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30日,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报道一个喜讯:第38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一枚光芒四射的金牌,挂在了一个普通的中国男孩的胸前。
这个男孩叫安金鹏。这个天津市武清县的一个普通农家孩子,是怎样为祖国赢得非凡的荣誉,走上成才之路的呢?在天津一中的庆功会上,安金鹏不忘师恩,不忘母校,更感激他的家,他的妈妈。他说:“老师们,同学们,大家让我讲讲这几年是怎么取得好成绩的,我想给大家说这么一句话,我要感谢我的妈妈和我的家庭……”
是的,我们应该感恩我们的家庭,感恩养育我们的父母。
雨果在一首诗中写道:“我有三个永不忘却的老师:小花园、老牧师和我的母亲。”
郭沫若在回忆童年为什么早慧时说:“第一是我母亲教会我念诗。”
老舍在分析自己的性格时说:“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
不错的,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家庭把遗传基因传递给后代,家庭又是一个人最初的生活环境。社会和时代的要求,都通过家庭在儿童心灵上打下深深的烙印。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从出生到五六岁是人性格形成的最主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绝大多数儿童在家庭中生活,在父母爱抚下长大。所以,对人的性格产生影响的首先是家庭教育。正因此,家庭才被称为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当然,不言而喻,家庭这个工厂,可以制造孩子良好的性格,也可以制造孩子不好的性格。你看,下面漫画中的女孩,将被家庭制造出怎样性格,就不言而喻了。
那么,家庭中有哪些方面的作用在“制造”人的性格的呢?
第一,父母的榜样作用。
小丽的父母都在机关里当中层干部,平时家里串门的特别多,逢年过节,更是人多礼多。一天,小丽看看眼前堆得像小山似的礼品,莫名其妙地问:“妈妈,他们为什么给咱送那么多礼?”
“你爸爸给人家办事呗!”妈妈答。
小丽马上接过来:“办事就得送礼?”
“礼尚往来,咱求人家办事也得送礼。”
“求人就得送礼?”
“当然了!”
“我爸不是常讲为人民服务吗?”小丽越发不明白,刨根问底。
“这是大人的事,小孩子别瞎操心!”妈妈生气了。
小丽也机灵,沉思片刻之后,神秘地对妈妈说:“这筐苹果送给我们老师行吗?”
“为什么?”
“我想当班干部。您不是说求人就得送礼吗?”
孩子就是这样以大人为榜样!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这话虽讲的有点绝对,却说明父母的性格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孩子是模仿父母的“好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最早学习的榜样。社会信仰、规范和价值观等,首先通过父母过滤而传给子女。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性格的发展,孩子也随时模仿和学习父母的行为,形成着自己的性格——
父母用愁云笼罩孩子,孩子就会满腹忧愁;
父母感谢生活的祝愿,孩子就会对生活满怀欣慰;
父母善于谅解,孩子就会宽容;
父母用微笑和闪烁的眼睛对待生活,孩子就会懂得幽默;
父母对待别人表示友好,孩子就会变得和善;
父母满怀进取的意志,孩子就会振奋;
父母勇敢地面对挫折,孩子就会顽强地生活;
父母用“真、善、美”熏陶教育着孩子,孩子就会发现人生的真谛;
父母生活得像个勇士,孩子在人生道路上也将一往无前!
这一切都因为:家长是孩子最直接的榜样,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第二,母爱亲情的作用。
美国的两位心理学家,曾专门研究了母爱对后代有什么影响。他们想知道,如果女孩在小的时候缺乏母爱,那么,她长大后是否能成为一个好母亲?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他们设计了专门的实验。出于伦理方面的考虑,这个实验没有以人做为被试者。因为如果把一个人从一生下来就与她的母亲隔离开,剥夺她的母爱的话,很可能会对她心理上造成不可恢复的影响。所以,他们的实验对象是猴子。
他们一共观察了9只猴子的行为。这些猴子出生以后,就不许和自己的母亲接触。看它们长大后有什么表现。这些猴子大约在4岁时,各自有了自己的头胎婴儿。实验的结果很是发人深思。9只母猴之中有7只母猴的行为,完全不像一个母亲。观察发现,它们一直都躲着自己的孩子,拒绝喂养孩子。它们虐待自己的孩子甚至达到危及孩子生命的地步。有的“有时咬自己的孩子”,有的“有时把孩子的脸和身子在地板上挤压”,有的“使孩子吃惊地猛烈打滚,以至让实验者担心小猴的生命”。直到第5个星期,小猴才接触到母猴的**,在实验者非常用心的照料下,小猴才活过来。尽管受到这样的虐待,每一只小猴还是坚持要厮缠着它们的母亲。但是,它们只能趴在母猴的背上,而不是像正常情况下厮缠在母猴的面前。因为它们怕受到母猴的攻击。实验结果表明,从小没有得到母爱的猴子,长大后不能表现出正常的母爱。
虽然这个实验的对象是猴子,却也启示我们,母爱是最好的精神营养,如果从小失去母爱,人的心理发展就会受到消极的影响。就是说,一个人的幼年是否享有母爱亲情,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形成健全的性格。事实也是这样。在心理咨询实践中,经常发现由于缺乏母爱亲情,而导致性格怪异的案例。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类似的事例。
第三,亲子关系的作用。
亲子关系是一个人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孩子身心发展,而且影响到孩子以后形成的人际交往关系。1979年,帕克等人编制了“亲子关系量表”,以了解被试者童年期父子和母子的关系。量表包括“关心”和“管束”两个维度,划分出4个象限,代表4种亲子关系类型:①关心多~管束多;②关心少~管束多;③关心少~管束少;④关心多~管束少。研究表明,关心不够和管束过严的亲子关系,最不利于孩子性格的健康发展。
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在孩子的性格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孩子性格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缺乏母爱的孩子,会形成不合群、孤僻、任性和情绪反应冷漠等不良性格特征。
父亲对孩子在性别角色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进而影响到性格的健全发展。父亲为男孩提供模仿同化的榜样,为女孩提供与异性成人交往的机会。幼年没有与父亲接触过的儿童,在性别的社会化方面,以及整个性格的发展,往往是不完全的。
父母与孩子的三角关系,也是影响孩子性格的重要因素。孩子过于和父亲亲近,或过于和母亲亲近,往往会导致性格方面的问题,甚至还会导致更严重的心理情结,影响到成人后的婚恋生活。所以,理想的状态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是一个等边三角关系,起码,也要让孩子和父母基本保持同等距离。这样,孩子的性格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第四,教子态度的作用。
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的一生的影响,在全国选出50位成功人士,他们都在各自的行业中获得卓越的成就,同时又选出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然后,分别去信给他们,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最深。一封来自白宫一位著名的人士,一封来自监狱一位服刑的犯人。他们谈的都是似乎相同的一件事: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来自监狱的犯人在信中这样写道: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一个又红又大,十分喜欢,非常想要。这时,妈妈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想说想要最大最红的一个,这时弟弟抢先说出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也学会了说谎。以后,为了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我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监狱。
来自白宫的著名的人士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同。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谁都想要得到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我们三人比赛除草,结果,我赢了那个最大的苹果。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付出最大的努力。这很公平,你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代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可以教孩子说第一句谎言,也可以教孩子做一个诚实而努力的人。父母不同的教育态度,就是这样地影响着孩子的性格特征。中外的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
下面是国外的一些研究结论——
1.家长态度属“支配型”,孩子多表现出服从、温和、消极、依赖、无主动性的性格特征。
2.家长态度属“过分照管型”,孩子多表现出幼稚、依赖、神经质、被动、胆怯的性格特征。
3.家长态度属“保护型”,孩子多表现出缺乏社会性、不亲切、情绪不安定的性格特征。
4.家长态度属“溺爱型”,孩子多表现出任性、反抗、幼稚、神经质的性格特征。
5.家长态度属“顺应型”,孩子多表现出无责任心、不服从、攻击、粗暴的性格特征。
6.家长态度属“忽视型”,孩子多表现出冷酷、攻击、情绪不安、创造力强的性格特征。
7.家长态度属“拒绝型”,孩子多表现出神经质、粗暴、冷淡的性格特征。
8.家长态度属“残酷型”,孩子多表现出执拗、冷酷、神经质、逃避、独立性强的性格特征。
9.家长态度属“专制型”,孩子多表现出依赖、反抗、情绪不安、大胆、自我中心的性格特征。
10.家长态度属“民主型”,孩子多表现出独立、爽直、协和、亲切、独立性和社交性强的性格特征。
我国的研究认为,父母态度与子女性格之间的关系有如下几种情况——
1.“保护型”的父母,子女性格大多消极,依赖性强,缺乏责任感和忍耐心,不适应集体生活,遇事优柔寡断。
2.“冷淡型”的父母,子女大多愿意寻求他人保护,力图吸引别人对自己的注意。有的喜欢惹是生非,有的经常攻击挖苦别人,有的对人和事表现淡漠,与世无争。
3.“溺爱型”的父母,子女大多表现撒娇、放肆、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心,没有耐力。
4.“严厉型”的父母,子女表现不是反抗、粗暴,就是逃避、胆怯,有的还形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坏习气。
5.“无常型”的父母,子女表现情绪不稳、多优多虑、缺乏判断力。
6.“民主型”的父母,子女大多表现为亲切、直爽、活泼、端庄、独立性强,有活动能力,善于和大家团结协作。
两相比较,大致相同。至此,我们肯定取得了一个最基本的共识:“民主型”是最理想的教子态度。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属于“民主型”的事实上是最少的,多是由渗透封建社会“父为子纲”传统观念的“支配型”、“专制型”,加上反映了当前对独生子女溺爱现象的“保护型”、“溺爱型”,综合而成的类型。结果呢,我们的孩子的性格中较普遍地存在如下问题: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娇气、任性。
另有研究表明,学生的自尊心和他们家庭的贫富和社会地位无关,而与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法有关。自尊心强的男孩,其家庭的气氛是民主的,孩子在处理自己的事件上有发言权,像成人一样受到尊重。父母对他们是关心的,爱护的。父母对孩子要求严格,但严而不厉,经常用奖励的办法来引导孩子的行为,而不是用惩罚的方式来约束孩子的行为。父母待人接物都有一定的规则,并要求孩子有良好的行为表现。缺乏自尊心的男孩,父母对他们的行为是放纵的,没有一定的规则,但他们经常受到父母严厉的惩罚。
第五,家庭结构的作用。
就我国当前实际看,家庭结构主要有三种:大家庭、核心家庭和破裂家庭。
“大家庭”是指几代同堂的家庭。生活在大家庭中的孩子,大家庭中长期形成的家风、家规等自然地传给下一代,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但由于可能存在隔代溺爱,父辈和祖辈和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看法不一致,孩子往往难以形成一致的是非标准,并且会感到无所适从,可能会形成焦虑不安、恐惧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核心家庭”指一对夫妇和一个孩子组成的家庭。在这种家庭里没有传统的隔代溺爱,但是,由于年轻的父母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和方法,对孩子可能有时任意放纵,有时管教过严。再有,核心家庭中的父母一般都是双职工,往往缺少教养和爱抚孩子的时间。
“破裂家庭”是指父母中有一人死亡或被判刑监禁,或是父母离婚的家庭。许多研究表明,破裂家庭会对孩子的性格带来不良的影响。有研究认为,父母离婚甚至比父母死亡对孩子性格的影响更大。破裂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死亡、判刑监禁或离婚,而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正常的教育,容易形成悲观、孤僻等不良性格特征,容易出现行为问题。波尔贝等人的研究表明,少年犯罪率最高的是出生至4岁之间丧父或丧母的人,其犯罪率高出一般人的两倍以上。据对北京市三所工读学校中50名犯有两性关系错误的女生调查,有9人丧父或丧母,11人的双亲中有人被判刑,两者合计占40%。一些研究表明,丧父的破裂家庭对孩子性格特别是男孩的性格,会产生极不良的影响。在只有母亲的破裂家庭中长大的男孩,由于母亲把一切爱都倾注在他身上,过多的保护和关心,并且放任孩子的缺点,因此容易形成冲动、缺乏自制力等不良性格特征,在青少年期犯罪率也较高。另一些研究表明,早年丧父会影响男孩形成男子汉性格,依赖性强,缺乏果断性,攻击性少,多采用语言攻击,少用身体攻击等。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如果有良好的教育,破裂家庭的孩子,也可以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这就需要家长对孩子多一份关爱。一是充实孩子的生活,弥补亲情不足。比如,负责带孩子的父亲或母亲,不论多忙,也应抽空多跟孩子活动或交流;还可以引导孩子多交同龄朋友,使他走进伙伴中去。二是注意培养孩子的健全性格。在孩子性格形成中,父爱与母爱有无法替代的作用。缺少父爱,孩子就会形成“偏阴人格”,也就是容易表现得懦弱、多愁善感、自卑、缺乏毅力、果断性不强等;缺少母爱,孩子又会形成所谓“偏阳人格”,也就是容易孤僻、冷淡、缺乏爱心和同情心,没有安全感等。因此,对于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来说,要特别留意弥补孩子因缺少父爱或母爱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第六,家庭气氛的作用。
家庭气氛是指家庭成员的心理状态、情绪状态和人际关系,所构成的一种综合心理氛围。它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家庭中的每一个人,像无处不在的空气一样包围着孩子,对孩子性格的影响尤为严重。家庭气氛,是由家庭中全体成员所造成的,但主要由夫妻关系所造成。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影响着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家庭气氛分为融洽与对抗两种类型。“融洽愉快型”家庭中的孩子,与“紧张冲突型”家庭中的孩子,在性格上有很大的差别。欢快、和谐、轻松、友好的家庭气氛,会促使孩子形成良好健康的性格特征;压抑、冲突、紧张、喧嚣的家庭气氛,会促成孩子消极的性格特征。
良好的家庭气氛,不是上天的恩赐,也不是姻亲关系的自然产物,而是夫妻双方智慧和爱情的结晶,是亲子之间彼此理解、信任和尊重共同培植的硕果。
第七,出生次序的作用。
在家庭中的出生次序,也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这种影响并不是由于孩子出生的先后直接决定的,而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及其变化,所间接决定的。
19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心理学家就儿童的出生次序和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对性格和智力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许多的研究。阿德勒特别强调出生次序对儿童性格的影响。他认为,儿童在家庭中的出生次序和所处的地位,影响着儿童的生活风格,对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重大作用。
高尔顿研究了著名科学家的出生次序,发现长子和独生子女的比例相当高。贝尔蒙特的研究表明,长子在瑞文智力测验上所得的成绩比其他孩子要高。在美国阿波罗登月工程技术人员中,长子和独生子女占一半以上。
就我国目前情况看,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特殊环境和特殊地位,是否对性格也有所影响?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笔者第一项研究就发现,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缺乏独立性。另外一些研究也发现独生子女的一些消极性格。但是,独生子女一样可以形成积极的性格特征。独生子女性格的发展,关键在于教育。对独生子女性格发展,片面消极的态度,盲目乐观的态度,都是不科学的。近年来的研究,否定了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的观点,也否定了独生子女“自然优越”的观点。独生子女的性格特点,是由于儿童的环境和教育影响形成的。应该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充分利用独生子女家庭有利的影响,避免和减少独生子女家庭的不利的影响,培养独生子女的良好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