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黄鹂吗?知道它长什么样,有什么特点呢?大作家孙犁写过《黄鹂》一文,描述了他四次见到黄鹂的情景,表现了黄鹂不同的生活状态与特点,让我们一起通过大作家的视角去认识黄鹂吧。

黄鹂这种鸟儿在孙犁的家乡很少见,既不同于菜地里的红靛儿,也不同于柳树下的虎不拉儿。抗日战争期间,孙犁在阜平县的山村初见黄鹂,他写道:

有时清晨起来,在茅屋后面或是山脚下的丛林里,我听到了黄鹂的尖厉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它们飞起来,迅若流星,在密密的树枝树叶里忽隐忽现,常常是在我仰视的眼前一闪而过,金黄的羽毛上映照着阳光,美丽极了。

孙犁写出了黄鹂外表上的特点:金黄的羽毛、敏捷的身姿、尖厉的啼叫声,把他与黄鹂的初遇写得带着一种炫目的美,令人非常向往。

第二次是在青岛养病期间,孙犁在杨树林里见到一对黄鹂,他写道:

每天,天一发亮,我听到它们的叫声,就轻轻打开窗帘,从楼上可以看见它们互相追逐,互相逗闹,有时候看得淋漓尽致,对我来说,这真是饱享眼福了。

这一次孙犁看得尽兴了,黄鹂互相追逐、逗闹,那种活泼、生气让病中的孙犁感到快乐。但是,本来想在树林里筑巢的黄鹂却被病友拿着猎枪吓跑了,想到再也见不到它们了,孙犁心生遗憾。

第三次见到黄鹂是在鸟市,黄鹂被卖鸟的老头把玩,他写道:

在一处转角地方,有一个卖鸟笼的老头儿,坐在一条板凳上,手里玩弄着一只黄鹂。黄鹂系在一根木棍上,一会儿悬空吊着,一会儿被拉上来。我站住了,我望着黄鹂,忽然觉得它的焦黄的羽毛,它的嘴眼和爪子,都带有一种凄惨的神气。

孙犁为黄鹂感到悲哀,他知道黄鹂并非笼中之鸟,它需要自由,喜欢嬉闹,它需要的天地太广阔、太大了。

最后一次,孙犁在太湖见到了黄鹂,太湖风景美不胜收,“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里才是黄鹂的家乡:

是的,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这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苇泊;这里的乍雨乍晴的天气,使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这是一种极致。

通过孙犁的眼睛,我们也观察到了黄鹂的一些特点,现在,你能总结出黄鹂的特点吗?这篇文章虽然写的是黄鹂,却不仅仅止于写黄鹂,而是有更深的用意。他说:“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在一定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说明要创作出好的作品,也需要一个融洽的大环境。从另一层面讲,孙犁对当时的“左”倾现象表示不满,呼唤有一个好的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