格障碍,应该说是存在某种类型的偏离常态的人格特征。所以,我们这里没有用人格障碍的说法。偏离常态的人格,往往会让人在待人处世上陷入误区,成为人生路上的绊脚石。所以,应该及早发现,及早矫正。
那么,怎样发现自己身上是否存在偏离常态的人格?如果发现了应该怎样矫正?这就是本章的中心内容。偏离常态的人格有很多类型,这一节就先从依赖型人格说起。
什么是依赖型人格?一个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对依赖型人格有过很形象地刻画。
有一对夫妇晚年得子,十分高兴,把儿子视为掌上明珠,捧在手上怕飞了,含在口里怕化了,什么事都不让他干。结果,儿子长大以后连基本的生活也不能自理,大事小事都依赖父母。一天,夫妇要出远门,怕儿子饿坏了,于是想了一个办法,烙了一张大饼,套在儿子的脖子上,告诉他想吃时就咬一口。结果,等他们回到家里时,儿子还是给饿死了。原来他只知道吃前面的饼,不知道把后面的饼转过来吃。
故事未免有些夸张,但是,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却不能说没有。特别是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祖辈都视之为宝贝,孩子的日常生活严重依赖亲人,长大以后生活自理能力极差。报载,有个学生考取了出国留学生,但该生一想到出国后没人给他洗衣,没人照顾他的生活就感到恐惧,最后只好放弃出国机会。据天津市少工委对15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其中51.9%的学生,长期由家长整理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有74.4%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离开父母就束手无策;只有13.4%的学生偶尔做些简单家务,情况实在令人担忧。可见,目前独生子女教育如果不抓紧抓好,有些孩子很可能会形成依赖型人格。
具有依赖型人格的人,对亲近与归属有过分的渴求,这种渴求是强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与真实的感情无关。这样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志趣和人生追求,只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时刻得到别人对他的温情就心满意足了。这种人的这种处世方式,使他越来越懒惰,越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由于处处委屈求全,这样的人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压抑感,这种压抑感阻止着他为自己干点什么,不让他有什么个人爱好。
心理学家霍妮在分析依赖型人格时,指出这种类型的人有几个特点:第一,深感自己软弱无助,当要自己拿主意时,便感到一筹莫展;第二,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比自己优秀,比自己有吸引力,比自己能干。第三,无意识地倾向于以别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
具体说来,依赖型人格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1.在没有从他人处得到大量的建议和保证之前,对日常事物不能作出决策。
2.无助感,让别人为自己作大多数的重要决定,如该选择什么职业等。
3.被遗弃感,明知他人错了,也随声附和,因为害怕被别人遗弃。
4.无独立性,很难单独展开计划或做事。
5.过度容忍,为讨好他人甘愿做自己不愿做的事。
6.独处时有不适合无助感,或竭尽全力以逃避孤独。
7.当亲密的关系中止时感到无助或崩溃。
8.经常被遭人遗弃的念头所折磨。
9.很容易因未得到赞许或遭到批评而受到伤害。
只要满足上述特征中的5项,即可诊断为依赖型人格。
依赖型人格源于人类发展的早期。人在幼年时期离开父母就不能生存,因而在儿童印象中,保护他,养育他,满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万能的,他必须依赖父母,总怕失去了这个保护神。这时,如果父母过分溺爱,鼓励孩子依赖父母,不让他们有长大和自立的机会,久而久之,在孩子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成年以后依然不能自主,缺乏自信,总是依靠他人来作决定,不能负担起工作和生活的责任,形成依赖型人格。
那么,怎样矫正依赖型人格呢?
一是积极自救法。
拿破仑年轻的时候,一次到郊外打猎,突然听见有人喊救命。他快步走到河边一看,见一男子正在水中挣扎。这条小河并不宽,拿破仑端起猎枪,对准落水者,大声喊道:你如果不自己游上来,我就把你打死在水里!那人见求救无用,反而更添了一层危险,便只好奋力自救,终于游上岸来。拿破仑拿枪逼迫落水者自救,是想告诉他,自己的生命本应该由自己负责,唯有负责的生命,才是真正有救的生命。正如西方有句谚语:“自助者天助。”
其实,许多时候我们每个人不是到了一败涂地的地步,而是由于放弃了自救信念,自己先把自己打败了。这个世界上锦上添花的总比雪中送炭的多。如果你表现得很坚强,别人都来鼓励你;如果你表现得很软弱,就很少有人会来扶助你了。所以,矫正依赖型人格的关键,是丢掉幻想,积极自救。
二是习惯纠正法。
依赖型人格的依赖行为已成为一种习惯,所以必须破除这种不良习惯。检查一下自己的行为中,哪些是习惯性地依赖别人的,哪些是自作主张的。你可以每天做记录,记满一个星期。然后,将这些事件按自主意识较强、中等、较差分为三等,每周一小结。
对自主意识强的事件,以后遇到同类情况应继续坚持自己做。比如,某一天按自己的意愿穿新颖衣服出门,那么以后就坚持穿新颖衣服,而不要因为别人的闲话而放弃,直到自己不再喜欢穿这类衣服为止。这些事情虽然很小,但正是你改正不良习惯的突破口。
对自主意识中等的事件,你应提出改进的方法,并在以后的行动中逐步实施。比如,在订学习或工作计划时,你听从了朋友的意见,但对这些意见你并不欣赏,那么,就应把自己不欣赏的理由说出来,说给你的朋友听。这样,在学习或工作计划中便渗入了你自己的意见,随着自己意见的增多,你便能从一味依从别人的意见,逐步转为完全自作决定。
对自主意识较差的事件,你可以采取“诡控制技术”逐步强化,提高自主意识。所谓“诡控制技术”,是指在别人要求的行为之下增加自我创造的色彩,就是说,表面看来是受制于人,其实已经有了自我控制的成分。比如,你从朋友的暗示中得知她喜欢玫瑰花,你为她买一枝花,似乎有完成任务之嫌。但这类事情的次数逐渐增多以后,你会觉得这样做也会给自己带来快乐。如果进一步你再主动提议带朋友去参观插花表演,就证明你的自主意识已大为强化了。
依赖行为并不是轻易可以消除的,一旦形成习惯,你会发现要自己决定每件事很难,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回到老路上去。为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简单的方法是找一个监督者,最好是找自己依赖的人。
三是重建自信法。
如果只简单地破除了依赖的习惯,不从根本上采取措施,那么,依赖行为可能还会复发。重建自信法便是从根本上来矫正依赖型人格。
第一步,消除童年不良印迹。依赖型的人缺乏自信,自我意识十分低下,这与童年期的不良教育在心中留下的自卑痕迹有关。你可以回忆童年时父母、长辈、朋友,对自己说过的具有不良影响的话,比如,“你真笨,什么也不会做!”“瞧你笨手笨脚的,让我来帮你做。”你把类似的这些话仔细整理出来,然后一条一条加以认知重构,并将这些话转告给你的朋友、亲人,让他们在你试着干一些事情时,不要用这些话来指责你,而要热情地鼓励你。
第二步,重建勇气学会自立。你可以选做一些略带冒险性的事,每周做一项。比如,独自一人到附近的景点做短途旅行;独自一人去参加一项娱乐活动;一周规定一天“自主日”,这一日不论什么事情,决不依赖他人。通过做这些事情,可以增加你的勇气,改变你事事依赖他人的性格,最终学会自主,学会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