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2年,英国人纽可门设计制造的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终于诞生了。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台独立的机械动力机器。它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将热能转化为机械动力的开始,奏响了工业革命的序曲。然而,50年之后,随着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纽可门蒸汽机的弊端暴露出来:效率低下,用途单一。对蒸汽机进行改造,是时代需要,势在必行。
于是,在18世纪下半叶,不少有志之士致力于纽可门蒸汽机的研究改造。
其中最负盛名的,要数斯米顿了。斯米顿在青年时期,从事过冶金、桥梁、海港、河运等方面的工程设计与施工,几乎走遍了整个英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各项工程设计中,他接触过包括纽可门蒸汽机在内的各种动力机械,并研制了很多风车、水车之类的动力机械。因此,英国人称他是“近代第一个工程学家”,“英国第一流的机械师”。18世纪60年代,他迷上了纽可门蒸汽机,并开始深入研究。他对外宣称:“我要制造一台优秀的蒸汽机。”所有的人们都相信他会取得成功,因为他是全英国最优秀的机械师。
思维严谨,考虑缜密,工作认真,是斯米顿之所以能取得一项项优异成绩的绝招,研制蒸汽机自然也不会例外。他搜集调研了各种型号、规格的纽可门蒸汽机,甚至将英国各地所有能找到的正在使用的100多台蒸汽机的技术数据,都做了对比统计,列出了详细的表格。
应该说,他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他在厚厚的一沓表格中沙里淘金一样准确地找到了目标:37号。他经过综合分析,排列序号为第37号的纽可门蒸汽机效率最高。于是,37号机被作为样本选取出来,斯米顿以它为蓝本,制造了一组试验模型,逐项进行比较。经过整整三年时间,进行了130多次的定量实验分析,他终于掌握了从制造1马力蒸汽机到76马力蒸汽机的所有关键实验数据。他也从中得出了一个结论:“制造蒸汽机,功率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8~10马力处在效率抛物线的最高点,是最佳选择。”在他的主持下,一台8马力的新的纽可门式蒸汽机开始制造。
有人不禁对他的做法产生了怀疑:“先生,您不对纽可门蒸汽机进行彻底改革,能制造出最优秀的蒸汽机吗?”
斯米顿胸有成竹,颇为自信地说:“经过我多年的研究,在所有的动力机械中,纽可门机是最好的;在所有的纽可门机中,37号机综合效益最佳;而根据37号机进行的实验,8马力机型最省煤。这种优中选优的方法难道会错?”随后他宽容的一笑,补充说:“再说,我还要对纽可门机进行必要的完善。例如,气缸与活塞之间缝隙过大,圆度不相配,不但蒸汽容易泄漏,并且影响真空的形成;再比如,锅炉距离气缸太远,蒸汽在运输过程中会损耗热能……总而言之,工程要合理,加工工艺要精细,就一定能制造出性能最优越的蒸汽机。”
斯米顿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完善工艺方面。他以锲而不舍的工作态度,最大限度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使蒸汽机的各个部分都达到了最佳组合。一台经过改良的纽可门蒸汽机终于诞生了。经过实用测定,它的效率达到了以前的两倍。斯米顿非常得意。因为他知道,世界上任何人制造的纽可门蒸汽机的效率,也不可能超越他。
然而,经过他改良的蒸汽机,从根本上说仍然是纽可门式的蒸汽机。充其量只能说是一种更加完善的类型。纽可门蒸汽机的主要弊端依然存在。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人迷恋上了蒸汽机的研究。他就是当时还无人知晓的普通机修工瓦特。
瓦特对纽可门蒸汽机进行了革命性的创新。1776年,他制造出了带有分离冷凝器的蒸汽机,其热效率比纽可门式提高了将近6倍。1781年,瓦特更受中国式风箱的启发,设计制造出双向做功的瓦特式蒸汽机——纽可门机已经彻底脱胎换骨了。1783年,他更是一鼓作气,为蒸汽机安装了曲轴连杆,彻底改变了蒸汽机的功能输出方式,使之成了万能动力机械,广泛应用于纺织、冶金等方面。瓦特蒸汽机提供的巨大动力,掀起了工业革命的狂潮,并迅速席卷欧美……
一个无名的机修工成功了,而第一流的机械师错失了良机。
后来,当斯米顿听说瓦特发明了万能蒸汽机时,他还不大相信,特地前去参观。当他望着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能蒸汽机隆隆作响时,不禁仰天长叹:“上帝,机会为什么从我手里溜走了?”
为什么从斯米顿手上溜走的机会,却被瓦特抓住了?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思维方式有两种:一是习惯性循轨思维,一是发散性越轨思维。前者是严格遵循传统思路、确定的概念和流行的模式规范来思考的,“循轨”两个字,很形象地体现了这种思维方式的特征;后者是突破甚至反叛已有的传统思路、知识结构和模式规范来思考的,“越轨”两个字,足以形象地让人理解这一思维方式的特征。循轨思维有其功绩,对于解决大量的一般性课题,它有效率高、精力省、可靠性大的优势;但对于解决具有革命意义的创造性课题,它就无能为力了。如果一味地去循轨思维,不敢越雷池一步,哪里还有科学的革命?
斯米顿之所以让机会从手上溜走,就在于他的习惯性循轨思维方式。他迷信纽可门,不敢超越,只是满足于完善与改良;而瓦特之所以抓住了机会,就在于他的发散性越轨思维。他不受条条框框限制,立志于突破与创造。
那么,思维是否敢于“越轨”,又取决于什么?取决于人的性格,取决于性格中的独立性。
独立性,既属于性格的意志特征,也属于性格的理智特征,是一个人在活动中善于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创新的性格特征。这也是成功者重要的性格特征。缺乏独立性格的人,不能主宰自己,遇事缺乏主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自我都没有了,哪里还有什么成功?
只有具备独立性格的人,才能独立思考,有所发现。
居里夫人的女儿奇瑞娜·居里小时候,她的物理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满满的一缸水,任何物体放进去都会使水溢出来,为什么把金鱼放到水缸里,水却没有溢出来?
同学们绞尽脑汁,纷纷提出自己设想的答案。有人说,因为金鱼的身体特别光滑,有人说,因为金鱼的比重小。如此等等,老师都说学生答得不对。小居里沉思了很久,没有做出自己的回答。回到家里,她把情况告诉了母亲。
母亲说为什么不把鱼放到水里做一下试验呢?一次,两次,三次,她把金鱼放进装满水的鱼缸里,水都溢出来了。终于,她兴奋地叫起来:老师的题出错了。后来,这位小姑娘长大了,也成了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并且同她母亲一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生活中很多人习惯于不加批判地接受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然后,运用这样的观念去分析事物,研究事物,这样得出的结论自然也就不正确了。错了之后又总是从逻辑方面和论证的方法上去找错误,有时候找来找去也找不出错在哪里,弄得人好迷惑,殊不知前提就错了。因此,如同奇瑞娜那样把鱼放到水里去独立地尝试一番,这是一个成功的思维方法。
只有具备独立性格的人,才能有所创新,有所成功。
在一次气势恢宏的盛宴上,来自中、法、俄、英、意、美的贵宾齐聚一堂。席间,各国来宾竞相拿出名酒来展示,中国人拿出了自己的“国酒”茅台,瓶盖轻启,飘香四溢,沁人心脾,举座皆惊。紧接着俄罗斯人拿出伏特加,法国人拿出了大香槟,英国人拿出了威士忌,意大利人拿出了葡萄酒。唯有美国人两手空空。但他不慌不忙地走过来,把各国名酒按比例勾兑在一起,为各国宾客依次敬酒,不无自豪地说:“这就是我们美国的酒,鸡尾酒,这代表我们国家的文化精神……”
这便是鸡尾酒的诞生故事,一时成为美谈。
他的成功之道在于善于运用独创思维,另辟蹊径,找到了一条成功的捷径。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习惯于把自己囿于计划周详的步骤之内,不敢突破自我。其实,一闪念间的遐思和不甘现状的独创思维,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一切,都依赖于独立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