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样的地方让王安石如此留恋?诗中的“钟山”在当时的江宁,也就是现在的南京。
王安石本是江西抚州人,十七岁时他的父亲王益就任江宁府通判,他才随父亲来到江宁定居。后来王益去世,就埋葬在江宁,再后来王安石的母亲去世,王安石送母亲的灵柩到江宁下葬之后,就一直生活在江宁,所以他把江宁视作家乡。他退隐之后,也定居在江宁,晚年还曾建议来访的苏轼在这里买地安居。王安石去世后也被安葬在此地。
南京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度不凡的山水胜景。南京城历史悠久,它的名字也一改再改,历史上曾经拥有超多的称谓。
南京一带在百万年前就有古人类活动,4000年前,秦淮河流域出现了密集的原始聚落,被称为湖熟文化,在这些聚落的基础上形成了南京地区最早的城邑。
公元前571年,楚国在六合已设有棠邑,这是南京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地方建制,也是南京建城的开始。公元前541年,吴国在高淳建濑渚邑,因城池坚固,又名固城。公元前473年,越灭吴,于此处筑越城。公元前333年,楚灭越,楚王欲借南京的长江天堑为屏障图谋天下,于是在此地筑城,因为那时紫金山叫金陵山,就把此城命名为金陵邑,金陵之名就源于此。
秦朝统一天下后,在这里建秣陵县。三国时,孙权改秣陵为建业,意为建功立业,并在原来金陵邑的基础上修城,这就是著名的石头城。孙权在此建都后,南京从此崛起,引领了长江流域及整个中国南方地区的发展。西晋时,改名“建邺”,下设有江宁县,取“江南安宁”之意。到东晋时改名为“建康”,这又是南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名字,三国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相继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六朝时期的建康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逾百万,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与古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
隋唐两代,政治中心向北方偏移,南京的重要性被削弱,唐朝时在原江宁县设置了江宁郡,后来又改名为升州。唐亡后,南唐定都于江宁,并扩建城邑。后来南京的简称“宁”,就源自江宁。
到了北宋时期,江宁府为江南东路的首府,是中国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就是王安石所处的年代。王安石三次以宰相之位担任江宁知府,并定居,终老于此。南宋江宁府又改称建康府,作为临安之外的“第二首都”。
元代,南京曾经改名为“集庆”。朱元璋攻占南京后,改名为应天府,意思是“上应天意”,又称之为南京。明朝建立后,以南京为京师,南京再次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建文帝帝位,也是在南京称帝。后来他迁都北京,将南京改为留都。
明末清初之际,清军攻陷南京后,随即废除其国都地位,又改应天府为江宁府,康熙、雍正年间南京人口达百万,为世界十大城市之一。在南京设立的规模庞大的江宁织造府,生产丝织品以满足皇家需求,南京丝织业规模在全国居首。
清朝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国军舰上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由此开始。到了咸丰年间,太平军攻克南京,建立太平天国,改称天京,建都11年。
辛亥革命爆发后,1911年12月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定南京为首都。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1945年9月9日9时,在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举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仪式,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1952年9月,南京直辖市与苏南、苏北行署区合并,成立江苏省。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南京成为江苏省省会。
“六朝古都”“十朝都会”,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历史上的南京或为一国之都、满目繁华;或经血火浩劫、满目疮痍,它的名字也随着历史的跌宕起伏而变换流转。但钟山依旧矗立,“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诗句依旧传诵,感动着世世代代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