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人是亲切的邻居,是身边的榜样,是触手可及的商业楷模,是值得大家学习的,也是能够学得会的商业教科书。
匹配才最合理
温州人天生有一种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朴素的自然哲学意识。当外界还在为“姓社姓资”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只信“民以食为天”的温州人想的是怎样能生存,怎样能富裕。因此。他们就在其他人争论、徘徊、折腾的时候,悄悄地开始创业了。
而且,从最初的创业一直到今天,他们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因此他们不仅发展得很快,而且后劲十足。
温州人是否做某项生意,既不看领导讲了没有,也不看别人做过没有,只是看现实中需要不需要.现实中能不能做得通。只要是现实中需要的而且又能做通的,是法律没有明文禁止的,他们都会千方百计地去做。
比如,农民手里有钱却没有城镇户口,进不了城,他们就集资建一个农民城;城里的国有商场不卖农民的产品,他们就把国有商场的柜台租下来自己卖;国家银行不给贷款,他们就创办信用社、基金会,发展民间金融,实行浮动利率,自己给自己找资金;分散的家庭经济规模,被斥之为私有制的样板,他们就创造了股份合作制,解决了规模小的问题。
按照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的观念来看,温州经济的成功有些“不合常理”。因为温州的企业起点低,知名度低、文化程度低,企业组织形式低,产业层次也低,资本、技术、人力、管理等生产要素的平均水平远远逊色于其他地方的私营企业,但居然比同行有活力,效率高很多。
对于这个问题,经济学家杨轶清用“匹配”这两个简单的字来解释。他认为,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企业组织无所谓优劣,产业层次也没有绝对的高下之分,关键看匹配。在一个不成熟的市场体系里,成熟的模式并不见得就是效率最高的,原因就是不匹配。
温州的创业之路虽然“低级落后”,但却符合中国国情、文化背景和发展阶段的特点,他们知道这个阶段什么样的最好,什么样的企业组织最匹配。
温州是一个先天资源和后天资源都比较贫乏的地方。所谓先天资源贫乏,是指温州一无煤,二无油,三无矿;所谓后天资源贫乏,指国家对温州的投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很少。因此,温州人要发展经济,只能靠从“小打小闹”起步。
温州企业小,百亿规模的企业很少。产品也“小”,生产的只是皮鞋、服装、眼镜、打火机、低压电器之类的东西等,全部是一只手拿得走的东西。技术含量,资金门槛都很低,但他们就是有竞争力,谁也竞争不过温州人。
独具特色的经济模式
在温州乃至浙江,小企业可以通过市场交换实现生产互动,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或者由专业化协作的方式成为龙头企业的一个生产车间。而龙头企业则可以通过本地极为丰富的配套资源,将生产要素的竞争外部化,获取成本优势,避免大企业病。
比如正泰集团,95%以上的零部件在本地采购,而且在经营上一直短期占压供应商货款。对正泰集团和1200家协作厂来说,形成了这样一条完整的现代产业链,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关系中神奇地完成了一次次交换和社会分工。在宁波,90%的空调配件都可以在当地采购,这也催生了当地20多家空调生产企业,甚至如海尔、海信等不远千里来宁波采购配件。
温州这种协作很独特,是以下一级上百家工厂竞争为基础的,这比日本企业更具活力:由于中国企业家族独立性强,协作厂与成品厂不是依附关系,因此只要一个零件厂的技术进步了,也许500家成品厂都可以享受到。这样,一个协作群好比小鸟集合成的鸟群,有如乌云般的形体又有小鸟的灵活性。而日本的经营方式中,大厂的各个车间是没有竞争关系的,而温州打火机各个厂却好比日本厂的各个车间,车间之间有竞争,从而避免了大公司病。
大鸟会被击垮,而鸟群却击不垮,因为它有形又无形。比如,家族企业的“金乡徽章厂”,它以100台压力机、50台烘箱控制了成品规模,一有订单就分包给同乡上百家企业,订单减少就分散掉100个工人,这100个工人凭技术还可以在其他小规模徽章厂找到工作。这里任何一个厂都可以按规模惊人的订单,只要将一部分订单转让即可。这种方式使温州即使在宏观经济最差的情况下也能高速发展。
再如慈溪大唐的袜业,一个镇8000家家庭作坊式企业,平均每家织机仅8台。每家都谈不上是完整的企业,但全镇将做袜子分成10个环节:1000家原料厂、300家缝头厂、100家定型厂、300家包装厂、200家机械配件厂、100家营销商、100家联运商……分工明确,合起来好比规模庞大的企业,任何订货量都能消化,年产48亿双袜子,产值达90亿元人民币。同时,这些企业对市场反应迅速,同样没有大公司的迟缓病。
这相当于将大企业中每一个零部件车间都变成了一个、甚至几个、几十个独立的企业,上一个零部件生产单位与下一个零部件生产单位之间,不是统一管理和内部调拨关系,而是自我管理和市场交易关系。每个小企业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都是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市场竞争;另一方面来自产权明晰和自负盈亏。
以台州摩托车行业为例,台州有上千家摩托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每个企业规模都不大,但一个企业只生产一个配件,甚至只生产一颗螺丝钉,专业化分工非常明确,零部件专业化生产水平相当高;而千家万户通过专业化的市场联合起来,整个台州市就俨然成了一个特大型的摩托车生产集团。由于专业化程度很高,生产效率随之提高,同时还降低了不同生产环节间的交易成本。
因此,整个台州地区摩托车生产的总成本比内地许多大型摩托车集团要低30%。与此类似的还有嵊州的领带,便宜得令人吃惊,在北京大商场标价800元的领带,在那里只要20元。这种低成本使得温州人在竞争中占有很大的优势。
1998年,日本有一家在全世界都很有名气的打火机企业,不服气温州人为什么将打火机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将日本、韩国的厂家逼到了破产的悬崖边。他们就派出一个经贸考察团造访温州,目的只想揭开一个谜:温州打火机的零售价凭什么只是日本打火机的1/10?
在温州最负盛名的大虎打火机厂,老板周大虎的介绍令日本人差点晕倒:同样一个电子点火的小部件,日本公司生产一只成本为人民币1元,周大虎的进价是1毛钱,而为大虎厂提供配件的家庭企业生产成本更是只有1分钱。日本考察团离去时,一个个面如死灰,回家后,只有将打火机厂关门大吉。
自己的路自己走
人怎样走路是由自己的头脑指挥的,而不会受他人的控制。温州人在选择自己发展的道路上也是一样,不看书上的教条,不听他人的指责,而是勇敢地走自己的路。
他们选择了这样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由优势产业、关联行业、上下游协作配套,形成大小业主和谐共生的内部条状、外部块状的特色产业区域。这种教科书上找不到的产业模式在现实中却所向披靡。这也是“落后、低级”的家族企业却能够比跨国公司更有效率的原因。
另外,在温州经商、办厂蔚然成风。可以说是家家户户开发项目,家家户户融通资金,家家户户开拓市场,结果是家家户户都有企业家。对于这种一哄而上办企业的局面,有人担心会因为过度竞争而两败俱伤。然而正是这种一哄而上,形成了温州不少产业不可替代的竞争力。
比如,温州的防风打火机粗具规模时,欧美的中间商找上门来,大家见有利可图,1992年下半年至1993年不到一年的时间,成品厂就从55家增加到3000家,竞争惨烈。各厂家压缩成本,推出新品,两年后,2500家倒闭,又只剩下500家,但经过这一哄而上,剩下的500家全是成本高手,致使原行业老大日本80%的企业倒闭,从而占据全国80%、出口99%的市场。
1998年,柳市也爆发了这种“亡命”竞争,近千家企业进行了一场价格大战,70%在亏损线下,300家企业倒闭。这种竞争形成了在全球都无可替代的核心能力,使温州在自己产业上的份额越来越大。
好看的鞋子穿起来不一定不舒服。同样,西方现代化的经济模式并不见得是最适合中国实际的市场体系。一个典型的温州民营企业,开始起步时,小企业、小商品、家族化都是别无选择中最优的选择,因为只有这样更贴近中国这个市场的文化和国情。
“高山峡谷有小城,有城就有温州人”。有人说温州人可怕,可怕在什么地方呢?温州人的可怕首先就是温州人天生有一种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朴素自然哲学意识。他们不做高深的理论探讨,坚信“民以食为天”,总是用最简单、最直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获得生存、获得财富。
敢为人先,就是敢于尝试、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就是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做前人没做过的事,不断进行创造性的实践。这是温州人最突出的秉性,是温州人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因此,在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他们不因循守旧,敢想敢干,努力抢占市场先机。务实的温州人从我做起、从小做起,生产纽扣、皮鞋、打火机、低压电器,等等。因此的代价。不过你也不必懊恼,没有前面的积累和吃苦,怎么会有将来的成功和财富呢?
这里,将告诉你一些老板最基本的观点,帮助你跨出做老板的第一步。
老板眼里的金钱
钱很重要。挣工资吃饭的时候,钱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我们都对它殷切盼望。由于钱的缺乏,我们还心怀恐惧。消除恐惧的唯一办法就是去多多挣钱。自己做老板是达成此目标的理想选择。以老板的角度看钱,它已成为资本,它的目的是赚更多的钱,同时钱也是判断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
花钱是为了赚更多的钱。做老板与做员工的很大不同是,老板最主要的工作是如何花钱。钱花对了,就肯定能赚钱。因此,不妨这么讲,老板的最大长处是知道花钱,花最少的钱办好事。优秀的员工会发现并纠正老板的错误,这种员工就是潜在老板。
比如请客吃饭,同是几百元一桌,一般人花就花了,未必能有增值的意义。老板请客户吃,则是为赚钱做的投资。金钱在整个创业过程中,只是工具之一。如果你认为仅仅是资金阻挡了你创业的脚步,使你跨不出那一步,这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背后隐藏的也许就是创业失败。因为这种创业观是不成熟的,创业通常并不需要大量资金,钱也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不要斤斤计较一分一毫的得失,值得花的。一定要大方出手;不值得花的,省一分是一分。谁都知道,松下幸之助的个人午餐是普通盒饭,但他不会同意他的经理们在便宜小旅馆里与客户洽谈生意。
钱不是万能的。许多事情不能靠钱来解决。你应该学会辨别,哪些事情需要花钱来解决,哪些事情只需借人之力,而无须花钱。
有一种人,你竭尽全部财力,未必请得来,但他帮你的话,能给你巨大助益;也有一种人,可能刚刚认识,不花一文钱,却热心帮你;还有一类人,坏得很,出于某种目的,表面是冠冕堂皇的,其实别有用心。你应该有区分他们的智慧。
管理中的金钱问题。做老板后,也面临给员工加薪的问题。花再多的钱,也无法改变员工对小公司、小企业的危机观念。他们要流动,钱无法阻止;优秀员工、有野心者学到经验后要独立门户、自己创业,钱也无法阻止。对部分员工的偷手,加薪也不能阻止其贪欲;长期疲劳加班,10倍或更多的工资都不能调动员工的热情。
管理过程中的许多问题,也不是钱能解决的。再多的钱,也不能使员工像老板那样对待工作。上任之初,热情尚在,还有可能一段时日以后,就难守初操了。
同样的金额有不同的价值。针对不同的目标,钱的价值比不一样。乘公共汽车1000次省下的钱,在购买原材料上或委托加工的单位价格上,一点儿小的差价就够了,这只需要多讲几句话即可办到。如果当天的事太多,就不要把时间浪费在等公共汽车上,这不是美德,而是不分轻重缓急。
老板的名利观
围棋上有一句话:“下棋莫贪”。做生意也如此。名利关不过,一个人的事业难有大的作为。即便你没有做大的野心。不过名利关,能否守住已获得的名与利,还是一个问题。
做生意保持荣昌不衰的秘诀之一就是莫贪。看着是金矿,贪心不足,挖过了头,就变成了陷阱。
做生意的目的是获利,但要学会忍耐,抛开名利的**。“泰坦尼克号”这艘“不沉之船”,为名利所害,老板要求船长加速,提前到达纽约,给当别人还在观望时,他们就已经获得财富,并开始进军新的领域。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越是本土的,就越是全球的。越是本土的,就越具有比较优势。最好的老师,不是GE(美国的大公司——通用电气),也不是韦尔奇,最好的老师就是自己。
成就了温州商人乃至浙江商人的最大秘密,就是他们更贴近中国这个市场的文化和国情,也更了解这个新兴市场的水土和脉搏。虽然是草,但却有根,而且深深扎进厚厚的“本土”层。他们注重的不是最好的.而是最适合的经济模式。纳爱斯集团总裁庄启传说得好,跨国公司的管理模式,必须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否则不能成功。
温州人的创富故事,分明是可以让所有人学习和模仿的。他们不像有着特殊海外关系的粤商那样遥不可及、高不可攀。温州人是亲切的邻居,是身边的榜样,是触手可及的商业楷模,是值得大家学习的,也是能够学得会的商业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