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英雄最光荣(1 / 1)

创业从“三无五低”起步,最后成了中国人气最旺的财富群体。温州人这种平民英雄创造财富奇迹的故事最值得学习,也最具有可模仿性。

民企的“双子星座”

世界上植物什么最低贱?野草。世界上什么植物生命力最顽强?还是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冬去春来,那些埋在土壤里的草根“一有土壤就发芽,一有阳光就灿烂”。而且,哪里有土壤,草根就会坚强地走向哪里,给贫瘠的土壤带来一片生机。

因此,经济学家经常用“草根经济”来生动地比喻温州民营经济;用“草根英雄”来称呼温州的民营企业家。因为草根好养活,即使没人施肥浇水,生长条件恶劣,它也会不屈不挠地寻找生存空间。温州民营经济之所以不断发展壮大,走在全国的前列,靠的就是这种“草根精神”。

最初创业的温州人,无不是一根根“小草”,他们散落在全国各地,占据了外地人不屑一顾的那些领域。从事修鞋、小发廊、小商贩这些事情。与其他地方的民工、小商贩没有什么两样。但温州人自强不息,生命力强,懂得如何生存,知道怎样发展,所以生意越做越大。

翻开温州民营企业家的履历表,就会发现他们多是出身贫寒的“草根”,比如,正泰集团的南存辉就当过修鞋匠,德力西集团的胡成中是一个小裁缝,人民电器集团的郑元豹是工人,奥康集团的王振滔是一个木匠。

这些草根英雄们当初的创业条件都是非常艰难的,但是,他们身上的草根性使得他们最有顽强的生存能力。他们尝遍酸甜苦辣,他们一直吃苦耐劳,他们执着地寻找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最终,他们生存了下来,而且茁壮成长,成为了一个个财富英雄。

南存辉与胡成中,学生时代是同班同学,一个当班主席,一个是当体育委员;他们在同一时期创业,创业之初,一位修皮鞋,一位做裁缝;创业时期,他们是合作伙伴,1984年他们合办了求精开关厂;后来两人在同一地区发展,还在同一行业竞争;今天,两人各自发展事业,比翼高飞。

胡成中的父亲原来就是做衣服的,因为带了几个学徒,又盖了一座房子,结果1万块钱的房子被没收了,人也进了班房。全家7口人,只靠母亲的28块钱维持生活。因为家庭生活所逼,胡成中不得已做了裁缝。

南存辉,当时家住的是乐清最破的一套房子,这套房子,下雨的时候,外面下小雨,屋里下大雨。因为父亲修鞋的手艺非常精,也因为家庭困难,因此中学毕业以后,他修了3年的皮鞋。

后来,南存辉在街上摆摊修鞋的时候,因为很多供销员跑来跑去的鞋破了、皮包破了,要来修理。由此猛然发现柳市整条街上全部都是前店后厂,全部都是做电气的,有专门卖零配件的,有专门去做装配的,南存辉那时候就发现,这个行业很赚钱。于是在1984年,与胡成中合办了求精开关厂。

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南存辉与胡成中分家了,求精开关厂变成了两个企业,一个是正泰,一个是德力西。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两个集团经营业绩过人,被全国工商联等排序为中国民营企业五百强的第五、六位,两位草根英雄也成为了中国民企的熠熠生辉的“双子星座”。

草根的生命力最强

专家们在研究以南存辉、胡成中为代表的温州商人为什么成功时发现,这群最能赚钱的中国人,看上去却是新经济的落伍者。书本上那些公式化的理论很难解释他们的成功。因此,经济学家常把温州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现象比喻为“草根”经济,其草根性表现在这些方面:侧重模仿,缺乏创新;70%以上只有初中以下学历,近80%出身于农民;产业大多属较低层次,规模较小;多是家族制;大多数人比较谨慎,趋于保守;像风筝一样牢牢地将管理权抓在手里;从事的多是传统产业,很少高新技术。

就是这群草根英雄,在障碍面前敢跨敢闯。几乎在中国经济改革进程的每一步,都可以听到看到浙商的声音或脚步。从第一本个体营业执照到第一家自然人控股的上市公司;从我国第一家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私营流通企业到首家民营企业在香港上市;从第一家股份公司设立到冯根生难题的破解。虽然是草根,但是生命力却是最强的,因此温州商人们的创富之路却走得很神气。

温州人创业的特点就是“三无五低”,但“三无五低”却形成了中国人气最旺的财富群体,他们的厉害就在于“草根”:他们大多为人低调,不怕吃苦,信心坚定,态度坚决,所以就容易成功。

在早期创业中,外部环境变化大,机会较多,在这种经营环境中,低文化层次的人更容易适应,因为他们没有精神负担,思维敏捷,更具冒险性,所以这些人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更容易获取财富。改革初期民营企业家大多从事传统工业、商业及服务业,文化水平的高低在这样的企业中差别并不明显,低文化程度的老板同样得心应手,有时甚至比高文化程度者更放得开手脚,更具优势。

虽然他们是创业的低文化程度者,但他们很注重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与理论水平。事实上,许多低学历的老板边干边学,师法实践,其实际管理水平已大大超过高学历的年轻老板。

事实上,手里有着几个亿的人还会弄不到区区一张文凭吗?这说明温州民营企业家襟怀坦**,并不隐瞒自己的苦难历程。据统计,约有90%的温州老板出身于农民、工人、裁缝、修鞋匠等,使人们能够得出这方面的正确数据:发迹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富翁比例在30%以下。结论只能是,财富和学历不成比例。

平民也英雄

温州人的创业最具可学性,也最容易模仿。因为他们是真正的平民英雄。一则他们十之八九是普通老百姓,发达前往往是农民;二则他们“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白手起家。他们有的知识和资本,你也完全可能拥有。赤手空拳打天下规模可大可小,资金可多可少,不要担心自己缺什么,进入门槛很低。他们的经验主义,他们的组合才能,他们的三流人力做出一流效益的本事,现在想创业的人都可以从中得到借鉴。

著名社会学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费孝通,在三访温州后认为:温州人“就是不甘落后,敢为天下先,冲破旧框框,闯出新路子,并且不断创新。温州人从家庭作坊、摆摊叫卖、沿街推销、设店开厂,到股份合作、企业集团、资产经营、网络贸易,我也似乎看到了中国的市场经济从初期的萌芽到和国际经济接轨全过程的演示,并且觉得可以从中捉摸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内在逻辑和规律。”

当过温州县委书记的李丁富,现在是温州经济研究所所长,他对“草根经济”有着更为直白的解释:一是说明这种经济活动参与面广,渗透力强;二是它具有很强的民间性,出身不高贵,就像农村的孩子取名“二狗子”,很随缘,但它自立性、生命力强,好养活。

2002年8月中旬,为摸清在外温州人的经济情况,温州市做了大型调查。据调查统计,在外投资、经商、办实业的温州人为154万人,其中,东部地区81万人,中部地区51万人,西部地区22万人。城市以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广州、成都。武汉、西安、天津、重庆最多。从行业分布看,从事工业的有16万人,从事商贸经营的有102万人,服务业是36万人。

今天,温州人在全国各地累计投资额高达1050亿元,创办工业企业1。57万家,创办商品交易市场一百多个,建立“温州街”“温州城”等总摊位5万余个,总面积近100万平方米,经营的贸易销售额高达2400亿元。

草根创造奇迹

温州三面环山,一面临海,过去交通极为不便。人均耕地只有0.33亩,养家糊口都不容易,更别指望发财了。由于自然条件先天不足,又地处海防前哨,长期以来,国家对温州的经济建设投资又很少。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起点上,温州人自力更生、自主创业。从十几万供销员跑遍全

国,到“小商品大市场”,从个体联户,到股份合作和股份集团化、集团股份化,逐步由贫穷走向富裕,创造了草根经济的奇迹。

草根经济为何如此魅力四射?因为草根经济尽管简单朴素,但实际上这是真正完全市场经济的原初形态。其寻机趋利的生存意识,使得草根经济是最灵活的经济,一家经营,百家效仿,全民参与、星火燎原,迅速发展,快速壮大,形成了产业规模效益,打造出了大市场。有些经济学家因此将之形象地称为“蚂蚁雄兵”“百姓经济”。今天,这种具有原始活力、无穷魅力及不可小视的巨大潜力的草根经济已成为温州民营经济的代名词。

其实,温州经济就是温州人的经济,温州经济能创造奇迹就是靠温州人的精神,而温州人的精神就是这种“给一点儿土壤就能发芽,给一点儿阳光就能灿烂”的草根精神。温州商人作为一棵棵无人知道的小草,经过多年艰苦的创业之后,今天,已经在全国各地纷纷成长为了一棵棵参天大树,温州商人也变成了让人敬佩,让人叹为观止的草根英雄。

草根英雄之所以让人佩服,一是因为温州人虽然出身“寒微”,但他们从不自卑,从不小看自己,他们以信心和恒心,凭勇气和志气,白手起家,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令世界为之震动的辉煌业绩;二是因为在事业小有成就之后,温州人从不沾沾自喜,更不胡作非为,而是竭尽全力完成从小生产者向现代化生产者的转变,成了真正的时代英雄;三是温州人创业凭的是真本事,靠的是前无古人的真功夫,同时又秉承了中华民族节俭致富的传统美德,视信誉为事业发展的第一命脉,通过坚持不懈地奋斗,创造了草根经济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