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为君纲,子为父纲,妻为夫纲(1 / 1)

同学们,读过三纲五常吗?看看这个女生的解释。

一次智力竞赛抢答会上,主持人问:"‘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是什么?”

一个女学生抢答道:“臣为君纲,子为父纲,妻为夫纲。”她恰好把三者说颠倒了,引起了哄堂大笑。

这位女学生意识到这一点之后,立刻补充道:“笑什么,我说的是‘新三纲’。”

她说:“现在,我国人民当家做主,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而领导者不管官多大,都是人民的公仆,这岂不是‘臣为君纲’吗?当前,计划生育,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这孩子成了父母的小皇帝,这岂不是‘子为父纲'吗?现在,许多家庭中,妻子权力远远超过了丈夫,‘妻管严’、'模范丈夫'比比皆是,岂不是‘妻为夫纲'吗?"

大家都为这位女学生的辩才热烈鼓掌。

惊人的诡辩:这个女学生可能由于紧张,把“三纲”答颠倒了,而她运用巧释词义诡辩术,对她的“三纲”做了巧妙解释,赋予新的含义,不但摆脱了窘境,而且赢得了听众的掌声。

自然语言是含混的,同样,自然语言中的词也是含混的,这种含混性主要表现在词的多义性方面。同样一个词往往可以表示出不同的含义。词的这种多义性为我们在论辩中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词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巧释词义诡辩术正是巧妙地赋予某个或某些词语以特定意义来制服论敌,取得论辩胜利的一种诡辩方法。在论辩中偶尔出现语言失误时,巧释词义诡辩术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困境、渡过难关。

思维小故事

找不到的凶器

一个漆黑的夜晚,警士木村正骑着自行车沿着河边的路巡逻。突然,从下游大约100米处的桥上传来一声枪响。木村马上蹬车朝桥上飞奔而去。他一上桥便见桥当中躺着一个女人,旁边还有一个男的,那个男的见有人来拔腿便逃。与此同时,木村听到“扑通”一声,像是什么东西掉进了河里。

木村骑车追上去,用车撞倒那个男的,给他戴上了手铐,又折回来到躺在桥上的女人身旁。

她左胸中了一枪,已经死了。

“这个女的是谁?”

“不知道,我一上桥就见一个女的躺在那儿,吓了我一跳,一定是凶手从河对岸开的枪。”

“撒谎!她是在近距离内被打中的,左胸部还有火药黑色的焦糊痕迹,这就是证据。枪响时只有你在桥上,你就是凶手。”

“哼,你要是怀疑我,就搜身好了,看我带没带枪。”

那男的争辩着。木村搜了他的身,未发现手枪,桥上及尸体旁也未发现手枪。这是座吊桥,长30米,宽5米,案犯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将凶器藏到什么地方的。

"那是扔到河里了吗?方才我听到什么东西掉进水里了。”"那是我在逃跑时木屐的带子断了没法跑,就将它扔到河里了,不信你瞧!”那男的抬起左脚笑着说。

那男的果真左脚是光着的,只有右脚穿着木屐,是一种四方形的大木屐。无奈,木村只好先将他作为嫌疑犯带进附近的警察驻所,用电话向警署通报了情况。

刑警立即赶来对现场进行了勘察取证,并于翌日清晨,以桥为中心,在河的上游和下游各100米的范围内进行了搜查。

河深1.5米左右,流速也并不很快,所以枪若扔到了河里,流不多远就会沉到河底的。然而,尽管连电动探测器都用上了,将搜查范围的河底也彻底地找了一遍,但始终未发现手枪的踪迹。

同时石蜡测验结果表明,被当作嫌疑犯的男人确实使用过手枪。他的右手沾有火药的微粒,是手枪射击后火药的渣滓变成细小的颗粒粘在手上的。另外,据尸体内取出的弹头推定,凶器是一把双管的小型手枪。最后经过仔细搜查才发现,手枪已漂流到离桥很远的下游。恰巧那天夜里没有月亮,夜色漆黑,木村自然没看见手枪在河面上漂走的情形。那么,凶手在桥上射死了女子后,究竟怎样藏起手枪的呢?

参考答案

案犯用结实的纸绳将手枪绑到木屐上扔到河中。这样一来,木屐就代替了浮袋,小型手枪也就不会沉到河底,而是顺水漂向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