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的巅峰时期,著有《中国科技史》一书的著名学者李约瑟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科技进步最快的时代,活字印刷术就诞生于宋朝。史学大师陈寅恪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对于这样一个文化繁荣、经济发达的国家来说,交通运输至关重要。例如,北宋的京城开封,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都市”,皇帝和文武百官也都居住在此处,这么多人的城市里,粮食供应就是很大的问题。江南历来是“鱼米之乡”,是中国粮食的主产区,如何把江南的粮食运到开封,是当权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其实北宋建国以后,也大力发展陆地的交通,兴修了全国范围内通往京城的官道、驿道等,仅驿道就设立了四五种之多,规定了驿站的数量、职责、用途,还在各交通要道写上清晰明确的方向、里程等标志,说是四通八达也不为过。
但是当时的陆地交通遇到一个严峻的问题:缺马。马匹的主要养殖区在北方,但这些地区都被辽、西夏等北方少数民族国家占据。宋朝国内有限的马要供给军队。所以在陆地上,人要不然就靠步行,要不就得靠牛车、驴子、骡子,行进缓慢、一路劳顿。
所以水路运输就成了北宋最重要的交通方式,不同于陆路的缓慢周折、车马劳顿,水路走起来便捷、成本低,更主要的是相当舒适,还能享受一路的湖光山色。而且,由于宋朝科技发达,造船的工艺也有了巨大的进步,形成了不同流量、不同地域、不同用途的船运体系。
通过水路来调运粮食的交通方式被称作“漕运”。北宋积极开通漕运水路,建成了密布的水网,并多次修缮、疏通海陆湖道。在开封府修建了汴、蔡、金水、广济四条河,流贯城内,合称漕运四渠。这样北宋的运输能力得到了大大提高,形成了以京师开封为中心的运河系统。
其中,汴河的作用尤为重要,汴河北连黄河,南入淮河,中间从开封穿城而过,可以称作北宋水路的“大动脉”。江南的粮食运往开封,汴河是必经之路。王安石从江南的江宁北上京城,就可以从江宁至长江南岸的京口(在现在的镇江)上船,然后渡江而过,来到一水相隔的瓜洲(在现在的扬州),从这里走大运河北上,进入淮河,再由淮河进入汴河,之后到达目的地开封,一路行船,观景、作诗、写文章,思考变法的大计,从容不迫,一点也不耽误正事。
而我们后人,也能欣赏到许多诗人写于船上、渡口、岸边的佳作,可以想象这些文人先贤乘一叶扁舟,有的满怀壮志地离家而去,奔赴心中的理想;有的一腔落寞地被放逐天涯,处于人生的低谷;有的坦然地回归故乡,慰藉身心的劳苦。如此知其人、论其世、品其诗,不亦乐乎!(本课撰写:张敬峰)